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個與時俱進的理念,明確了生態文明理念在環境法治建設中的重要性。環境法治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這一成型理念的必由之路,而我國目前環境法治狀況必須圍繞生態文明的理念作相應的調整與構建。本文主要以生態文明的歷史背景及現狀出發,闡釋了生態文明對環境法治的重要性,從而提出了在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環境法治創新。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法治;理念創新
中圖分類號:X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3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面對自然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的惡化、發展戰略的艱難選擇等一系列問題,迫使人類不得不冷靜地思考,是繼續無節制地消耗能源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去發展經濟,還是重新選擇一條理性的道路,實現健康的社會發展?對于此種瓶頸狀態,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也是對人類幾千年發展經驗教訓的反思,是對工業文明發展道路的總結。因而,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一、生態文明的背景及現狀
(一)生態文明的概述
生態文明,即生態層面的文明,具體地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廣義的生態文明是指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人類文明歷史形態。生態文明就是指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和新形態。它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完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建設人類社會整體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總稱。它包括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和諧,而不是僅局限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2.從狹義層面上講,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從而造福人類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而所做的實際行動和所取得的成果的總和。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持久狀態。它包括人類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安全的思想觀念、法律制度、政策機制,以及維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組織機構和實際行動等要素,是這些要素的有機、完美的組合。①
(二)生態文明的發展現狀
生態文明理念的形成既可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哲理精髓,又富蘊了現代人類活動實踐的成果。人類的生存環境、生態安全、生態發展、生態文化、生態意識、生態技術等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隨之生態問題逐漸進入全球學界的視角,生態文明理念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在20世紀初期,發生在英、美、日等國的八大公害事件,已經逐漸暴露出了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所帶來的諸多生態環境破壞問題。1962年,美國女科學家卡遜發表了驚世之作《寂靜的春天》,她深刻地描繪了一幅因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可怕景象,警醒人們將會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提出了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深刻社會發展問題。10年之后,美國著名學者巴巴拉·沃德和雷內·杜博斯創作的《只有一個地球》問世,把人類生存與環境的認識推向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挑高到一個新境界。同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著名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做出了如果目前世界人口、工業化、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糧食生產的趨勢繼續不變,下一個百年的某個時刻,就會達到這個行星增長的極限出現不可控制的災變的科學論斷,從此,全球性生態安全的話題震驚了全世界。1981年,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布朗出版了《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一書,提出了解決人口爆炸、經濟衰退、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等世界性難題的出路在于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以及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形成的文件《21世紀議程》,是開啟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的兩個突出標志。這兩個文件全面闡述了生態文明理念,揭示了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系統中的重要作用。②
隨著時代的步伐,我國相關文件——《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指出,倡導生態文明,強化環境法治,完善監管體制,建立長效機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以環境文化豐富精神文明。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上的報告中也著重提出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2009 年 9月,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進一步確定了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并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2010 年 10 月,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2011 年 10 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第八部分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詳細闡述,應當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理念是當代中國對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本土化和發展。“可持續發展概念主要著眼于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強調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理念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從人類社會文明轉型的歷史視角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內在要求,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
