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態文明的背景之下,不僅帶來了主體多元、利益多樣性與多層次的演變,也對環境法的功能及其發展趨勢提出了要求。生態文明的建設的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建設的過程中,必然呼喚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環保法的生態化。
關鍵詞:生態文明 環境法 生態化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一、生態文明的概述
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脫離了野蠻,并向文明時代邁進。談到文明,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其實,文明不止限于這兩種。還有生態文明。生態文明顯然不是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同一種文明形態①。當我們說“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道路時”。沒有人會懷疑生態文明的目標意義。
(一)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關系
首先,生態文明并不是出自人類的理想,也不是某個學者杜撰出來的。而是人類無奈之下的選擇,也是歷史走到今天必然發出的呼喚。這種呼喚的發出時因為人類追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過程中,過度貪婪的利用自然。然而,生態文明不是對更高的文明的向往,也不是肆意的揮霍自然資源,而是對保護自然存在的生態的熱切期望。以前我們對文明的追求都是以體現人類改造自然界的能力的生產工具和加工制造的物品為象征物。并且理所當然地認為,越是能夠生產出逼近自然的人造物,即越是能夠生產出在自然面前體現人類強大力量的生產工具,經濟越發展文明程度就越高, 從不考慮生態因素。
(二)生態文明概念界定
目前,對生態文明的概念學術界無統一的定論。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變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變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立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②。生態文明是人類處理自身活動與自然界關系的進步程度的反映,是人類與自然協同進步、共同發展的重要標志。在文明體系內部,兩大文明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早已為人們所熟識,而要想使人類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得到發展和豐富,就必須首先建設好生態文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為支撐、缺一不可。
(三)生態文明與生態安全
筆者決定寫此論文的起初,還沒有分清楚生態文明與生態安全兩者的涵義。通過整理一些資料得出。所謂生態安全是生態環境安全也叫生態安全或環境安全,是指實現人類生存和發展所處生態環境,保持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礦產、動植物資源、大氣等自然資本的保值、增值、永續利用,避免因自然衰竭資源生產率下降,環境污染和退化給社會生活和生產造成短期災害和長期不利影響,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狀態。我們前面也已經論述了,生態文明的概念,目前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界定,然而何謂生態安全,已經很明確了。
二、生態文明下環境法修改勢在必行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對環境方面加快了立法的步調,短短的30多年間,先后制定了多部環境法律和相關資源法律,如修改刑法,增加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條文;發布包括《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等多部環境法規和環境規章,初步形成了生態保護及管理的法制體系。2008年,環境法制建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再次審議的侵權責任法首次對環境污染責任做了專章規定。
(一)現行環境法律的立法思想對生態文明的忽視
環境法已經成為新型的獨立部門。生態文明承載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對未來發展方向的理想思考。他的實現需要我們付出努力,這種生態文明建設是一種從物質生產方式到政治,法律及社會文化觀念的整體轉變,從這個意義上將,生態文明建設需要 政治、經濟、法律和道德的全部生態化。目前,現行的<環境保護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止污染與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制定本法。立法思想最多也只能算是關注了生態安全,對于生態文明只字不提。
(二)環境保護部門過于分散
多頭、縱向、分散的環境保護與資源管理體制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現行法律第七條規定,國務院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保部門和各級公安、交通、鐵路、民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三)公眾參與的效果不佳
現行法律只是籠統的說公眾參與,但是對于如何參與,有些什么權利都沒有做相關規定。《環境保護法》的缺失使人們的正當訴求得不到滿足,這也是是環境污染事件頻頻發生的原因之一。環境屬于公共物品,環境污染可能對不特定人的利益造成侵害。因此,公眾期待環境得到保護,同時也期待投身于環境保護之中。
三、在生態文明下對環境保護法修改的思考
《環境保護法》自從1989年制定以來,在那么長的時間內沒有進行過修改,然而,目前對修改的呼聲越來越高。作為一種新型文明,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主要目標,強調把人類自身的進步與自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增強有效結合起來,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建設在客觀上要求直接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環境法必須實現角色轉變,即從一個被動的環境危機應對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生態社會服務者,而這必然會促使境法在基本理論和制度設計方面進行自我變革 。
(一)立法過程中確立可持續發展原則為生態環境立法的基本原則
建設生態文明的背景是生態已經遭到破壞或者受到威脅,生態文明的建造是順從,是適應。那么生態文明背景之下的法律也應該是適應性的法律。由于我國目前法律的發展現狀,在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制定時可持續發展未能成為其立法的目的。我們知道生態文明下的立法首先應該考慮的是 人類慣常的開發自然的活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所以,我認為有必要修正生態環境立法的基本原則,確立可持續發展原則,是生態文明的思想得到貫徹。
(二)統一監督管理
現實生活中,由于環境保護部門過于分散,難以樹立整體觀念。遇到環境污染事件,各個部門相互推諉,互推責任。這也是環境污染事件得不到及時追責的原因,也為環境污染事件屢治不減埋下伏筆。因此,亟須一部高位階的基本法以一個綜合性的整體理念和基本思想將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統合起來,以達成立法總目標的一致。
(三)積極調動公眾參與力度
現行環境法只是簡單的規定公眾參與原則,沒有規定如何參與,參與的程度,當公眾的環境權受到侵害時,是否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訴訟等一系列問題都沒有進行規定。我認為應該以后在修訂《環境保護法》的時候應該對公眾參與明確化,我認為公眾參與應該包括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公眾的環境決策權、公眾的環境訴權。所謂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公眾有獲取相關環境事項的權利,任何機關和個人都無權進行干涉與阻止,當然,相關信息公開主體應該將有關環境的相關事項進行公開。
參考文獻
[1]徐祥民《被決定的法理—法學理論在生態文明中的革命》 ,載于《法學論壇》2007年第1期。
[2]劉俊偉.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初探[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1998(6):66-69究,1998(6):66-69.
[3]陳家剛.生態文明與社會公平[N].中國環境報,2007-10-18.
注解
①徐祥民《被決定的法理—法學理論在生態文明中的革命》 ,載于《法學論壇》2007年第1期。
②劉俊偉.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初探[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1998(6):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