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撤點并校”在我國已實施有一段時間,但在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要求要堅決制止盲目的撤并農村義務教育的學校,可見,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是利弊參半的。本文主要運用文獻參考的方法,并結合我家鄉的撤點并校的實際情況,在介紹“農村教育布局調整”的提出發展的基礎上,分析一下其中的“撤點并校”實施以來取得的成績及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解決之道,以求為“撤點并校”所產生的問題提出一些解決建議,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撤點并校;寄宿制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農村“撤點并校”,或者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是“農村學校布局調整”,這個政策現在大家已是耳熟能詳了,并且生在農村的人還都深有體會,不論是現在正在經歷的學生,還是我們這些已經身在其外的人。但作為一個由國家多方求證,才最終制定出來的政策,我們有必要更加系統全面的來了解下。
一、“農村教育布局調整”的提出
我國學校布局結構調整起始于 20世紀 90年代中期,主要針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并在2001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后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這一決定中重點強調了小學和初中按照就近入學原則,合理安排教育資源,進行學校布局調整。
(一)農村教育布局調整的萌芽階段
從我國二十多年來的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研究中可以看出,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研究是隨著各地學校布局調整的實踐而出現的,在此基礎上,政府實施主導,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農村教育布局調整逐漸出現萌芽并開始發展。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后,我國進行了第一次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從1986年到上世紀 90年代中期,由于義務教育的實施和保證義務教育的入學率,小學在數量上具有了明顯的優勢。
(二)學校布局調整的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開始進行農村稅費改革后,縣鄉財政收入減少,地方財政壓力加大。為了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農村教育布局調整成為必然選擇。另外,農村學齡人口的減少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導致農村中小學生源不足,學校布局分散、規模小、質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也促成了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政策的實施。
在了解了農村教育布局調整的系統具體的內容之后,我們主要來看一下在這一階段中的“撤點并校”在實施之后的所取得的成績以及產生的一些不良影響,這里我想結合我家鄉的學校在實施了這一策略之后的情況來談一下。
二、“撤點并校”之喜
“撤點并校”提出及實施的以來,有的人在積極倡導繼續加大力度實施,因為他們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
從國家的角度講,這一政策的提出及實施,其初衷必然是好的。由于近年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逐漸減少,使得農村中小學生生源不足,教育資源配備不足,撤點并校使得這些分散的教育資源得到整合利用,有利于教學的展開和學生的學習;還有師資配備問題,就像我家鄉,有的小村子的學校中就只有幾個人,一般是從一年紀到四年紀,由一兩個老師來帶,文化課、體育課、藝術課等等都由這個老師來上,這些課大部分是沒法開的或者勉強開了也是沒有實質意義的。而撤點并校后,就可以集中師資,發揮教師的專業優勢;并校后,各地的學生可以公平的享有學校的硬件和師資,實現了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協調等等。
三、“撤點并校”之憂
相比于“撤點并校”的優點和成就而言,大家談論更多的是這一政策實施后所產生的不良影響。
(一)學生上學艱難
這一點缺陷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身在其中的學生體會最深刻的。撤點并校后,教學點全部消失,周邊的學生都得集中到中心校,離得稍近的走讀,但每天的路途需消耗時間且不安全,離得遠的住宿,寄宿學生低齡化的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例如我家鄉的學校前幾年由于辦學條件不是很好,取暖靠生煤爐,由于值班教師的失職,學生煤氣中毒,一死幾傷。寄宿也會給原本就不富裕的農村家庭帶來經濟壓力。
(二)教育資源歸屬混亂
撤點并校后,一些被撤學校的校舍等資源被閑置出來,而一些農村的村委會就把這些資源作為村里的資源變賣出租等,不能用到學校的撤并中來,這部分資源的利用還是混亂狀態,沒有相關文件來規劃。
(三)“撤點并校”引發了新的“陪讀”現象
這也是“撤點并校”后,由于學生居住地和學校距離過遠而引發的一個新問題。由于在學校合并后,寄宿學生出現低齡化,所以,為了讓孩子生活的好一點,家長就選擇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父母外出務工的就由隔輩的老人來陪讀,然而他們除了在吃穿等生活問題上有幫助,在學生的教育上沒有有益的幫助,還容易出現問題,增加家庭負擔。
(四)學校和教師負擔加重
“撤點并校”后,中心校必然出現寄宿制管理問題,這就增加了中心校的管理難度和負擔。老師的責任也加重,既要在教學上付出,有需要充當學生的第二父母,日夜操心學生的安全和成長。教師身心疲憊,陷入了事務性的學生管理工作和憂慮之中,這也就會對教學質量產生影響。
四、“撤點并校”問題的解決
既然“撤點并校”引發了這么多問題,但又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必然要走的一步,那么就需要解決這些問題,以求這一政策的順利實施。
(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撤并學校,要充分考慮區域內的人口數量、人口結構、經濟條件、地理環境,文化特點、民族狀況、人口流動和產業結構等,不能搞“一刀切”。在一些偏遠地區,獲地理環境不便的地方,撤點并校的實施一定要逐步進行,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二)建立補償制度,減輕農民負擔。對農村學生要給予一定的寄宿費、伙食費、生活費、交通費等的補償。適當為貧困家庭提供一定的助學金,為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設置獎學金,減輕農民負擔,保障所有學生都能接受義務教育。
(三)制定學校標準,保證學校質量。農村學校要在校舍建設、周邊環境、學校軟環境建設以及生活教師的學校職工等方面制定一定的管理標準,比如生均教室、宿舍面積,生均食堂面積、浴室面積,地質災害、治安環境、規章制度、校園文化等方面一定要制定明確的管理標準,保證學校的管理質量的合格和硬件的完善。
(四)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育質量。一方面要適時引進優秀教師,同時也要對中心校的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建設優秀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量。
任何變革都會有利害得失的沖撞,農村撤點并校同樣如此。所以,在這一政策實施十年之后,國家看到了其中的弊端,緊急叫停,要求在一部分地區適當的恢復一些教學點,這也是要讓更多的群眾尤其是身在其中的學生和家長等得到實惠,實現因地制宜的農村學校布局調整。
參考文獻:
[1]萬明鋼,《以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發展的名義—我國農村“撤點并校”帶來的隱憂》,《教育科學研究》,2009年,第十期。
[2]阮安生 周海峰,《淺談“集中辦學,撤點并校”的困惑及出路》,《中小學管理》,2006年,增刊,第6-7頁。
[3]鄧華,《農村中小學校點布局調整問題初探》,《科技文匯》,2010年,第一期,第180-181頁。
[4]王 豐,張春蘭,《農村學校布局調整過程中的利益博弈研究》,《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 12期,第112-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