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農村歷來是黨和國家關注的焦點,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開始;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建立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制。因此,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迫在眉睫。如果說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是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制度性保障,那么社會工作則是將這些制度性保障落到實處的載體,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潤滑劑,是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工具。
關鍵詞:農村社會工作;社會公正;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D9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引言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支龐大社會工作隊伍以加強黨對和諧社會的領導,這是我國第一次將建設社會工作隊伍寫入黨的文件,清晰闡明了專業社會工作在解決重大社會問題上的重要責任。如果說社會保障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的花,那么社會工作則是托起這重中之重的基石。農村社會工作作為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切入點服務于中國新農村建設和中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一、農村社會工作體制是農村社會穩定的安全閥
我國農村由于貧困而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人口超生、治安混亂、就業和再就業難、增產不增收、醫療衛生無保障、老年人問題突出等,這些問題和矛盾嚴重影響到農村社會秩序的穩定和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在維持社會穩定中,政府治安部門嚴厲打擊黃賭徒,偷盜搶劫等犯罪活動,在行政層面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人們更應該了解和重視社會工作對維護社會穩定的軟性介入和內化作用,社會工作制度是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的安全閥。
社會工作特別關注測查產生高危人群的因素及其高危人群的構成,并有針對性、有成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防止社會動蕩。建立農村社會工作制度,通過農村專業社會工作的介入,能夠有效解決社會問題,消除社會矛盾保持農村社會的穩定。在農村中典型的例子就是社會工作者參與越軌青少年、失地農民等弱勢群體的救助和扶持工作,幫助越軌青少年改過自新,重新面對生活并融入正常的生活軌道中;了解失地農民的具體情況,從深層次消除矛盾,預防可能在此激發矛盾的因素,積極聯系政府部門,為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社會工作者們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調解者、預防者、能力增強者和維護秩序者的角色,從而化解農村社會的矛盾,預防潛在的社會矛盾,維持農村社會的正常秩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農村社會工作體制是農村社會公正的重要保障
社會功能是社會工作的核心關注點。社會工作把恢復、提高和增強人的社會功能放在了顯要的位置上。臺灣學者葉楚生對社會工作的功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保障個人生活,促進社會安全;維護個人人權,促進社會進步;提高個人活力,增進社會財富與安定社會經濟;發揚人類互助精神,實現社會公道,促進世界大同。這里提到的社會公道,即社會公正。社會工作的功能不僅包括社會公正,同時也是社會公正的重要保障。
提及農村社會公正問題,自然而然使人聯想到農村的貧困現象。社會工作與扶貧具有共源性,它的產生是與扶貧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就是與貧困作斗爭的歷史,亦可說成是維護社會公正的歷史。通過為遭受貧困和不幸的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幫助和精神上的扶持,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維護他們的基本權利,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提升能力主動獲得社會資源,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它是社會福利得以普及的載體。這一福利制度不僅從實踐和方法上促進了社會的公平公正,而且在理念和價值觀上同樣影響著社會的公平公正。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社會工作體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社會工作價值觀實踐到農村社會工作當中,通過城市社會工作扶持弱勢群體得出的經驗輻射到農村地區,根據新時期的新情況,保證了農村地區和邊遠地區的公平公正。
三、農村社會工作體制是完善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決議中提到“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農村社會管理”,“完善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加強農村社區建設,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在促進新農村建設中,把農村社會建設提到了更高的位置。農村社區建設和農村社會工作管理是農村社會工作的實踐領域之一,相反地,農村社會工作體制是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完善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必然要求。
首先,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和具體實踐是農村社會各項政策制定的參考。在現代農村,由于社區發展和社區建設涉及社區內全方位的事務,因而社區工作不僅僅是社會救濟這樣的微觀實務,而且還是社會發展規劃與各項指標制定之不可或缺的宏觀依據。將社會工作價值觀念引入農村社會管理中,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在農村社會建設中關注民生、尊重群眾、服務人民,以這樣的理念和價值觀進行社會管理、維持社會秩序,制定出真正代表一切人民群眾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從實踐的角度來看,社會工作在農村的實踐中,關注弱勢群體,不斷發現社會深層次的問題,發掘地區優勢,有利于政府部門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進而從制度上引導農村各項服務和建設。
其次,社會工作制度介入農村社會管理是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題中之義,農村社區發展和建設離不開農村社會工作。中國所進行的社會管理改革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結果,也是對國際潮流的順應。“小政府,大社會”,社會福利社會化,都在試圖讓政府的權利分化,更多地發揮社會的力量。這是當前和今后我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之一,也就是按照“政社分開”的原則,切實轉變政府的管理職能,進一步剝離政府承攬的直接從事社會服務的職能,積極培育和發展各類專門從事社會服務的組織。社會工作在其中就是以社會組織或第三部門的角色(通常是專業社會工作機構)有效地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那部分社會服務職能,與政府進行角色分工,互相監督,共同進行社會管理。
再次,農村社會工作制度是農村各項制度運行的載體。西方福利國家的各項社會福利工作發展如此之迅速,并且取得的成效顯著,就是由于西方重視各項福利政策的制定,并將社會工作融入其中。目前我國的各項福利制度在參照國外福利國家經驗的基礎上正在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農村義務教育制度、農村基本生活救助制度等在農村開始實行。社會工作制度作為一個后起的新興制度,不僅是作為農村社會福利制度的補充,而且以載體的形式發揮著落實和運行以上各項制度的作用。通過社會工作者們的努力,幫助農村弱勢群體得到應有的社會保障,積極引導失學、厭學兒童重新回到學堂,調動農村社區的各項優勢資源,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總之,一方面,不論是從社會工作制度的健全,還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角度,社會工作都必須向農村社會開拓。另一方面,專業社會工作是我國社區建設的制度性要件,促進這項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既是現代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社會秩序穩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創新舉措,還是提升整個社會文明和社會服務水平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隋玉杰.社會工作與社會建設[M].出自鄭杭生主編.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6)[S].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04~116).
[2]蕭洪恩.杜云素.農村民政社會工作的優勢[D].社會工作(下半月),2008,(8).
[3]周沛.社區社會工作[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