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研究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孤獨感現狀及其特征,并對不同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子女大學生的人際信任、孤獨感情況及其兩者間的相關進行對比分析,從中了解在校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孤獨感二者的關系。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信任; 孤獨感; 特征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neliness,and the different gender,grade,whether the one-child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of college students,were compared between loneliness and related analysis,learn about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neliness two rela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Interpersonal trust;Loneliness;Feature
中圖分類號:B84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一、人際信任的研究現狀與人際信任理論
(一)人際信任的概念
人際信任,是由 Rotter J.B.最早在社會學理論中所提出的概念,是指個體在人機互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對交往對象的言辭、承諾以及書面或口頭陳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種概括化的期望。簡單來講,就是“放心”,不必提心吊膽、擔心對方不會按照自己的期望或托付而為自己做事。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就會形成各種人際關系。當某個人與周圍人相處時,對有些人會產生信賴,對另一些人則有一種不安全感,這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人際信任現象。
(二) 人際信任的重要理論
1、Rotter的理論
從 Rotter(1966)對控制和人際信任的結構進行研究以來,他關于信任的研究被多次引用和討論。Rotter(1967)提出信任對社會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它是一方對另一方行為的一種積極期望,期望另一方的口頭或書面的言語或承諾值得信賴。Rotter(1967)認為信任是“個人或團體所擁有的,對于另一個人或團體的言語承諾或口頭聲明值得信任的期望”。他的研究測量表明,人們普遍認為信任是一種對他人的感覺[1]。
2、Simmel的理論
在社會層面,對信任問題做出專門論述的是德國社會學家Simmel。他認為,信任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并詳細地論述道“離開了人們之間的一般性信任,社會自身將變成一盤散沙,因為幾乎很少有什么關系能夠建立在對他人確切的認知之上。如果信任不能像理論證據或個人經驗那樣強或更強,則很少有什么關系能夠持續下來[2]。”
3、Lewis 和 Reigert的理論
Lewis 和 Reigert等人將信任理解為人際關系的產物,是由人際關系中的理性算計和情感關聯決定的人際態度,并對信任的特點、維度、基本類型等進行了頗為系統的分析。他們認為人際信任有理性和情感兩個重要維度,二者的不同組合可以形成不同類型的信任,其中認知性信任和情感性信任是最重要的兩種,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信任大都是這兩者的組合。他們還認為,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和社會流動性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社會關系都以認知性信任而非情感性信任為基礎[3]。
4、Moorman和Deshpande的理論
Moorman和Deshpande的研究確定了幾個對信任研究很有貢獻的關鍵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正直。Moorman 認為正直是一個人不會以達到個人或組織目標而犧牲道德標準。在他們的實驗中,認為一個人是否正直的觀點是這個人不會故意有所隱瞞地提供信息。第二個要素是確定性,即人們會通過對一個人過去經驗和行為的判斷來減少對其提供的復雜而模糊信息的不確定性。這起了主要作用,通過減少另一方的不確定性,提供者得到了更多信任。第三個因素是保守秘密的能力。信任的第四個重要因素是專業技術[4]。就信心而言,他們同意Luhmann(1998)的觀點,即信任的必要條件包括一定程度的風險,但信心在沒有風險意識的情況下也能產生[5]。
5、Butler的理論
Butler(1991)通過他對文獻的回顧詳細闡述了信任的決定因素,并且確定了一欄清單,上面包括信任產生的 10 個條件。這 10 個信任條件是:提供條件、能力、一貫性、慎言、公正、誠實、忠誠、包容、承諾履行能力、接納能力。接著他用李科特量表得到了信任的 10 個指標,他把它們叫做信任目錄條(Conditions of Trust Inventory,即 CTI),這個目錄他在許多研究中都有采用。Butler 指出在 Jennings(1971)和 Gabarro(1978)提出信任的條件中,也有類似的條件,包括對特殊承諾能夠實現的期望、公正和接納能力(但 Jennings 使用的是易接近的概念)[6]。
二、孤獨感的研究現狀與孤獨感理論
(一)孤獨感的概念
國內外心理學家們從各自的理論觀點出發,對孤獨的概念作了不同的界定。朱自賢將孤獨與孤獨感分別定義,他認為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社會隔離且只身孤立的心理狀態,而把孤獨感看作是人處在某種陌生、封閉或特殊的環境中產生的一種孤單、寂寞、不愉快的情感[7]。在這兩個定義中,前者相當于獨處,后者與大多數心理學家對孤獨的定義相似。王健則從哲學的角度把孤獨看作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其重要表征是主體與對象相疏離所導致的一種銘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8]。在本研究中,將孤獨定義為:個體對于自身被他人接納的程度感到不滿或焦慮,自己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產生差距時而引起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或體驗。
(二)孤獨感的理論
1、Perlman和Peplau的主要觀點
孤獨感是指個體在社會關系網絡不足時產生的不愉快體驗,包括社會關系在數量上的不足和質量上的低下。Perlman和Peplau認為孤獨感有3個重要特征:第一,孤獨感源自于人際關系缺陷,它只有在人際關系中才會產生;第二,孤獨感是一種主觀體驗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觀的社交孤立狀態,一個人可以在漫長的獨處中毫無孤獨感,也可以在眾人環繞中深感孤獨;第三,孤獨感是一種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情緒體驗[9]。
2、Stokes的主要觀點
Stokes研究發現外向性、神經質、自我表露與孤獨感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其中,神經質與孤獨感的相關最高。他認為,具有神經質個性特征的人對人際關系過分敏感,害怕被拒絕,害怕受到傷害,往往使用過當的自我防御機制,這樣就限制了他們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因此會時常產生孤獨感[10]。
