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證明,在搞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不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要想快速發展,必須抓住自己的優勢,突出自己的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經濟活力,就沒有經濟優勢。建始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脫貧致富奔小康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離不開特色農業的發展。必須在武陵山實驗區建設的大環境下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
關鍵詞:特色農業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建始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有著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該縣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種類多,特色鮮明,發展農業條件得天獨厚。當前,國內外市場競爭激烈,要想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以保持(差異性特色產品)其不可替代的優勢?!疤厣笔莾瀯?,“特色”是競爭力。
一、建始縣發展特色農業的條件與現狀
建始縣位于鄂西南山區北部,跨北緯30°06′至30°54′,東連巴東縣,以野三河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陽河為界;南鄰鶴峰縣,以長河、茶寮河為界;北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連;西北與重慶市奉節、巫山兩縣接壤。全縣最高點北部太平峰海拔2090.1米,最低點東南部野三口(野三河匯入清江處)海拔213米,平均海拔1152米。屬亞熱帶氣候,是典型的山地農業大區。十二五時期,建始縣確立了“強力推進四大工程,全面拉動三大發展”的發展戰略,其中特色產業發展被列為“三大發展”之首。傾力發展特色產業,既是政府抓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選擇。建始縣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全面啟動武陵山特困連片地區扶貧特色產業發展試點縣項目,圍繞煙葉、魔芋、畜牧、林果、中藥材、商品蔬菜等六大特色產業,建強產業基地,突出龍頭企業和特色品牌建設。圍繞“保糧穩煙強蔬菜,抓林促藥壯畜牧”的思路,加大特色板塊基地建設。至2011年年底,煙葉、魔芋、畜牧、林果、中藥材、商品蔬菜六大農業主導產業基本形成,各類板塊基地面積達到40萬畝,特色農產品基地初具規模;畜牧業持續發展,被確定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2011年生豬出欄70萬頭;培植州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7家;累計注冊農產品商標155件,創建農產品知名品牌11個,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為內容的“三品一標”認證達到38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88家。
2012年,建始縣農業特色產業建設瞄準了更高的目標:煙葉種植面積8萬畝,魔芋、茶葉、商品蔬菜種植面積22萬畝,新增中藥材面積1.6萬畝,新增獼猴桃、核桃為主的林果面積0.8萬畝,鞏固生豬調出大縣地位,大力發展現代畜禽養殖業,加快景陽雞保種選種養殖基地、建始優質牛羊基地建設。全年發展以景陽雞為主的家禽210萬只,生豬、牛羊出欄總數達20萬頭(只)。
二、特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產業發展動力,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不大。由于地處山區,基本以坡地為主,農田零散分布,供以經營的土地面積狹小,難以規模經營,除了少數基礎條件較好的農戶發展特色農業且獲得了巨大收益愿意繼續在土地上挖掘潛力外,很多農戶由于種植業的比較效益低,大多數青壯勞動力還是選擇外出務工,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缺乏素質高的勞動者參與。另一方面,從事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業企業雖然依賴基地提供原材料,但不愿投入過多精力建設農產品基地。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仍然偏小,效益仍然偏低。
2、缺乏品牌效應,特色農產品特色不鮮明。品牌是提高農產品效益的關鍵。在農業發展中,建始縣以發展品牌農業為重點,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做了大量工作。按照“圍繞龍頭、突出特色、依托市場、連片開發”的基地建設思路,該縣建立農產品基地20多處,涌現出關口葡萄、益壽獼猴桃、金嶺香菇、景陽核桃等20多個品牌,為農業產業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就整體而言,建始縣農產品資源分散、產量低、規模小,難以形成優勢。加之品牌宣傳力度不夠,特色品牌效應不突出,使得農產品商品化率不高,效益自然也不高。特色農業發展要持久,要有影響力,必須各方通力合作,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公司提升管理水平,基地和農戶積極創新,提高技術。產品生產后必須推向市場,如何讓市場接受,除了符合市場需求,質量過硬外,還需品牌的力量,要找準思路,擴大宣傳力度,著力打造一批國內知名,國外知曉的品牌。
3、缺乏龍頭帶動,企業聯農帶農能力不強。要形成真正的產業,必須有龍頭企業帶動。近年來,建始縣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培育力度,使得我縣州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7家。龍頭企業生產、效益穩定增長,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但是,從整體看,這些企業實力仍不夠強、規模不夠大、效益也不夠好,企業和農戶之間并沒有完全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因而對生產基地和農戶的帶動作用還有待增強。
另外,資源和技術是特色經濟巨人的兩只手臂,缺一不可,而且技術比資源對特色經濟而言更重要。因此建始縣應抓住政策、環境的良好機遇,廣泛吸引社會各界資金、人才和技術,盡快實現地區資源優勢向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的轉變。
三、建始縣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對策
1、繼續壯大特色農業產業規模。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耕地復種指數,著力調整糧食生產結構,提高種糧農民收益。按照良種化、標準化、規?;?、產業化、品牌化的要求,發展壯大煙葉、畜牧、茶葉、蔬菜、魔芋、干鮮果、藥材等特色農業產業
2、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在現有國家和省、州級龍頭企業中,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重點,每個產業確立2~3家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州、縣市設立農業產業化專項發展基金,支持重點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品牌建設。多渠道增加縣農業產業化擔保公司,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建始縣特色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興辦農產品基地、精深加工和流通龍頭企業。完善龍頭企業利益連結機制,使龍頭企業與農民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
3、大力發展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加強重點品牌培植,另外政府應加大品牌培植資金力度,支持重點品牌建設,打造一批全國、全省知名品牌。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國內展銷會、博覽會等,提高建始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4、因勢利導,多種形式開展土地流轉。通過政策引導、算帳對比、典型引路等措施,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把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特色農業與“萬元增收工程”。緊密結合在一起,以打造“萬元片區”、“萬元村屯”、“萬元示范農戶”等為重要抓手,大力發展一批“一村一品”等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帶動周邊農戶發展,努力做到戶戶有產業、村村有項目,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同時,在嚴格遵守土地延包政策、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立足村情民情,積極開展土地流轉,發揮土地的規模效益。
注:“616”對口支援工程:即由1位省委省政府領導牽頭,省直6個單位參與,負責支持1個民族縣,每年至少辦成6件較大實事。
參考文獻:
[1]縣長向紅林在2011年11月25日建始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2]《建始打造“三大長廊” 舞活特色農業產業》劉波:2012-08-01建始網
[3]張麗君,李瀾.西部開發與特色經濟規劃[M].大連:東北財經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4]田孟清.土家族地區經濟發展探索與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