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2日,我和吳曉娟在我的家鄉山西省祁縣的塔寺村調查了“開鎖”這項習俗。“開鎖”在塔寺又被稱為“圓鎖”,相當于當地的成人儀式,與婚禮、葬禮等重要的人生儀禮地位相當。如果哪家不給自己的孩子舉行“開鎖”儀式會被村民取笑。十二歲開鎖在當地是象征孩子擺脫幼稚成熟的標志,也是開啟孩子智慧的象征,民眾將自己對孩子的美好祝愿及期望寄托在“開鎖”儀式中,希望孩子之后的人生會有一個大的飛躍。我們調查的重點是儀式的程序、儀式中所出現的物品、儀式的參與者及他們的心理,通過幾次訪談和調查,我們對塔寺村“開鎖”習俗有了一定了解,下面是對這次調查的總結。
一、“開鎖”儀式所需物品
在“開鎖”儀式舉行前,人們需要按照規定準備儀式所需物品,這些物品一般由奶奶和姥姥準備,在以前人們對儀式物品是由嚴格規定的,但是現在所需物品只要有即可,并非完全按照古俗來準備。這些物品主要有:kuolang(一般由奶奶和姥姥準備,用白面制作的花形饅頭,成圈狀,上面用棗做裝飾)。紅腰帶(系在孩子腰上)。紅毛線、十四個銅錢(銅錢系在紅毛線上)。簸箕、掃把(剪斷紅毛線后把銅錢掃入簸箕)。和紅頭蓋(奶奶、姥姥和孩子圍在頭上)。供品(水果、點心、黃紙、一瓶酒、香)。鎖(儀式中的代表性物品)。
吳:嗯,那咱這個開鎖要準備啥東西了?
任:要一根紅褲帶,紅毛線,十四個銅錢,銅鎖,棗kuolang(方言,不知道普通話怎么說),簸箕和掃把,還要個紅頭蓋,也就是這了(老人又想了想,但沒有作補充)
二、“開鎖”儀式程序
祁縣的開鎖儀式大體上保持了原貌,儀式所需物品準備齊全后,在生日當天午飯開始前舉行,舉行前會先放鞭炮。鞭炮響完后儀式正式開始,這時,首先是奶奶將紅腰帶系在孩子身上,并將鎖掛在紅腰帶上。
吳:哦,那是不是先把紅腰帶系好?
劉:對
吳:在腰帶上掛上鎖?
劉:嗯
然后奶奶將紅線穿好的十四枚銅錢掛在孩子脖子上,這與系腰帶的順序可先可后,都掛上就行。關于為什么是十四枚銅錢而不是十二枚,任慶喜老人說是一歲一個銅錢再加上天和地的就是十四個了。
之后,奶奶、姥姥和孩子都要在頭上圍上紅蓋頭準備敬神,敬的是三界的神,桌上提前擺放了供品(水果、點心、黃紙、一瓶酒),由奶奶和姥姥帶著孩子向神叩頭,然后每人上三炷香。
敬神后奶奶用掃把在孩子全身象征性的掃掃,寓意掃去一切的不吉利和晦氣,然后奶奶和姥姥將kuolang抬來自上而下套在孩子脖子上,并念叨幾句吉利話,當時任慶喜老人說的是:“這下就長大了,懂事了,不許貪玩兒了,好好學習,將來出人頭地?!崩先苏f說幾句吉利話就行,啥好聽說啥。接下來孩子在kuolang上咬一口,然后使勁往起跳,把kuolang撞斷,象征著孩子沖破了年少無知,不再幼稚,邁入了成年,變得成熟懂事,走向了美好的未來。此時的儀式也漸入高潮,人群眾爆發出笑聲和鼓掌聲。
接下來就是儀式真正的高潮,開鎖,奶奶為孩子打開鎖,口中仍然念念有詞,也是吉利話,希望孩子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好好學習、出人頭地之類的意思。聽有的村民說開鎖的時候在舊俗中是應該又一套固定的說辭的,只不過現在人們不講究了,什么吉利說什么就好了。
吳:您覺得開鎖對孩子意味著什么?您對這個有什么體會?
渠:開了鎖,就開了竅了,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也是長大了,就懂事了。
(我們問站在一旁的喬峰)
吳:開了鎖就意味著長大了,你有什么愿望?
喬:考大學吧
吳:哦,那愿你夢想成真
開鎖之后就要將掛在脖子上的銅錢剪下來,剪到簸箕里,再顛到地上,最后奶奶姥姥及其孩子一s同將銅錢一枚一枚的撿起來。
最后就是奶奶給孩子用事先備好的掃帚再次掃掃身,按照當地人的說法就是掃去年幼時的懵懂,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人生。
至此,儀式全部結束。
三、“開鎖”儀式與現代慶生結合
現在一般“開鎖”儀式舉行完后都會舉辦生日宴會,親朋好友共同為孩子慶生,人們唱生日快樂歌、吹蠟燭、切蛋糕,小朋友們為當天的小主角送上禮物表達祝福,與剛剛結束的“開鎖”儀式形成新舊鮮明的對比。這種交融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可避免的,傳統儀式與現代慶生方式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早日長大成人,擁有美好未來。而“開鎖”儀式基本上保持了它的完整性,體現出民俗的傳承性。
四、小結
山西祁縣的開鎖儀式是兒童由少年過渡到成人階段的重要成人禮,從其儀式的意義上來說,開鎖就是打開兒童通向成人的路途,當地人認為鎖開啟的正是兒童的心智和美好未來,其中寄托了家長對孩子殷切的期望,這也就是兒童和家長心態的變化,使孩子由少年步入成年是其共同的目標,于是就在儀式中就出現了象征著過渡的程序,實際上也是儀式的象征意義,同時開鎖儀式也體現了其功能性,象征性和功能性也正是開鎖儀式的雙重性質。儀式中的主要角色就是開鎖人和被開鎖人,開鎖人是兒童的奶奶和姥姥,這個角色的承擔者也具有雙重性。開鎖人既是兒童的長輩,中國傳統文化中,長輩本身就對兒童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同時開鎖人也是儀式中的引導者,也就是
說開鎖人不管是現實身份,還是儀式角色都起著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