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關系中,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最根本的宗旨和歸宿。十七大報告第一次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寫入黨代會報告,十八大報告繼續提出完善基層民主制度的要求,這不僅符合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大趨勢,而且對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本文簡要分析了我國基層民主制度的實踐意義,還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對策。
關鍵詞:群眾自治;困境;對策;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D4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主要包括城市居民自治制度和農村村民自治制度。此外,還包括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主要由兩個《組織法》以及《憲法》引導著實踐、探索和發展。
一、基層群眾自治的實踐意義
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標志,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1]。它的實踐意義表現為:
首先,有助于提高人民參與政治管理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主人翁意識。雖然在國內實行直接選舉是不現實的事,但是在一定基層組織內實現直接選舉還是很有好處的,干部都由群眾直接選出,管理的都是和群眾息息相關的事務,這也一定會吸引每個人的參與。
其次,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水平,有利于擴大基層民主,有利于社會公平。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大家都參與進來,這樣大家在參與的過程中也不斷地體會學習,不僅能發表自己的意見,還能提高自身的政治修養。
再次,政府對基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管理和規范,有利于政府更好的管理和解決基層問題。政府將程序化、規范化引入基層,使其形成一套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系統化管理制度及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將長期以來松散、隨機、無序的基層社會納入有序的軌道。政府出現問題的起點在基層,基層的問題解決了,有了經驗,政府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
最后,有利于理順干群關系,促進農村、城市的廉政建設。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后,干部能為群眾干實事,謀發展,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使得干群關系越來越融洽起來。在農村,通過開展自治活動,把村干部置于村民的監督制約之下,再附之以民主評議、村務公開等制度,有效地防止和杜絕了村干部以權謀私、損公濟私等現象的產生。
二、在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我們的基層民主制度雖然有一個發展的歷史過程,但是真正系統化還只是剛剛起步,還是不健全的,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在群眾認可度上,自治組織行政化傾向誘發了居委會、村委會的合法性危機,政府的過多行政干預使基層自治組織只剩下了政治職能,失去了民主形式,導致群眾參與積極性大大降低。
第二,有些基層干部對其自身角色認識定位錯誤,以權謀私,個人專斷的現象仍然存在,群眾看在眼里,必然會對基層干部產生不信任的情緒,這也必會打擊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影響他們的參與度。如農村基層選舉中的“賄選”問題經歷了多次的蛻變,早期選舉中出現的“一手交錢,一手劃票”是農村選舉腐敗的“發源地”。農村基層群眾自治出現了諸如黑惡勢力介入選舉、“金錢政治”選舉、利用家族勢力影響進行選舉等不正常現象。[2]
第三,基層群眾的政治修養有限,民主意識比較淡薄,同時由于法律和各個方面的宣傳不夠及時和到位,使得人民群眾對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有關法律不是很了解,這都會造成人民群眾在行使自己的權利時盲目行使甚至是放棄自己的權利。人民群眾自身的民主意識的缺乏和冷淡,給基層群眾民主建設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第四,法律法規不健全。1987 年通過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經歷了長達10 年的試行期,直到1998年,修訂后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才正式頒布實施。之后,村民自治制度在全國的推廣力度加大,進展也更加明顯。然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還存在條文原則化、缺乏可操作性等問題。
馬克思主義關于矛盾的普遍性論述告訴我們,在實行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是在所難免的,我們不能因此否定基層自治的積極作用。基層制度的改革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不斷革除弊病的過程,地方政府應該這樣想,基層干部更應該這樣想。
三、解決問題的一些對策
我們的國家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期,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也在不斷的探索,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需要,因此,在以后的基層工作中我們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大力發展經濟,為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設提供物質基礎。發展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要穩定政府對基層自治組織資金的提供,同時應改變政府撥款的單一模式。政府應該給基層自治組織更多的經濟職能,允許基層自治組織在社會的監督下根據民意自籌資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
第二,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高群眾的思想認識和參與熱情。在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設中,群眾整體的民主意識還不高,從而使得參與的積極性也不是很高,這就需要各社區繼續加大對群眾的教育培訓力度,培育群眾的民主意識,提高群眾的參與熱情。
近幾年,我們要注意到一個趨勢:近幾年,中組部牽頭組織的從高校優秀畢業生中選拔大學生村官改變了以往人們對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工作人員學歷程度低的看法。這不僅豐富了基層干部的任用渠道,還能使大學生能夠把自己所學的一技之長帶到農村,從工作初就培養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國家也應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使大學生能夠留得住,繼續貢獻自己的才智。
第三,加強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干部監督體制,健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機制。要不斷完善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制度和領導方式,基層干部代表了黨的形象,要時時刻刻接受群眾的監督。同時理順基層黨組織和群眾自治組織的關系,發揮基層黨組織對群眾自治的領導作用和保障作用。
最后,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發展基層民主提供根本保障。鄧小平說“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3]。雖然《組織法》在內容上突出了村民自治的權利,但是在保障這些權利真正實現的程序和措施上尚需進一步完善。及時吸取基層的經驗,緊跟基層的發展實際,創新管理體制,為基層自治制度的發展保駕護航。
對于基層民主制度改革的未來,十八大報告已經為我們指明了方向:繼續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拓寬范圍和途徑,豐富內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4]。因此,我們應在利用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完善基層群眾自治的新途徑,不斷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際的民主權利。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6-12-01.
[2]施琳潔.淺談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08(3).
[3]鄧小平文選(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4]《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