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民意識是現代社會發展必需的一種意識,公民自覺認識到自己在國家中的地位,反映出公民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認識程度,公民意識是公民道德品質的重要體現。加強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能夠讓他們明確自己的義務和權力,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增強他們的國家榮譽感和民族團結的意識,從而提升道德和法律意識,推動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整體提升。
關鍵詞:大學生 公民意識 團結 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2
一、公民意識的基本概念
一:公民意識的內涵和結構
公民意識是與公民概念密切相關的,是現代視角下的民眾意識。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強化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首先要完整準備,科學系統的理解公民意識的內涵。
(一) 公民意識的基本內涵
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存在形式,是一種現代意識,是在現代法治下形成的民眾意識,它表現為人們對“公民”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法律等活動主體的一種心理認同與理性自覺,又體現為保障與促進公民權利,合理配國家權力資源的各種理論思想。具體體現為視自己和他人為擁有自由權利、有尊嚴、有價值的人,勇于維護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權利、尊嚴。
(二) 公民意識的結構
學術界主要有關公民意識的內容論述主要有以下幾個代表性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公民意識主要包括一般人意識,特殊人意識,義務人意識,現代意識等。第二種觀點:公民意識的內容主要包括公民對自己身份的認識,公民對自由平等的認識,公民對公的與私德的認識,公民對民主法治的認識,公民對權利和責任的認識,公民對公平正義的認識等。第三種觀點:公民意識的內容主要包括公民個人對政治意識的理解,公民個人對法律意識的理解,公民個人對社會科學理性精神的理解,公民個人對社會意識的理解等等。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往往側重公民意識的某一方面的內容,而忽略了公民意識的差異性。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其公民意識有很大的差異性和區別: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時期,其公民意識也不完全相同。
二:公民意識的功能
(一) 導引功能
法制是公民意識價值追求的制度化體現。法制在其自覺發展進程中需要保持其特有規范性,穩定性,對公民意識的追求是價值基礎,展現著時代性,因而具有預期性和前瞻性的特征,存在于市民社會生活的實踐中,體現出時代的變革要求,形成公民意識正義價值追求的重要內容,推動法治理念更新與轉換,以制度化形式納入法律規范體系當中,大大推動了法治進程,因此,公民意識產生導引作用。導引功能有利于培養公民的權利義務意識和民主法治意識。
(二) 耦合功能
我國的依法治國戰略已經實施十多年了,還仍然面臨著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法律在內價值轉型和法律規范體系重構兩大任務。由于這兩大任務仍處于調整革新的變化過程中,不斷加大公民意識的培養力度,培養公民的理性思維和評判能力,有效實現公民意識的耦合功能,推動法治秩序建立。
(三) 反思功能
反思功能是公民意識的重要功能,其核心目的就是對在法律規范體系中社會成員的公平正義價值實現效果的省察與批判。反思功能有著著重的內涵,是指認識的主體,對一定認識成果和實際問題,以抽象性思維為手短,進行剖析的一種思維過程。反思功能作為公民意識的重要功能,有利于化解社會成員之間的矛盾,塑造公民的和諧理念,有利于在法治化進程中社會成員訴求的公平正義價值的實現。
三:公民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一) 公民意識培養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需要
公民意識的水平反映一個國家社會成員對國家、跟社會以及對社會角色的認識、評價和情感的程度,跟民主政治建設關系很大。制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和法規制度的主體就是公民,他們也是執行依法治國的主體。加強公民意識的培養,提高公民自身的法律素質,讓公民樹立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培養遵紀守法的美德,自覺做一個知法,守法,護法的公民。我國要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必須加強和強化對培養公民意識的研究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
(二) 公民意識培養是大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作為時代的主人,未來社會生活的參與者與組織者,其公民意識的強弱,決定了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程度。就目前來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關注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平等意識、民主意識、環保意識等現代意識。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確實還有不少大學生對公民意識相當缺失。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中從大學生自我發展的角度來培育他們的公民意識,讓他們學會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在發揚成績、克服不足的前提下不斷完善自我。
(三) 公民意識的培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的政治、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初步具備了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和公民的平等地位與權利不受侵犯的條件。公民擁有了更多的政治、社會權利,其參與政治、社會事務的熱情也愈加高漲,這些變化增強了公民的主體意識、強化了公民的主體地位,尊重了個人的自由和個性,充分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但是這一轉變的過程也要求公民進一步強化理性和公共參與的精神,增強主體意識且勇于承擔責任。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未來的重要群體,更應具有主體意識與責任意識。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培育,使大學生樹立健全的權責觀念,進一步促進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
二、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
(一) 大學生的國家意識
國家意識是公民對于自己與國家之間關系的基本認識以及對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國家尊嚴的自覺維護的意識,國家意識主要培養公民樹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國家利益觀念。大學生總體上有很強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愛國主義精神。但是由于憲法意識的缺乏,部分學生對于國家基本制度缺乏了解,甚至都不知道我國的國體和政體。大學生雖然有著強烈的愛國心,但還是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的一種單純的情感,沒有升華到理性認識上的穩固的愛國意識,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就會表現出不應有的行為。
(二) 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人們對客觀法律現象的主觀反映,即人們關于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法律意識主要培養公民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意識和行為。從調查結果表明,雖然大學生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認知,注重維護自己的權益,法律意識在社會中處在較高層次,但是與現代民主法制觀念的要求還相距甚遠,在大學生中還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缺乏訴訟意識。主要是對我國的法制現狀不滿、對司法機關缺乏信心。社會中存在的貪贓枉法、執法犯法的現象嚴重褻瀆了法律的正義和威嚴,使一部分大學生的法制信念產生了動搖。
(三) 大學生的公德意識。
公德意識是社會成員對社會生活中公共道德規范的認識和自覺規范自己行為的意識。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水平和他們的身份以及社會對他們的期望是不相符合的,主要表現在大學校園里,缺乏公德的現象處處可見:缺乏文明禮貌、不愛護公共財產和環境衛生等等。學校的道德教育不僅要促進學生道德認知的發展,而且要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
(四) 大學生民主意識
