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成為了理論界關注的熱點,與社會保障工作具有相同作用,并息息相關的社會工作在促進社會保障工作的過程中存在何種作用,這也是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的。
關鍵詞:社會工作,社會保障,本土化,職業化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一、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的基本概念分析
(一)社會工作的定義
社會工作是一項以利他主義為基礎的科學。它的對象是人以及人類社會,社會工作的定義是一門促進社會變遷、協助解決社會問題和增進人類福利的科學,同時也是服務于人的科學。由其定義可知,社會工作既是一門有專業技能的社會活動,又是一門科學擁有自我獨特的科學研究方法。社會工作者是指運用社會工作的科學方法和技能,在社會服務領域工作的人員,是社會工作的執行者。
(二)社會保障的定義
社會保障室涵蓋在社會工作這一內容之中的,是屬于社會工作的增進人類社會福利的內容。盡管學界對于社會保障的定義有所區別,但是我認為,社會保障就其研究內容,服務對象,工作范疇來講,是指國家通過稅收、捐贈等手段籌集資金,通過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等制度安排,為被保險人提供社會福利的社會制度。社會保障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是現代社會經濟運行和社會進步發展的必要外部條件。
(三)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相互促進的合理性分析
通過概念的明晰,我們可以得知,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是相互區別的兩個概念,但同時兩者又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無論是在社會保障政策的制定、實施過程中還是在基本的社會保障工作者的教育培訓過程中,社會工作的良性發展都對社會保障工作的持續與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現階段我國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的困境
現階段我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階段,社會政治經濟的轉變對社會保障與社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著同樣也給社會個提供了契機,我國社會工作的春天即將到來。然而,在社會工作蓬勃發展的同時,一些研究性與實踐性的問題也在社會工作的不斷開展中顯現出來。
(一) 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缺乏本土化研究
在西方,社會工作以及社會保障的研究已經有了一百年的歷史,然而在新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研究不過30多年光景。社會工作者師出有名也不過短短的十幾年,2004年在多年研究之后,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了《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在上海出臺,這才奠定了社會工作者的地位。因此在研究社會工作和社會保障方面我國多借鑒外國發達國家的做法,針對本國國情的本土化研究時間尚短。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并不作為重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企業職工下崗,就業失衡等社會問題,擺在研究者和執政者面前,出于對社會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以及社會穩定的考慮,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提上議事日程。然而由于我國國情的復雜性,以及人口的因素,單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很難再社會正奏效,因此針對于中國實際國情,社會工作以及社會保障的研究缺乏充分的本土化思考。近年來,由于社會轉型期的不同步性所出現的一些極端社會事件,也給研究者在社會工作和社會保障研究的本土化進程敲響警鐘。
(二) 社會工作的職業化設置不規范
由于缺乏本土化的理論指導,我國的社會工作職業化非常不規范,社會工作的職業化是指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技能服務社會大眾的過程中具有明顯區別于其他職業的職業特質。在我國由于對社會工作本土化研究的不足,對于社會工作的重視不足等原因,導致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化不明顯,設置不規范,這些都成為我國社會工作進一步發展、促進社會保障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嚴重阻礙。在我國由于人口眾多,從事各行業社會工作的人員參差不齊,能力素質差別較大,同時針對社會工作的職業規范的政策法規不健全,導致社會工作人員管理難度大,職業化進程緩慢,職業素質低,也導致社會對社會工作職業評價較低,對社會工作者的認可度低,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社會工作職業化進程緩慢,而進程緩慢更加劇了上述現象的發生,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社會工作者是實施社會保障工作的推動者,其業務素質高低,社會認可度都直接影響社會保障工作的進行。
(三) 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缺乏必要的融合與補充
現代社會已經逐步進入福利化社會進程,大多數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大了對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的資金投入,我國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保障更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外部動力。因此,國家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社會保障的完善與提高過程中。然而在對社會工作的關注和研究上相對不足。由于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相互聯系,互相促進,單一的發展其中一方,而割裂兩者的關系,并不能促進社會保障的全面發展,社會工作是與社會保障具有相同功能,并且更為專業化的科學手段,單一的發展社會保障職能讓社會化進程更加緩慢。社會工作應該成為社會保障的必要補充,兩者應該在實踐中相互融合。
三、社會工作對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的方法探索
社會工作和社會保障是我國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都應當密切關注的,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對于社會穩定,國家經濟良性發展都是有非凡意義的,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也有賴于社會工作職業化的發展。
(一) 掌握國情,走中國化的社會保障工作之路
我國建國六十四年的歷史表明,只有是在充分掌握中國國情基礎上才能制定出最合理有效的政策法規。社會工作乃至社會保障都需要在充分的分析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我國社會工作理論的研究本土化進程已經在進一步開展,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保障之路必不久于將來。在政策制定等方面,國家必須實地考察各個地區的不同經濟、人口、地域特點等因素,社會工作者在服務社會,推動社會保障過程中,更要切合實際。
(二) 規范的職業化社會工作,促進社會保障合理進行
職業化的社會工作給社會工作者提供一個合理的工作準則,這對于工作人員的素質提升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同樣的在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中素質提高就意味著社會保障政策法規的更好執行。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化是社會工作乃至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應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社會工作,形成有依據性的評估系統,測量標準。
(三) 在教育與實踐領域,促進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的互補性
社會工作的教育是培養社會工作者,開展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其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畢業后的社會工作者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的能力,大部分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豆漿從事社會保障行業進行工作,因此在教育培養人才的階段就要做好社會專業與社會保障專業知識的融合,將學生培養成為專業素質過硬的人才,在解決社會保障問題時游刃有余。同時在實踐過程中,應當開展社會工作行業與社會保障行業的聯合開展指導工作,使得工作人員不局限與當前工作,尤其是在兩項工作中尋找共同點,創新性的開展實踐工作,總結出更好的工作經驗。
社會工作是社會保障的依托,社會工作者是社會保障政策的發起者、推動者和執行者,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規范化有利于社會保障的工作開展,有利于提高社會保障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思斌 社會工作本土化之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1
[2]李冰冰 陳雷 職業化背景下的中國社會工作于社會保障改革:困境與出路 社會科學論壇 2009.10
[3]李揚 中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初探 河北理工學院學報 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