地方高校多指那些位于地級城市的二本院校,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和教育改革體制的深化應運而生的一批本科高校。這些地方高校年輕、充滿活力,有一股闖勁,在新學科建設方面敢于嘗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發展中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問題。本文以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學科為例,來剖析新學科建設在地方高校發展中的困境。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民族學專業在重慶三峽學院的發展。
重慶三峽學院在1994年升本以來,無論是招生規模還是新校區建設都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已取得了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資格。學科建設也更上層樓,目前已有52個本科專業,民族學學科是2002年開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的,目前已走過11年歷程,民族學在重慶三峽學院的發展有成績,但也存在一些現實的困境。學科建設是高校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它具有綜合性、系統性、長遠性的特點,對高校而言具有戰略意義,看一所高校的辦學水平,就是看學科水平,有的學科強,有的學科弱,甚至有的高校以某一個或幾個學科為辦學特色來吸引招生。學科建設包括:學科方向、學科梯隊、研究基地、科學研究、學術環境、人才培養等因素。其中,學科結構及學科方向的確立是基礎,學術帶頭人的遴選和學科梯隊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關鍵,研究基地是學科建設的依托,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重要載體,學術環境是學科建設的保障,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是學科建設的目的。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具有同構性,學科是一定的科學領域,又是學術分類的基本結構單位,因此,它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一方面,科學研究應該走在學科建設之前,另一方面,學科建設又應緊緊圍繞科學研究這個核心,使產出人才和產出成果獲得雙贏的結果。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在早期招生時設立了學科方向——民族學(旅游管理、經濟管理兩個方向),學科梯隊以兩個具有歷史學背景的教授為學科帶頭人,以三個民族學本科生一個歷史學本科生為骨干,組建了民族學系,起步時學術底子較為薄弱,民族學系創建以來,以萬州區恒河土家族鄉為學生實習研究基地,多次組織學生三下鄉,取得了較為良好的實習研究效果。在科研方面,民族學系可謂碩果累累,自2002以來,國家社科項目有三項,省部級7項,校級20余項、科研著作:30部,發表期刊:500余篇。核心200篇。目前,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學科形成了幾個研究方向:一是以三峽文化為研究方向,為三峽庫區經濟建設服務;二是以重慶民族地區(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為研究方向,為重慶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三是以西南非物質文化為研究方向,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為宗旨。每年為兄弟院校輸送一批質量較好的研究生,是為正面效應??梢?,經過11年的發展,民族學在重慶三峽學院有了一定的基礎,在民族學招生單位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知名度與影響,有的民族學碩士招生院校(如南京大學、云南民族大學、廈門大學等)對重慶三峽學院來的學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其次,民族學專業在重慶三峽學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人才培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學術型人才,二是應用型人才,重慶三峽學院作為地方高校,一直以來都很注重發展應用型學科與培養應用型人才,在當前我國的教育架構中,由于民族學不是基礎性學科,而且是偏重理論的學術型,這在民族學專業招生中,引起了學生們的迷茫與不解,學生家長與中學教師也不知民族學的學科屬性,不知道學習它的意義,更直接的說不知就業前景如何?我在下課休息時幾次被學生問及就業問題,這讓我頗為尷尬。據我所知,以往畢業的民族學專業的本科生在就業方面經歷坎坷,在人才市場上被問民族學是干什么的?機靈點的學生會說學過民族經濟學、市場營銷等,來避免直接回答,有的在報考公務員時不被允許報考某些職位,這讓一些畢業生哀聲載道,有的民族學研究生畢業也只能進民辦高校暫時解決生計問題。有的甚至后悔當年在專業選擇上誤入歧途,沒有讀理工科專業,就全國高校就業而言,理工科確實較文科專業好就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些問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民族學在我國高校中的發展還沒得到社會的普遍公認,就業面比較狹窄。這些問題在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專業的后續招生中逐漸顯露出來,2011級、2012級的學生在上了一學期后有部分學生強烈要求轉專業,甚至不惜退學,經過反復做工作,才將局面穩定下來。
第三,民族學學科在地方高校中發展困境的解決辦法。
面對上述問題,我認為解決辦法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通過民族學專業人才分層培養模式來解決,具體做法不要局限于只以某一個民族鄉作為科研基地,還應聯系合資企業作為學生就業前的實習基地,具體可以結合學習的經濟學知識讓合資企業的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給以指導,在實際中鍛煉,在實習結束時,可以有這個企業發一個進修結業的證書,這樣做可以為民族學本科生提供在就業市場上難得的工作經驗,在人才市場招聘時可以增強自信心。針對希望考研的學生,專業教師應該給他們開出必讀的民族學或人類學經典著作(如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弗雷澤的《金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人類學》、《憂郁的熱帶》;王明珂的《華夏邊緣》、《羌在藏漢之間》、《英雄祖先與兄弟民族》等),指導老師要定期開讀書會,督導學習,這樣可以明顯提高考研率,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二是重慶三峽學院要辦刊物,擴大影響??梢杂握f校領導同意辦一個民族學刊物——《巴渝民族叢刊》,先以內刊的形式辦起來,以后再爭取與重慶市民族宗教委員會聯合辦刊,由重慶市民委出面辦成公開出版刊物,具體操作由重慶三峽學院組織專業隊伍來做,從而為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發展在全國民族學界爭得一席地位。目前,在重慶地區還沒有一個民族學專業刊物,重慶三峽學院可以填補這個空白,如果辦成功的話,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正面效益。三是在民族學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要參考中央民族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要與庫區建設相結合,制定出現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來。四是在人才引進方面不能只考慮引進博士生,應該把目光放遠一點,爭取引進2—3個民族學高層次人才,組成學科帶頭人隊伍,為申請民族學國家社科課題與開展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儲備力量。五是爭取舉辦全國性民族學人類學大會,只要爭取一屆舉辦地來到重慶三峽學院,就會產生廣泛的影響,這對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專業的未來招生將是一個難得的宣傳機會,還會對以后民族學專業的升研起到催化的效果。
地方高校在學科建設方面與全國性精英大學(北大、清華)不可同日而語,與地方性精英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也不能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這就要看地方二本院校如何為自己定位,如何與本地經濟文化建設結合起來辦學提供了一個現實的選擇,同時也是一條可行的思路。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要辦出特色來,必須與學校的整體發展結合起來,為三峽庫區的經濟文化建設服務,才是立身之本。
參考文獻
[1]吳福兒.《論地方性高校學科建設目標與策略》.《高等農業教育》.2006(9)
[2]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與發展》.《寧波大紅鷹學院院報》.2008(3)
[3]趙凌云.《學科建設不能急功近利》.《中國高等教育》.2004(13)
[4]崔剛.《地方本科院校重點學科建設研究》.《江蘇高教》.2004)(4)
[5]許四海.《學科群: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現實選擇》.《高教探索》.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