民主意識是公民對國家民主政治、民主權利的認識以及對民主建設的積極參與意識。民主意識主要培養公民的國家主人翁責任感,增強政治參與意識。大學生的民主意識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是部分大學生缺乏對我國民主制度的了解。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市場的不完善、文化的欠發展以及公民意識的待提高,在一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治歷史的國家,要搞民主制度建設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其次,部分大學生對民主的認識,一方面有較強的民主意識,追求自由,重視權利;但另一方面,法治和紀律觀念薄弱,對自己的民主權利不甚了解,又反對任何束縛;另一方面是抱怨民主不完善,法制不健全。
二:大學生公民意識存在的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 高校對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不夠
公民意識是以一定的文化素質作基礎的,我國公民意識的淡薄與文化教育的落后有著直接的關系。大學生的文化素質雖然在社會中處于較高層次,但是由于社會整體文化教育的落后和以及從小學到中學缺乏公民意識的教育與實踐,加上我區地處偏遠,經濟落后,信息閉塞,文化教育也相對落后,這些都會對大學生的公民意識造成消極的影響。
(二) 歷史傳統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影響
公民意識的形成是和一個國家的歷史分不開的,我國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以及衍生出來的專制文化大大地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地壓制了人的獨立和自由長期的封建人治思想在人們的意識中根深蒂固,國家沒有重視民主和法制建設,也并沒有全面系統地開展過公民教育,所以人們不可能形成現代意識上的公民意識。改革開放后,經過幾次全國大規模的普法宣傳教育,公民意識才逐步有所提高。
(三) 大學生主觀缺乏很和輕視公民意識教育
大學生公民意識不強,客觀原因很多,但更主要的是主觀原因。一是忽視對相關的公民知識的學習。有的學生認為守法就是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只注重法律義務的一面,其結果是被動地守法,或是由于畏法而不違法。而有的人則片面強調自己的權利,忽視自己應盡的義務。二是不少學生尚未完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的思想還處于一種不穩定狀態,易于被外界因素所左右。盡管當前愛國、愛民仍是大學生的主流,但社會上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在大學生中也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從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的調查分析來看,大學生的公民意識還相對薄弱,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因此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提高其綜合素質,是極其必要的。
三、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原則和途徑
一: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原則
(一) 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狹義的教育即學校教育是指社會通過學校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使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自我教育是指個體根據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主動地對自我提出要求,把自我作為認識、約束、調控的對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質為最終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在哲學上體現了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既要充分發揮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指導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二) 把握大學生特點,注重時效性原則
注重時效性體現了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工作的目的。要了解大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生活習俗,在此基礎上全面把握他們的心里需求、思想信仰、思維特征,并根據不同大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實施具有不同特點的教育內容,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三) 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不同大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
思想問題來源于實際問題,大學生思想問題大多是在學習生活中產生的。如果不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注重大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對大學生開展公民意識教育就缺乏針對性、難以收到成效。
二: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途徑
(一) 社會應大力提供培養大學生公民意識的環境和平臺
社會環境對公民意識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學校周邊的環境綜合治理,尤其對文化娛樂場所,依法組織專門機構嚴格監督和檢查,建立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第二:切實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對大學生開展公民意識教育起重要作用。第三:切實重視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媒體,宣傳弘揚社會主旋律,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二)大學生應加強自我教育,提升自身公民意識
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為主,自覺進行學習與實踐,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公民意識。第一:自我教育史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的重要途徑,教育者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他們的公民意識,更重要的是要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習的自覺性,工作的創造性,充分發揮自我教育功能。第二:加強學生會,班級和社團等組織建設,為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提供良好的平臺,學校有關部門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特點,組織開展各項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采取藝術形式,科技等多種形式,豐富活動樂趣,發展大學生獨立、自主、自治的精神,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三) 學校開設公民教育課程,強化大學生公民意識
作為教育活動的主導者的教師的綜合素質以及其對公民意識認識情況也影響著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進程和效果。韓愈在《師說》中說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边@句話指出了作為教育者的職責,即“傳道”、“ 授業”、“解惑”。所謂傳道,韓愈指的是儒家之道,也就是封建社會的道德和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政治思想教育,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韓愈指出這是教育者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職責。所謂“授業”指的是傳授什么內容,就是讓學生接受文化知識以及技能方面的教育。所謂“解惑”就是指解答學生在“傳道”和“受業”方面的所遇到的疑惑。韓愈對教師任務的論述說明了智育和德育之間的辯證關系。而這也正是現代教育所忽視的東西。進一步的豐富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效果,是非常關鍵的。
參考文獻
[1]邢艷利.論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J].陜西青年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4,(4).
[2]鮑艷春.淺析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4).
[3]謝安國.我國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及教育對策探析[J].理論導刊,2009,(10).
[4]汪曉宇.論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J].德育工作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