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作為“第四媒體”的興起,以微博為代表的“微傳播”方式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生的生活主題。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個別訪談法等多種方式,通過網絡信息匯集、信息處理、信息反饋的有效過程,分析了當前“90后”大學生在“微時代”的基本情況,以及高校網絡輿情的發展特點和不足,提出了完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若干思考。
關鍵詞:微傳播;網絡輿情;高校;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隨著“第四媒體”——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已經成為當下社會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輿論信息的放大器,以微博、BBS、QQ為代表的“微傳播”方式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生的生活主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出,“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1]高校是知識聚集、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大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促進信息交流和激活創新意識,同時,大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困惑和抱怨,往往最先通過網絡顯露、傳播和擴展,若不進行合理、適時的引導,容易形成校園的不穩定因素,網絡輿情會逐漸形成現實校園矛盾的突發點,影響和諧校園的建設。
1.“90后”和“微時代”
1.1“90后”的基本特征
“90后”大學生正處在自我發展、個性張揚的青春激昂期,然而理想的“豐滿”和現實的“骨感”中存在巨大的差距,導致大學生對社會的不適應,對自我的不自信,產生對挫折的恐懼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形成校園的不和諧因素。尤其是在大城市讀書的“90后”獨生子女學生,強烈的家庭、學校、社會的現實對比,使得其價值觀念扭曲,享樂意識強烈,希望坐享其成,而不愿意去付出、去奉獻,責任意識外在化、膚淺化,一旦牽涉責任問題,總是想方設法為自己找借口開脫,更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
1.2“90后”IN“微時代”
隨著“微博”的興起,大塊理論文章正悄然褪色,短小的信息、快捷的互動交流方式,改變媒體的形態,傳播方式更加平民化,并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促進閱讀進入“微時代”。大學生作為新生代群體,具有較高的網絡使用率和活躍的網絡娛樂應用水平,而主體的“90后”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對于快速及時、互動性強、呈多遠分散性的網絡輿論興趣頗多,而“90后”大學生因為年齡、心理、思維特征以及他們在學校中、社會中所處的狀態,使得大學生群體容易在信念、態度和情感等方面在“微時代”中呈現不同的特點,形成具有群體體征的網絡輿論行為特點。
2.“微時代”高校網絡輿論引導存在的不足
2.1不良“輿論場”的誤導
“微時代”在快捷咨詢的同時,也充斥大量的不良信息,更有甚者,將西方自由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冠以“民主”、“自由”的標題在網上進行討論,造成大學生信仰的逐漸迷失和價值觀念的偏向,嚴重影響到“90”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錯誤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通過微傳播廣泛擴散,進而形成誤導大學生的“輿論場”,造成了校園的不穩定因素,影響了校園的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2.2忽視大學生的主體作用
當前,社會層面,對高校教學主體為大學生形成了共識,但是,在“微時代”的輿論大環境下,高校部分管理人員仍以管理者的角度,介入網絡輿論討論,不能放手發動學生,尤其是優秀的學生干部、學生黨員,不以學生作為參與的主體,而是將學生僅作為被管理者,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造成了自身人力不足,輿情千頭萬緒,難于管理的不良局面。
2.3大學生網絡輿論心理理解不夠
大學生通過網絡傳遞自己的信息,吸收外來的咨詢,是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他們需要表達自己的思想、態度乃至情感,然而,微傳播作為一種網絡的傳播方式,大學生既有表達意愿,又不會反映全部的心理狀態,部分教育管理人員,僅拿部分的網絡言語分析大學生的心理是存在偏差的。筆者有一個學生,在班級活動以及與同學交往過程中,靦腆內向,而在網絡的范圍內,卻表現的異常的突出,從側面說明了大學生網絡輿論的情緒、思想容納彈性比現實生活中要高一些。
3.“微時代”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思考
3.1正面科學引導 切實加強大學生“三觀”教育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微時代”中更要及時介入、正面引導,用正能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正面信息。胡錦濤同志曾經指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高校管理部分、教師、輔導員都應及時關注學生的網絡思想動態,持續介入大學生的“三觀”形成進程,在思想和觀念的交鋒中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大學生正視客觀世界,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中國的實際國情,學習“中國夢”,認識社會萬象,促進大學生對學習、生活和人生有進一步的追求,從而為大學生“三觀”的選擇起到了評判、督促、調節等正面的影響。
3.2提供服務載體 構建大學生網絡輿論參與平臺
網絡輿情離不開現代化技術的支撐,“微時代”誰控制了網絡傳播平臺,誰就控制了輿情的介入力和把握力。當前,部分高校在校園網中建立了BBS、QQ、E-mail等交流平臺,上海高校全面推廣的易班,更是吸引了同學的廣泛參與,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然而,各個平臺單打獨斗,資源不夠豐富。因此,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規劃、整合和引導,使大學生網絡參與平臺讓同學們感受到像網上校園,在網絡中交流思想、分享成長、體會樂趣,更能夠總體把握網絡輿情。
3.3成立網上部隊 構建網上德育工作體系
網絡是一個宣傳載體,也是一把雙刃劍,掌握主動才能贏得勝利。因此,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應先行,要建立一支由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等為核心的思想敏銳、工作能力強的網絡工作隊伍,積極構建網上德育工作體系。充分發揮學生骨干在網上德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學生骨干素質高、思想活躍,深入同學、了解同學。學生骨干在網絡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排查信息、因勢利導、榜樣帶動,更具有說服力和導向作用。對于部分學生人生目標模糊,追求享樂主義,通過樹典型之窗、學先進談感受等活動,使學生們意識到努力才能成功,付出才有收獲。掌握BBS輿情,監控網絡動態,從學生自己身邊的事例,引發全方位、多角度的討論,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意識。[2]
3.4完善網絡管理 做到有章可循三管齊下
校園網絡是一種開放的交流媒體,不同文化的網絡傳播和碰撞能使人們的價值觀在沖突中獲得交流和交融。同時校園網絡的正常運行離不開相關制度的保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高校應逐步完善《校園計算機網絡管理暫行規定》、《用戶身份認證辦法》、《校園計算機網絡用戶行為規范》等管理規定與辦法,并在日常工作中照章實施,做到網絡管理有章可循,違章必究,以達到教育、引導與管理相結合“三管齊下”,最終為大學生營造出“優秀的網風”,促進和諧校園的形成。
4.結語
通過完善“微時代”網絡輿情引導途徑,并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可以有效地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對固定的對應關系帶來的教育深度和廣度的局限性,可以及時了解、分析、幫助、解決大學生群體所面臨的困難,將思想政治工作做細做實,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一對一向一對多、多對一模式轉化。通過網絡媒介和環境,使矛盾的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及時反饋,使得大學生能夠及時掌握到有用、有力的思想支撐,擴大了教育的覆蓋面,有利于形成安定、和諧的校園氛圍,助力學生“青春夢”,建功祖國“中國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1).
[2]許武等.堅持“三貼近”兼顧“情理法”譜寫網絡育人新篇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現代化,2006,(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