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是大學生心理預防教育的重要課題本文從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問題出發,分析了問題的存在原因和影響因素,并提出和總結從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承受能力 途徑 提高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脆弱的問題也日益突出。近年來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低下,其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在10%~30%。[1]因此,要高度重視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解決他們的心理不適和心理障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維護個體心理健康的一道防線。心理承受能力是個體對逆境引起的心理壓力和負性情緒的承受與調節的能力,主要是對逆境的適應力、容忍力、耐力、戰勝力的強弱。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個體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學習能力一樣,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能力。
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的調查顯示,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所
承受的心理壓力日趨增大,或者說是大學生抵抗壓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日趨降低。心理承受力指的是個體承受或者應對壓力的能力。
二、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影響因素
(一)壓力源。壓力源是引起壓力的具體和人事,大致包括非人為的壓力源和人為的壓力源兩種。
1.非人為的壓力源及自然逆境。自然逆境給人造成的挫折有時是很嚴重的,所以心理軟弱 者對這種非人為的挫折源無能為力,表現為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很低。
當然,對于心理堅強者,面對非人為的自然逆境雖然感到天災不可抗拒,但會另辟蹊徑重新開始,在絕處求生,表現出對挫折極強的心理承受力。 例如,傷殘人和絕癥病人戰勝殘疾和病魔,頑強地活著、奮斗著,甚至能創造出健康人都不能做出的奇跡。
2.人為的壓力源即社會逆境。社會逆境這種人為的壓力源對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影響是嚴重的,甚至有些可以置于死地。 與非人為壓力源相比,人為的壓力源(社會逆境)更難戰勝,同樣是心理堅強者,在自然逆境面前它能成為強者,但在社會逆境面前,他可能無能為力。所以,面對人為壓力源,不少人會變得麻木、冷漠、躲避,這是一種挫折心理承受力的畸變,實際上是一種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弱的表現。
(二)逆境的強度、積累度、心理失衡的程度。逆境強度是指引起逆境事物的嚴重程度及其對個體的打擊程度;逆境的積累度是指逆境積累的次數;逆境的強度和積累度會導致個體的心理失衡。
心理失衡是指個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時,主觀和客觀不統一引起的心理狀態。 每一次心理失衡會產生一次逆境感,心理失衡的次數多了,也就是挫折的積累度增強了,這樣勢必會造成個體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的降低或增強
一般地說,逆境的強度、積累度及心理失衡的程度與逆境的心理承受力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在其他因素基本相同的情況下,逆境強度小、積累度大、心理失衡的程度不嚴重,個體對逆境尚有承受能力;相反,逆境強度大、積累次數多、心理失衡的程度嚴重,個體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會降低即承受不了打擊。
另一種情況是,逆境強度大、積累度小、心理失衡嚴重,會使個體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降低或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是對于神經類型是弱型、心胸狹窄、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或沒有目標可追求的人來說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強是對于神經類型是強型、心胸寬闊的人來說,逆境強度大、積累次數多、心理失衡嚴重,也會使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增強
(三)個體的氣質和性格。在人的四種氣質中抑郁質的人受到挫折易自殺,膽汁質的人容易輕生,只有相對平衡型的粘液質和多血質自殺者少。這說明粘液質和多血質的人比抑郁質和膽汁質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即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較強。
這是因為,從神經類型上看,抑郁質和膽汁質都屬于不平衡型,遇到挫折產生負性情緒,平衡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而粘液質和多血質的人由于其神經類型是平衡型,所以逆境后否定情緒雖然也產生不少,但他們的神經系統自身興奮和抑制的平衡性,使得自身能夠調節、抑制這些不良情緒,避免了不良后果發生,表現了對逆境較強的心理承受力
性格對逆境心理承受力的影響更是密切。尤其是孤僻性格、依賴性格、脆弱性格、抑郁性格、暴躁型性格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更差。
按照性格的分類;這幾種性格都有情緒型或缺乏意志型性格,而不是理智型性格。因為理智型性格的人比情緒型性格的人更受理智支配,會理智、冷靜地分析逆境原因,尋找戰勝逆境的對策,因而對逆境的心理承受力較強。而情緒型性格者一切受情緒去支配,遇到逆境后必然產生許多否定情緒,如憤怒、悲傷、憂郁、焦慮等由于情緒型性格的人對這些否定情緒缺乏克制能力和調節能力,必然導致對逆境的承受力較差
