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利益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漸深,經濟法是以追求社會利益為本位的現代法。分析社會利益的界定問題;為了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及實現社會利益,經濟法提供了一套相應的制度保障,即市場規制法律制度、宏觀調控法律制度和社會分配法律制度,以及立法和實施中的程序保障機制。
關鍵詞:經濟法;社會利益;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一、社會利益的界定
長久以來,在理論研究層面或法律實踐層面,人們都沒有對社會利益的界定達成一致或共識。但為了保證學術爭論的價值,我們只能滿足于一個一般人都能接受的有意義且可操作的定義,盡量避免讓概念變得包羅萬象而失去意義或無法操作[1]。本文認為,社會利益就是相對于個人利益及國家利益而言的某一時期、某一特定區域內的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
在社會利益的所有特征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社會利益是一種以“社會”為主體的利益形態,這是社會利益作為一種獨立的利益形態所具有的主體特征,也是社會利益區別于個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首要標志。但是,何謂“社會”?哈耶克認為,“社會是一個模棱兩可的概念,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全部人口,一個公司,一個協會,一個團體,一個部落,一個幫派,一個族群或種族,宗教、運動和娛樂項目的成員,以及住在一個特定地方的居民,都是社會或能夠構成社會。”[2] 在社會學上,“社會”被視為一種“人類生活的共同體”。總之,社會是一個由自然資源、空間環境、公共物品、制度規范和精神文化系統等諸多因素構成的獨立于個人的人類共同體。作為社會利益主體的“社會”,是一個比社會學上的“群體”、政治學上的“階級”更為寬泛的概念。[3]
二、社會利益的保障機制
歷史和現實表明,即使是最成熟、最有效率的市場經濟體制,也不可能對紛繁復雜的利益關系進行自動修補和矯正,為了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及實現社會利益,經濟法提供了一套相應的保障機制。
(一)社會利益的制度保障機制
1.市場規制法律制度
隨著企業法律形態的不斷創新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經營者與勞動者和消費者之間原初的相對均衡的狀態,已被因資本、信息以及抗風險能力等因素所導致的事實上的不平等的現實境況所替代,廣大勞動者和消費者作為市場主體的另一方處于明顯的弱勢群體的不利地位。于是一種以維護社會利益為主旨的新的權利義務在經營者與勞動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再配置就成為必要和必然,一種以專門保護處于弱勢群體的勞動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由此誕生。這種法律就是通過賦予廣大勞動者和消費者在交易、信息等多方面以更多權利,讓經營者承擔更多義務的不平等的權利義務分配方式來彌補兩者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缺陷;旨在限制和消除競爭的壟斷現象大量出現,低價傾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遍布市場,行為的自由走向了行為的反面,這一切使得重新界定自由和設置權利義務以規范、引導市場行為成為急需。因此,通過對廣大經營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進行重新調配,推動了以社會利益為本位的對市場行為進行合理規制的反壟斷法、反傾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興起;關于交易標的信息偏差問題日趨惡化。進一步加強信息優勢方的質量保證、信息披露等義務,從而矯正信息分布偏差、保護信息弱勢方的利益,對維護社會的誠信基礎和市場經濟秩序意義重大。由此,包括產品質量法、建筑法等在內的一系列與交易標的相關的專門法律大量涌現。
2、宏觀調控法律制度
在宏觀調控領域,由于市場的分散決策、自發形成和自由競爭等特點,導致整個宏觀經濟潛藏著極大的不穩定性、風險性和不可持續性。單靠市場經濟自身,面對嚴重失衡的供求關系和過度緊張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憑靠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和生態環境災難來強制性地實現平衡與和諧,其代價之昂貴和后果之慘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適時單個或組合運用包括計劃、產業等各種經濟政策、資源政策進行逆向調控就成為了經濟法保障下的現代國家或政府的基本經濟職能。[4]
3、社會分配法律制度
在社會分配方面,社會財富總量的增進最終須體現為社會成員個體利益的增進,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也是社會整體經濟利益實現的必需環節,分配不公可能損害弱勢群體利益,影響社會穩定,不利于社會經濟的持續良性發展,于是如何公平配置和保障分配領域的社會利益,并且鄙夷犧牲經濟效率為代價地最大程度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成為了急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社會分配法律制度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以實現社會整體利益增進的最終目標——促進社會成員個體利益的均衡與合理增進。
(二)程序保障機制
1.經濟立法程序
真正的社會利益不僅需要目的價值之正當性,更需要倚重其形式程序的合法性。在經濟立法過程中,一方面是政府,具有強大的公權力,另一方面是個人或少數人,作為私人利益的主體,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所以要實現現實的平等就必須通過商談試的民主參與程序來實現。事實上,作為一個典型的集體選擇過程,旨在尋求自我利益的個人并不會積極地采取相應行動以實現他們的共同利益。[5]于是,理性的個人便會放棄參與,程序的意義就會被消解。如此,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提供個體參與程序的激勵。在立法上體現為特別立法抑或委任立法,對個別社會成員,如消費者、勞動者等的特殊關注,對眾多具有重大意義的微觀法律制度,如城市土地問題、公司證券上市與交易等的特別調整形成了有別于傳統民法典的“非法典化”趨勢,“由于特殊利益具有特殊性,利益主體對其自身的問題有利害關系,并產生其所關注的問題”。而這對于傳統民法典的基本精神而言,是“異類的”、“多樣的”。[6]這正是經濟法律創制的重要特征。
2.經濟法實施中的程序
行政執法與司法是經濟法實施的具體表現,就行政執法而言,我們將重點闡述經濟法實施的另一個途徑,即司法審判,這個問題便具體化為經由司法程序實現社會利益。以司法程序實現社會利益具有代表性的制度設計是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存在于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公益沖突,較為集中地體現在涉及市場競爭秩序、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等方面。如果對司法實踐中初見端倪、漸次涌現的經濟公益訴訟案件予以類型化概括,可將其具體化為:環境與資源保護訴訟、消費者權益保護訴訟等。這些公益訴訟的典型適用,都折射出現代市場經濟中,國家立足社會本位,對經濟進行適度干預,從社會公共利益角度協調和處理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因此,經濟法的實施及經濟公益訴訟通常表現出強烈的公益色彩。鑒于適用經濟法解決糾紛的原則和程序的專業性與特殊性較強,突破傳統訴訟模式觀念和制度的局限,建構價值和規則獨立為一體的經濟公益訴訟制度,不僅具有現實必然性,也已具有相當的現實可行性。我們必須尋求一個新的控制管道,為社會利益的實現構建一個穩定而強有力的現實支點。
參考文獻
[1]張千帆.“公共利益”是什么?—社會功利主義的定義及其憲法上的局限性[J].法學論壇,2005,(1).
[2][英]哈耶克.馮克利,等譯.致命的自負[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29.
[3]呂忠梅,廖華.論社會利益及其法律控制[J].鄭州大學學報,2003,(1):86.
[4]李昌麒.經濟法理念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9.152,167,110,168—170.
[5][美]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陳郁,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6][美]梅利曼.大陸法系(第二版)[M].顧培東,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