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的沖擊下,我國的民居建筑逐漸喪失獨特民族形式和風格,進而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突顯了研究居民建筑的迫切要求。本文通過對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特點的分析,提出對我國民居建筑文化傳承及當代居民建筑創新的計劃和方案。對于中國民居建筑發展進行深入的探討,希望使我們生活空間和生存環境得到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生華。
關鍵詞:民居建筑 傳承和保護 創新 生存環境
中圖分類號:J5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我國的住宅建筑占總建筑面積的90%,尤其是房地產的住宅,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這么大的影響的事情。它關乎到我們整個民族的意識形態。解決怎樣進行新的商品房開發同時又保護好老的居民區,避免造成永久的遺憾,這是整個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課題。
第一章當代民居建筑的——現狀及問題
1.傳統民居建筑面臨的危機
福州的三坊七巷被稱為“明清古建筑博物館”,是我國東南現存最大的傳統民居建筑群之一,匯集了包括嚴復,林則徐,冰心等眾多名人的故居,但從90年開始,房地產開始光顧這里,這些傳統民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層商住建筑。
估衣巷被稱為津門第一街,這條有600年歷史的老街區也難逃改造命運,盡管有眾多人士在拆遷前為保衛老街做出了諸多的努力,但它再也不能恢復從前的模樣。我們的大部分城市已經失去了個性,文脈模糊,記憶依稀,歷史遺存破碎,符號混亂。一方面是拆得很慘;一方面是建得很糟。
北京第三次大規模的胡同翻新。前兩次是尼克松訪華和克林頓訪華時,同樣是把墻刷成灰色。有北京人風趣地感慨著:“克林頓一定沒有注意到,他來到了除了刷墻,還是刷墻的城市。”第三次,可能是為了迎接奧運。用一種顏色,一律抹平刷灰,畫出磚印,去真存偽,去古還新。如今都過去5年了,真正的北京古都是不是已經消失了。或者某些地方,實在不想復原,就推到重做。我們的發展的速度很快,在發展過程中沒有這個觀念,意識不到問題所在。迫切研究民居建筑的發展關乎于,我國所有一線二線急速發展的城市拆遷及建設問題,三線城市中保護傳統民居的問題。
這是中國城市一個的問題,因為我們都是在造這個高樓,把以前老的房子比如這種歷史街區都拆了,它不僅拆的是房子,拆的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城市一個社會的和諧,尤其在城市里它的基礎就是居民社區,我們相當于把發展了很多年成熟的社區全拆了。
第二章全球化背景下對居民建筑的——理解和面對
全球化意味著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特性受到威脅,除去鉛華,去繁從簡,將美回歸到最純粹,最自然狀態,當然不行,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進而帶來我國城鎮住房緊張,不得不以現代的住宅小區,高層住宅這種高密度住宅來加以緩解。我們必須面對這種生存環境,生活方式。但未必將鄰里關系,交往空間都壓縮在電梯里,我們拒絕這樣的“病態建筑”。對于民居建筑的問題,最主要有兩條思路:一、對已有的傳統建筑進行保護,傳承。二、對要建造的新的住宅建筑進行創新。并非單純模仿外國的,生搬硬套。對于是不是該學習西方的建筑,前提是要經過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否則毫無可取之處。對中國現代建筑來說,新的形勢,新的創作道路正是要從中國自己的傳統格局里產生的。在這兩條思路之上的前提是:對我們自己本土的傳統文化的自信。這是最重要的。
而且,對于建筑文化的表達不是建筑形式的簡化和模仿。更應該是在城市顯性文脈因素的創新性表達和城市設計原理基礎上的創造。針對具體的項目或設計,要進行具體的實地調研,通過調研來明晰思路。不能建立在趕速度完成的基礎上,堅持保持生活的真實性。
第三章對城市居民建筑的——延續與創新
(一)、對老街古跡,故居的保留和延續
1.對故居原址的挖掘
地方歷史文物、古跡和人物,通常以建筑的形式予以保存、宣傳和弘揚的,一般稱為紀念性建筑,這也是形成地域建筑特色的建筑門類之一,它可以更深層地再現建筑歷史的發展,強化和突出地域建筑的獨特風貌。這類街區不在少數,它具有多方面的價值,而且能滿足多方面的社會需求。