3、埃里克森的主要觀點
依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大學生正處在成人早期(18~25歲),這一時期心理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大學生能否順利度過這一人生重要時期,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不但會影響他們的大學生活,也會影響他們今后的心理發展[11]。
4、Weiss的主要觀點
Weiss(1973)指出孤獨感不是由于獨自一人引起的,而是缺乏某種明確的、需要的人際關系(relationship)的結果,或者是對缺乏具體關系的提供的反映。Weiss(l974)認為孤獨感可以區分為社交性孤獨感和情緒性孤獨感[12]。他認為,社交性孤獨感是在社交融合中覺知到的不足,即個體與朋友雖然有著共同的興趣和活動,卻并沒有感覺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員。社交性孤獨會驅使個體尋求他/她可以參加的活動,尋找接納他/她的社交群體或網絡。另一方面,Weiss把情緒性孤獨感描述為:個體覺知到自己沒有真正的知己,沒有親密的、充滿情感的人際關系,也就是沒有這種可以讓他/她感到安全、被接納、被關愛和被理解的人際關系。Weiss認為,情緒性孤獨的人,從來都是把別人評價為他們所期望的人際關系的可能提供者。要注意的是,雖然社交需要理論區分了社會性和情緒性這兩種形式的孤獨感,但并不意味著二者之間是完全獨立、沒有重疊的。盡管二者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是它們可能會一起產生。有研究就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高度的共同變異[13]。
5、Altman的主要觀點
Altman(1975)認為對實際的和渴望的社交關系質量、數量比較通常與對自我知覺和他人知覺的比較有關。這種比較可能導致孤獨感(當實際的關系被認為未滿足期望或質量不高時)或導致“清凈被侵犯感”(當實際的關系被認為過于親密或比渴望的密切且范圍大時)[14]。
6、李傳銀的主要觀點
李傳銀(2000)用 UCLA 孤獨量表和“狀態—特質孤獨量表”對 549 名大學生的孤獨情況進行了調查,并測量了孤獨與心理健康(SCL-90)及人格特征(EPQ)的相關。結果發現從自我報告孤獨情況看,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時常感到孤獨和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獨體驗。從方差分析結果看出,無論是 UCLA 量表,還是“狀態—特質孤獨量表”,女生得分都高于男生,而且差異顯著;新生和高年級學生在UCLA 和“狀態—特質性孤獨”上得分均未表現出差異,尤其是狀態孤獨得分差異并不顯著;農村來源的學生孤獨程度高于城市學生。大學生孤獨與 SCL-90 各因子均呈不同程度的顯著正相關。孤獨與神經質、精神質呈顯著正相關而與情緒穩定性呈負相關[15]。
三、綜述
綜觀西方關于孤獨感的研究和測量,無論是在孤獨感的概念、理論、預測指標和影響因素上,還是在孤獨感的應付方式的研究上,學者們目前還都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而國內關于孤獨感的研究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待加強。特別是關于大學生孤獨感的研究,一方面不僅數量較少、力度尚淺,而且幾乎沒有針對我國文化的、專門的大學生孤獨感的定量研究,多局限于定性的分析或簡單的描述統計或直接運用西方研究者設計的量表進行相關研究。雖然最近國內有學者嘗試建立了對孤獨程度高的大學生進行干預的團體咨詢模式,結果也表明團體咨詢的效果是令人滿意的,但是其對孤獨感的測量采用的是UCLA 量表。另一方面,在這些為數不多的研究中,結果不一致的地方卻不少:如駱光林、李傳銀、孟晉等人的研究都存在著許多的不一致。
所以,在我國開展大學生孤獨感的本土化定量研究是非常迫切而必要的,這也正是本研究的意義所在:有利于查明我國大學生孤獨感的結構,澄清己有研究中的矛盾,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能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Tyler T R.Krammer RM.Whither trust?[J]Krammer Tyler,1996.331-57.
[2]Hardin R.Trusting persons,trusting institutions,Strategy in Choice[J].MA MIT,1991.487.
[3]Krammer R M.Trust and Distrust in Organizations:Emerging perspectives,enduring questions[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1999,50:569-598.
[4]Burt R,Knez M.Kind of third-party effects on trust[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96,50:68-69.
[5]劉斌.“信任問題”研究評述[J].理論前沿,2004(4):47.
[6]王昭光,劉欣.信任的基礎:一種理性的解釋[J].社會學研究,2002(3).
[7]M.Horowitz et al.The prototype of a lonely personal Loneliness: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J].Research,and Therapy,New York,Wiley-Interscience,1982.
[8]Malka Margalit.Loneliness amo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theory,research,coping,and intervention[J].Springer-Verlag New York,Inc.1994.5-9.
[9]Perlman D,Peplau L A.Loneliness:A source of Current Theory,Research and Therapy[M].New York:Wiley-Interscience,1982.
[10]Stokes J P.The Relation of societal Network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Variables to Loneli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148(4):981-990.
[11]Peplau,Loneliness amo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J].New York:Wiley-Interscience,1982.
[12]Weiss,R(1974).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In Z.Rubln(Eds.),Doing unto others.(PP.17-26).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13]Russell D,PePlau L A,Cutrona,C E.(1980).The revised UCLA Loneliness Seale:Concurrent and discriminate validity evidenee.Joum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9:472-480.
[14]Altman,C.R.Carl Altman on encounter groups[J].New York:HarperRow.
[15]李傳銀.549 名大學生孤獨心理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0,9(6):42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