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在1971年由法國人弗朗索瓦·于貝爾和喬治·亨利·里維埃提出到現在已經四十余年了,80年代傳入我國后一批生態博物館迅速建立。生態博物館的實踐有收獲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并不如它的提出者當初所預想的那樣一帆風順。貴州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自1999年和挪威王國達成協議建立以后,正經歷著發展和保護的困境,生態博物館的保護方式的其社區下的居民也有時有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理念”和“人”的關系有待探討。
關鍵詞:生態博物館 保護方式 社區居民 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C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生態博物館是為外國人為適應外國的社會文化背景提出來的,18世紀工業文明迅速發展的同時污染、破壞也接踵而來,為保護人類僅存不多的遺產而提出了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其“生態”的涵義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被選做生態博物館的地方都是生態(自然生態、人文生態)保持得較好的,意在通過這樣一種博物館的方式使該區域得以保持它的原始面貌。生態博物館是廣義的博物館的一種,不同的是以各種文物的展陳研究為主要的保護方式,生態博物館是一種以村寨社區為單位,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它強調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貴州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區具有4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一座生態環境保護得最完整的典型的布依族村寨。全村總面積為38平方公里,178戶,620人,95%以上為布依族,是一處“梯田連白云,沃土遍平川”的“世外桃源”。錯落有致的石板屋,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狀態以及布依族古樸而獨特的文化習俗……簡直就是一個人類原始社會的“活化石”。如今,這一“活化石”被以生態博物館的名義保護起來之后,生活于內的居民不在如剛建館時那般熱情洋溢,反而多了幾分無奈。
一、生活方式
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之所以會以博物館的方式來保護,與鎮山的自身條件有關。所謂的自身條件就是鎮山具有的保護得較好的自然環境、民族異俗、原始的經濟狀態、生活方式、欠發達的社會環境等等。
1999年鎮山作為生態博物館被省際國家和挪威合作建立博物館保護區以來,生活于其中的布依族人民依據當地獨特的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接待游客,來到此地的游客無不為鎮山古樸的民風和奇藝的民族習俗所吸引:石板小路、石板院落、石板寨門、石板屋壁、石板房頂,四合院、三合院;民族風情濃郁,習俗古樸、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布依族歌會”等,其中“六月六布依族歌會”是鎮山布依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蠟染、布依族頭飾、布依族服飾、繡片、嗩吶、鼓、敬酒歌等,敬酒歌歌詞優美、內容豐富、語調優美,聽后讓人回味無窮;傳統釀造的米酒、陰包谷、陰辣椒、血豆腐、臘肉等,飲食文化豐富,獨具一格。有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還能穿上精致的布依族服裝體驗一把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勤勞致富,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地提高。原來男耕女織,靠天吃飯,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也隨著人民錢包的鼓起已有所改變,或正在改變,準備改變。改變是要付出代價的,尤其是在生態博物館保護區內的居民來說,改變和生態博物館建立的初衷有悖。
條件改善了,就有了提高的需求。住石板屋的人們可能就會不滿足于這樣的現狀,想蓋樓房;穿粗布麻衣、蠟染衣服的都是老人,年輕人可能有了追趕潮流的想法,不愿意再穿傳統服飾;有了錢,可以去旅游,或在城里買房,不再一年四季的呆在館區……許許多多常人看來的很平常的想法、行為在生態博物館這個社區里其實是很難得以實現的。總之,生態博物館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矛盾出來了。社區居民都追求現代化了,成了和城里人一樣,那誰還來生態博物館?自然,它也就不是生態博物館了。
二、管理方式
貴州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是我國和挪威王國的一個文化合作項目,是繼中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六枝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后建成開館的又一生態博物館。作為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合作項目,鎮山受到的國際管理者的影響雖然沒有像六枝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的大,社會的關注以及爭論也沒有那么激烈,但引起了一些思考。
生態博物館集展出與保護于一體,它展出的是生活于其間的人們以及人們創造的文化、習俗等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它的建立也在是在考察、論證的有理論支持的基礎之上,在一開始,它就有一套完整的成熟或比較成熟的理論方法。怎樣管理,要結合理論和實踐后遇見的狀況而及時調整。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的管理有值得肯定和借鑒的地方,但也相應的存在有一些問題。
生活在其中的社區居民是最了解他們世世代代所居住的地方的。在外來因素還沒有闖入、干預這個相對比較封閉的地方之前,他們祖祖輩輩都是一直這樣生活。自己管自己,或是有聲望的老者憑借道德的高尚管理眾人,生活自在,不受拘束。突然有一天所謂的政府、國家要來破換這既定的程序,而且還帶了一點強制力,這無疑是需要時間接受的。接受之后呢?遵守。什么不能干,什么必須干,什么可以干,都是有規定的,和傳統的一切都不一樣了?;蛘?,利用一個隱形的、潛在的壞結果從潛意識里制止不希望出現的行為。其實,這樣的管理方式是有問題的。生態博物館的初衷是為了保護人類的文化遺產,在保護的方式、管理的方式的問題上,雖然已經過去了40余年,還有待改進。
三、理念和現實
生態博物館的基本理念是以生態學為基礎,以特定地域某一特定群體的全部文化內涵為展示內容.與傳統博物館相比,其最明顯的創新在于,它以社區為基礎,以就地保護的方式進行原生態狀況下的“活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它不僅包括著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而且對原住民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不可否認的是,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的建立,確實對保護文化遺產是有一定作用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社區居民的經濟。這種方式、理念也啟發了人們的思維,向人們展示了鎮山的魅力,宣傳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內容,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是與建立的初衷相符的,也應該看到與初衷相悖的情況。
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從1993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頒文公布為民族文化保護村,到1994年批準在此建立貴州鎮山露天民俗博物館,1995年貴州省將其公布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至1999年決定建立貴州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已完成了對鎮山武廟的加固維、石板至鎮山的道路黑色化改造、停車場、碼頭的修建等配套設施建設。一系列的為旅游而建的設施早已破壞了這個外國人眼中與世隔絕的地方。過度開發、過度消費的傳統文化、民族異俗,以及隨之而來的、免不了的文化傳統的破壞,至今天,其實已經破壞了一部分,只是當地的人們還沉浸在經濟效益的狂歡中而不自知。今后生態博物館的出路何在?社區居民的出路何在?這是面臨的問題。
說要保護的生態博物館,破壞的還是這種方式,這似乎形成了一個怪圈。在保護、利用之間難以找到一個平衡點,至少,目前是這樣的。有人說這是生態博物館中國化的悖論,無論對與不對,面對問題是必須的。
如今,再追問孰對孰錯已經沒有意義,從生態博物館出現的那天起,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等著后人去解決。無論保護什么,以什么樣的方式去保護都是為“人”服務的,具體的操作部分還有待實踐探討。
參考文獻:
[1]貴州生態博物館紀實 胡朝相 中央名族大學出版社 2011.
[2]論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生態博物館模式 陳燕 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2).
[3]直擊四大生態博物館 羅梅 王小梅 王太師 楊志剛
[4]從挪威觀點看貴州省生態博物館項目 達格·梅克勒伯斯特 張晉平 中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