三、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學校要通過多種形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其人格,增強其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作為德育教育
的一部分,需要一種寬松、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德育過程包括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以及評估手段,這個過程需要德育主體與德育客體的積極參與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2]。因此,如何讓成長中的初中生增強承受心理挫折的能力,是學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途徑
1.善于調節自我抱負水平。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大學生在學習等方面的受到的打擊都與自我抱負水平的確立不當有關。因此,大學生必須學會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正確的設定目標,調整自我抱負水平,并在前進中及時調整自己的目標。而且在目標實施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設定的目標不切實際,前進受阻,就應當及時的調整目標,以便繼續前進。對于遠大的目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階段的完成,在成功中體驗到愉快和滿足,逐步提高自信心。
2.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由于當代的大學生大多沒有經歷過艱苦生活磨練,社會閱歷不夠豐富,他們往往對自我的認識與評價不到位,要么高估,要么低估。因此,大學生應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成長要求,恰當地分析自身的優缺點,對自己的缺點要有充分的理解,這樣才能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實現自我價值。
3.確立合理的自我歸因。大學生應當學會多方面收集事件的信息,了解困難的原因所在的能力,這有利于大學生合理的歸因,避免歸因的片面性,
4.增強對失敗的認知能力。失敗是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經歷,大學生應該正確地認識失敗、戰勝失敗,能夠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促使失敗向積極方面轉化,把失敗作為成功的階梯。
5.構建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心理防衛機制是挫折發生后人的內部心理活動中所具備的有意或無意地擺脫失敗造成的心理壓力、減輕精神痛苦、維護正常情緒、平衡心理的種種自我保護方式。構建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不僅有助于大學生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助于大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與意志力的磨練。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防衛機制容易使人產生自滿心理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心理,而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
6.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大學生加強人際交往,融洽人際關系,可以滿足人的歸屬、情誼、認可等社會性需要。因此,學會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提高大學生應對失敗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1.心理宣泄法。人在受挫時,會產生很多負性情緒,這種情緒靠堵是堵不住的,比較好的方法是在合適的場合發泄出來。這種方法一般包括“出氣室”宣泄,書寫宣泄,向人傾訴宣泄。“出氣室”宣泄法是指在專門建立的軟體房間內,
對橡膠制品類的物體大打出手。當然作為學生,沒有這一條件,找一個僻靜的角落,對樹木、石頭發泄一通,效果也是一樣的。書寫宣泄,是通過寫信、日記、繪畫等形式發泄自己的不滿。向人傾訴宣泄,則是把自己的煩惱、憤怒、痛苦等向老師、朋友或親人一一傾訴或大哭一場,以緩解心理壓力。一般說來,受挫時由于負性情緒的干擾,個體容易變得思維狹窄、固執、偏激,缺乏對行為后果的預見性,而通過適度發泄,情緒放松,則認知恢復正常。
2.注意轉移法。即把注意力從消極情緒的事情上轉移開來。遇到煩惱苦悶之事,可采取暫時回避的方式,去看電影、電視,聽音樂,散步,進行體育運動或做其他有意義的事。
3.反向思維法。即換個角度看問題,或從光明的角度看問題。在遇到挫折時,要從積極的方面去想,努力從不利因素中找到有利因素,從而調動自己的積極性。生活中自會有“否極泰來”、“因禍得福”之事。
參考文獻
[1]胡啟先.當代大學生社會心理問題及其對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9;
[2]周宏.論高校德育過程“生態鏈”關系的協調[J].中國高等教育,2008(9);
[3]郭輝;李蔓荻;蘇萌;;充分發揮朋輩力量,助力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以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年會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4]王琳;接受式音樂治療對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干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5]趙景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