二、生態文明對環境法治的重要性
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義,科學發展觀確定了人與自然之間協調發展的生態關系,它所遵循的原則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首先是發展,而這種發展不僅僅要重視增長數量,更要追求增長的質量,提高經濟效益,節約能源資源,減少廢棄物,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實施文明生產與文明消費。
(一)法治與環境法治
政治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指出:“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制訂得好的法律。”我國學者大部分認為:法治是以民主為前提和目標,以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在國內環境法學界,較早研究環境法治的是蔡守秋教授,他認為環境法治是法治在環境領域的具體體現;將環境(保護)活動(工作)納入法治的軌道就是實行環境法治。如果說建設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崇高理想,同樣可以認為建設環境法治秩序則是環保人士的崇高理想。因此,動態地講,環境法治可以理解為為了使環境保護走上正常法治軌道的一項工程。③
(二)生態文明是環境法治的指導思想和價值取向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型文明,它是以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為主要目標,強調把人類自身的進步與自然的可持續能力增強有效結合起來,是人類社會發展道路上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建設在客觀上強調,要求直接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環境法必須實現機制轉變,即從一個被動的環境危機應對機制轉變為一個主動的生態社會服務機制,而這將會促使環境法在基本理論和制度設計方面也要同步的進行必要的變革和更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強調建設一個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社會,這不僅與環境法的宗旨是一致的,而且其作為一種治國理念有效地促進了環境法的價值目標理論得到了進一步升華,從一個側面上體現出高度的國家環境保護政治意志,也體現了目前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意識,從法治的民主性角度,它必須遵循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
(三)加強和完善環境法治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
從我國社會發展的形勢來看,建立起一套符合自然規律的環境資源法律制度體系,是實行環境法治和生態文明重要因素。建設生態文明的途徑有很多種,如人民的道德觀念提升、國家加大投入、國際社會的通力協作等等,但是如果用“標本兼治”這一詞語來形容的話,環境法治就是“標”,只有沿著環境法治的方向,才能達到生態文明的彼岸。這是由人類社會歷史文明的發展規律決定的,環境法治是法治的一個方面,但是法治卻是當今世界各國治理所普遍和必然采取的方式。因為它全面地包含了民主、秩序、自由、平等等最為重要的人類核心價值。它比任何一種其他治理方式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相對于人治來說,法治強調法律的統治高于個別人的統治;相對于法制而言,法治更強調良法、主權在民、正義和民主。④從社會發展的現狀來看,實行環境法治也是建設生態文明較為合理和理想的途徑和方式,它具有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擬的確定性、強制性和可預測性。
三、生態文明在環境法中的發展進程
在人類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是環境法律發展的主要動力。目前全球正處于從現代性社會向生態文明社會的轉型期,這種轉型必將會使以往適用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以個人為本位的法律,以及適應于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以集體人(即人的社會)為本位的法律都產生了局限性。從而使人類提出了更適用于生態文明社會發展的以人類生態系統為本位的法律。隨著建設生態文明同時出現的是環境法律的生態化趨勢,即環境法律的生態化需求。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在環境法領域,自1998年以來的絕大多數立法幾乎均直接或間接確立了“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法律。我國自 1998 年以來,已有新制定或新修改的 14 部環境單行法律的首條立法目的條款就確立了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單行法之法律目的,占同期可比立法總數的 82.4%,僅有同期制定的《森林法》(1998 年修正)、《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 年)和《野生動物保護法》(2004 年修正)的立法目的條款未明文使用“可持續發展”或類似措辭。進一步分析后,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上,《野生動物保護法》第1條“為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制定本法”中,“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維護生態平衡”其實已經間接反映了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要求,可見該法的立法目的條款已經受到了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影響,可能基于該法特殊的調整對象——“野生動物”應重在保護野生動物,維持生物多樣和生態安全,而非為了促進人類可持續使用野生動物。而《森林法》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均因其調整對象的特殊性等因素,而成為例外。從所使用的措辭分析,僅 2008 年的《循環經濟促進法》直接言簡意賅地使用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措辭;2001 年的《海域使用管理法》和2002年的《水法》緊緊圍繞各自調整對象,分別細化其立法目的為“促進海域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和“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當中其他多數立法都以實現或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立法目的的表述,而其中 2008 年的《水污染防治法》則在更高層次上提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即該法追求以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其中,將“以實現或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立法目的之措辭的占 1998年以來確立了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立法目的要素之法律的 78.6%,屬于多數。⑤一般而言,部門法的法律目的可以在作為該部門重要組成部分的多數單行環境法的法律目的之上加以提煉、歸納和總結。至今,我們仍將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立法目的作為我國環境法法律部門的法律目的核心要素。“生態文明”的內涵要求《環境保護法》修改,以實現其“生態化”,而作為環境法部門法律體系中的“龍頭立法”的環境基本法之法律目的應適時反映該部門之整體法律目的,所以應將促進可持續發展寫入《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條款。
