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已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現象,相對于其他文化現象有自身的特殊之處。它不僅是一種靜態的現象,而且超出了現象的范疇,可以是一種動態的分析問題的視角、方法。多元文化已經成為一種分析教育的方法。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市場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我國文化的多元化是必然的。全球化的大背景也勢必帶來多元素的文化傳播和交融。我國國土面積廣大,民族眾多,因此文化體系中顯示出了區域多元化和民族多元化的特征。高校作為一個國家精神文化的積淀和基礎,在多元化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多元文化教育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不同種族和民族的文化與信仰,學會與來自不同區域文化背景的學生相處與交流,尊重多樣化,發展客觀和包容的情感與態度;在教材內容中力圖實現各民族、種族和社會階層的平等地位,建立多元文化價值觀。
文化多元意味著文化的結構性和差異性。建設文化的和諧首先要看到文化間的矛盾與沖突,看到多元文化對主導文化顯性的和隱性的威脅。因為,多元文化作為一種理論,作為一種背后有非常強大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力量推動的一個社會趨勢,也是一個與多個、中心與邊緣的問題。如何在多元并存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自主性,如何不被強行納入一種世界主流的話語和價值系統中去,涉及中國文化在當代西方的強勢文化的影響下的自我定位問題。多元文化教育的總體目的體現在學生個人、社會、文化三個方面:首先就學生而言,通過多元文化教育可以使其正確認識民族、社會群體間的文化差異,正確判斷其他文化與自己文化間的關系及相互間的影響,養成處理不同文化的得當的行為模式,促進個人的自我發展。其次就社會而言,通過學生的社會化,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并適應多元社會生活的需要,促進社會各族群的和諧發展。最后就文化而言,掌握所屬社會群體的文化,進而接受不同文化的陶冶,適應不同文化的需要,在傳承各文化體系遺產的同時,促進所屬文化的變革。
2.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
多元文化教育極為重視文化對應即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而中國少數民族教育注重政策傾斜和行政手段。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學者指出: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學習類型有較大差異,一定的學習類型和一定的文化有關,如墨西哥裔美國人比較傾向于場景依賴學習。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實施中,大多在開始階段運用了在不改變原有課程結構前提下,增設所在組群或區域課程內容的做法,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所開展的課程改革中,對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規定,其實就蘊含了多元文化教育的這一思想。多元文化教育雖然強調尊重其他族群的傳統文化,但更多是只把它作為對少數族群學生實施教育的橋梁和手段。少數民族語言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有力和活躍的部分,因此對待少數民族語言的態度及政策能夠說明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態度和政策。我國教育領域主要體現的是統一的國家文化,其中所反映的少數民族文化內容比例較低,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我們提倡在國家統一教材中增加反映少數民族文化的教育內容;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城鎮和家庭,他們帶有不同城鎮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印記,實施多元文化教育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習得過程的差異和影響。
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對象是來自于不同地區和家庭背景的所有學生,共存于其周圍的文化包括性別文化、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城市文化、各地區的普遍性文化和特殊性文化等等。在任何形成了明顯的文化差異并有其群體的代表者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就形成了“ 民族性” 和“ 國際性” 矛盾,多元文化教育即成為必須。我們的學校和教育機構如何以有效的方式來反映這些不同的文化內容,以增進不同民族和地區的學生對自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激發其自豪感,促使其接納和欣賞周圍的差異文化,培養他們對多元文化的操作能力,以及與代表不同文化的人們的合作交流能力等,這些都是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根本內容。多元文化教育的總體目的體現在學生個人、社會、文化三個方面:首先就學生而言,通過多元文化教育可以使其正確認識民族、社會群體間的文化差異,正確判斷其他文化與自己文化間的關系及相互間的影響,養成處理不同文化的得當的行為模式,促進個人的自我發展。其次就社會而言,通過學生的社會化,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并適應多元社會生活的需要,促進社會各族群的和諧發展。最后就文化而言,掌握所屬社會群體的文化,進而接受不同文化的陶冶,適應不同文化的需要,在傳承各文化體系遺產的同時,促進所屬文化的變革。
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教育透視觀
多元文化教育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不同西方一些主要國家在其漫長的族群發展過程中,都曾經實行過文化歧視政策、文化同化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在經歷失敗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多元文化教育發展成為緩和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手段。相對而言,我國并未經歷明顯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制的歷史階段。近代以來,我國一直是一個總體上統一、團結的國家,國家一直關注著少數民族及其他社會群體的教育狀況;建國以來,我國對民族教育的問題也始終給予了充分的關注,鼓勵甚至幫助少數民族保留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與文化,并制定了相關保護政策。
如果說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是在社會政治問題的逼迫之下而產生的話,我國的多元文化教育則是在經歷了自在、自為的發展階段后的主動選擇,從而進入了現階段自覺的、有意識的發展時期。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促成了這種主動選擇行為:從國際方面來看,政治多極、經濟一體、文化多樣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趨勢,我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使得人們看待國際性問題的視野日益開闊,思想意識的發展日益成熟,人們認識到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是解決民族性與國際性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從國內方面來看,少數民族與漢族在科技、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始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歷史上各朝代或多或少地都做出了消除民族差距的努力,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各方面調整少數民族政策,帶動少數民族共同富裕,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強調尊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各民族的地方優勢,是適合我國多民族社會生活實踐的一種教育理論。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和趨勢下,發展學生的性別平等意識和成員平等意識,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力、判斷力、鑒賞力和跨文化交際力等認知、情感和態度技能,是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方面。可見,實施民族教育和在教育中貫徹平等的教育思想是中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共同追求。
多元文化教育觀是21 世紀人們的一個關注點,也是與任何一個國家,尤其是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前途密切相關一種價值取向。社會文化是多元的,教育領域不僅應該包含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也應該涉及非主流文化、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內容,我們必須學習、掌握批判與反思社會文化的能力。教育的設計原則應該是同時考慮國家與個人的需求,兼顧統一性和多元性。
4.小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國家,我國的多元文化教育在當今的時代形勢下顯得更加必要而迫切,因而對多元文化教育的透析就顯得尤為必要,這樣才能對高等教育模式的建構提供深厚的理論,并最終探究出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模式。
本論文為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項目成果 項目編號201304062
參考文獻:
[1]繆家福,全球化與民族文化多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學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學校德育改革[J],思想理論教育,2005(11)
[3]James A.Banks,Cherry A.Mcgee,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M],London:Allyn and Bacon,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