2.對街區周邊自然環境的傳承
各個居住區域自然環境條件是各不相同的,它是形成和發展地域建筑風格的先決條件之一。都要將其看做一個有機體的發展階段,遵循從其衍生和進化的條件和規律。老的街區,對集體記憶的感知,歷史事件,社會群體需求和渴望周邊事物的轉化都有很深的影響。
(二)、 建造合理的當代“中國式”住宅
1.場地和健康
首先,我們回歸到最基本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最基本的是什么居住環境?應該是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那健康的標準是什么,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健康標準是“一種具備身體強健,精神愉悅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狀態”,過去那種僅僅滿足于身體沒有疾病的觀念是片面的,我們所要追求的應該是整體的身心健康。居住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心理感受。那么在場地的規劃上和在建筑的內部空間上都需要加調整。如:兩三戶人家建立一個共享的院落空間或垂直院落,也不影響餐廳的設置或廚房的設置。或每層住戶共享一條游廊或陽臺。要重視以人為本的功能和形式。
2.社會和文化
空間場地的內向和含蓄是一般民居的共性,在北方尤為典型,更為封閉,不僅是因為北方天寒,風沙大重在抗御自然力的侵害。還因為中原正統的儒家觀念,內斂的性格根深蒂固。
這說明了地方性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性,我們應當在全球泛濫的的偽文化壓力面前捍衛自己的文化特性。南方水鄉的居民,黑瓦,灰磚,白墻。色彩都是素雅和諧的,這是中國水鄉特有的色彩。客家土樓民居建筑又是土墻,灰瓦,代表著丘陵地區的色彩。這是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這都是我們的文化價值。高層住宅區要更多的吸取這些養分,如我國傳統四合院住宅內外有序,動靜合宜的布局精神。如嶺南的自由,明快,開朗,形式多樣的建筑特色。
3.材料及能源
數百萬年前,河土就開始沉積這些粘土,因此現在粘土的總量占地殼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粘土,無處不在。容易造型,對室內氣候也有積極作用。粘土會儲存熱量,抑制噪音,調節濕度,吸收空氣中的污染,不僅如此,粘土制作耗能很小,并且可以任意處理而不會產生不良后果。
竹子特殊的結構,通過竹墻形成的通風系統,使的居民使用空調的機會和時間大大減少,經過統計,至少比其他建筑的民居節能70%。
這些材料的延續了歷史的文脈,又強調了建筑與人,人與環境的協調。建筑雖受科技的影響,但是需要科技來服務于人的感受,增強親和感的。科技是促進工藝的傳承,增強氣氛的融合的。無論是高層還是多層住宅,從第五立面的設計應該引起設計師的注意,按照不同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俗,合理規劃,科學安排,排坡屋頂,太陽能極板,樹島綠蔭的組合等等。
結束語
城市化復雜性和特殊性,在我國加速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社會轉軌期表現的尤為突出。我們要為傳承,發展城市個性,構造出我國民居建筑強大的生命力,希望使我們生活空間和生存環境得到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生華。
參考文獻:
[1][英]保拉.薩西 ,可持續性建筑的策略,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1
[2]趙新良,建筑文化與地域特色,中國城市出版社,2012,1
[3]李硯祖,外國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5
[4]趙新良,建筑文化與地域特色,中國城市出版社,2012,1
[5]曾堅,傳統觀念和文化趨同的對策,建筑師,1998,8
[6]薛求理,全球化沖擊——海外建筑設計在中國,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6-1
[7]張馭寰,中國古建筑分類圖說,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8]鄭時齡,全球化影響下的中國城市與建筑,建筑學報 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