故作為當代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建設排頭兵的《環境保護法》,其修改應體現中國自上個世紀 90 年代以來對可持續發展思想逐步認可、確認、發展的偉大歷程,在環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條款中對其予以恰當的表述。
四、在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環境法創新
(一)以生態文明觀為指導,在立法方面的體現
通過制定環境立法規劃,逐步實現中國環境法的生態化,促進環境法向生態法的方向的轉變和發展。在環境法律中更多地吸收和運用生態系統方法和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的方式。生態法是反映當代生態學新理論、新理念,其目的在于更好的保護和改善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和生態安全,并在此發展過程中更好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建設和諧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生態文明社會,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保障經濟、社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各種法律規范和法律表現形式的總稱。
要實現環境法的生態化,首先應對1989年《環境保護法》進行修改,制定一部具有生態法特征的《環境法》,從而徹底改變我國過去在環境立法上重污染防治、輕生態保護的局面,有力地奠定生態法的法律基礎,將我國污染防治法律體系建立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并以《環境法》為先導,引導中國環境法律體系向生態法的方向發展。應該結合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環境法治建設,有效促進環境立法的目的、指導思想、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的生態化。環境立法應該以維護生態平衡和生態安全,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環境法治觀和生態文明觀為其指導思想。在實現環境法生態化的同時,更加注重以歷史性轉變的要求為指導,嚴格按照黨的十八大指導思想的要求,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將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基本國策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觀納入到其他國家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中,逐步實現對包括憲法、民商法律、行政法律、經濟法律、訴訟法律在內的整個法律體系的生態化。⑥
(二)在環境司法和執法方面
首先必須牢固樹立環境法律的權威,環境法中對于環保責任規定的缺失使得很多人認為環境法只是一種口號,特別是行政領導干部,經常出現“計劃不如變化,變化不如電話,電話不如領導人一句話”的現象,環境執法部門通常也會自認為位卑權弱,不敢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在一定層面上造成了環境執法過程中的力度缺失。所以,我們有必要通過提高環保部門地位和建立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等手段促進嚴格執法。其次,對于環境司法,應通過加強業務培訓等方式提高各級人民法院的法官對環境法相關制度的了解,鼓勵環境保護組織為法官提供各種形式的培訓,同時從民事訴訟制度改革等方面入手,解決環境案件執行難問題。
(三)在環境守法和環境法律監督方面
根據日本法學家川島武宜的觀點,“法不只是靠國家來加以維持的,沒有使法成為作為法主體的個人的法的秩序維持活動,這是不可能的。——大凡市民社會的法秩序沒有作為法主體的個人守法精神是不能維持的”。環境法律的內容必須體現普適的環境道德觀念。環境法治的價值取向應該以環境道德為其主導性價值。環境法律規范的道德化,是使環境法律轉變為更高層次的道德習慣和道德義務的過程,是環境法律歸其本源的過程,是環境法律得以被普遍遵守、自覺遵守的必然體現,有利于主體守法精神的養成和環境法治社會的形成。對此,應當通過加強社會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境法律意識,從而使其認識到自己的環境權利和義務,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同時進一步加強司法監督、社會團體監督和輿論監督等監督方式,其中尤其要擴展公民的環境權,法律的實施必須為公民所認同和實現,否則就形同虛設。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者。最后,我們也必須完善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必須規范和完善環境污染聽證制度,完善學術界倡導已久的公民環境訴訟制度,使公眾能夠通過適當的機會、手段和途徑參與環境法律監督。
五、結語
生態文明理念具有其深刻的內涵,其核心是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它是一種是人與自然之間權利義務的分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所應該達到的文明程度。只有當人類向自然的索取,與人類向自然的回饋之間相平衡時;只有當人類為當代的努力,同時能夠同人類為后代的努力相平衡時;只有當人類為本地區發展的努力,與同為其他地區共建共享的努力相平衡時,生態文明才能夠稱得上是作為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真正實現。
注解
①鄭占軍、杜新垚:“論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進程中的環境法治要素”,載《法制與社會》2007年8月(上),第37頁。
②亦冬:“生態文明: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載《攀登》2008年2月第1期,第73頁。
③鄭占軍、杜新垚:“論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進程中的環境法治要素”,載《法制與社會》2007年8月(上),第37頁。
④劉思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道路初探”,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 年第 3 期,第70頁。
⑤竺效:“論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法》之立法目的完善”,載《法學論壇》2013年3月第2期,第34頁。
⑥蔡守秋:“以生態文明觀為指導,實現環境法律的生態化”,載《中州學刊》2008年3月第2期,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