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租友協(xié)議是近幾年出現(xiàn)的新的社會現(xiàn)象,因其目的的欺騙性以及內容涉及到人身出租的倫理性問題,成為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本文以民法的相關原理對其進行分析,最終認為租友協(xié)議屬無效合同,不具有拘束力。
關鍵詞:租友協(xié)議 公序良俗 誠實守信
中圖分類號:D9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一、租友協(xié)議的概念及特征
什么是租友協(xié)議?目前理論界還沒有相關的論述。筆者認為所謂的租友協(xié)議是指男女雙方約定,一方支付一定的金錢給另一方,由另一方假扮該方的男(女)朋友,以期讓該方的父母相信他們是真實的男女朋友關系的一種協(xié)議。
租友協(xié)議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簽約當事人一方為男,一方為女;二是合同的標的涉及到一方當事人的人身和勞務供給;三是合同的目的是為了使另一方當事人的父母相信他們是真實的男女朋友關系。
二、租友協(xié)議的效力
對于租友協(xié)議的效力,目前理論界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有效說和無效說。
有效說者認為租友協(xié)議是有效的,該協(xié)議本質上是雇傭協(xié)議并且租友回家看望父母是為了盡孝,沒有非法目的,也不損害社會及他人利益;從另一方面看,法律不禁止,就是允許的,租友協(xié)議沒有涉及到法律禁止事項,因而應當認定合同合法有效。
無效說認為租友協(xié)議違背了公序良俗原則,將人身作為債權的標的物。根據(jù)民法基本原理,人的身體是不能出租的,所以以人身作為標的物的租友協(xié)議是不受法律保護的;此外,租友協(xié)議還違反了誠實守信原則,當事人為寬慰父母,掩蓋事實真相,編制假象來騙取父母的感情,所以這樣的協(xié)議是無效的。
筆者贊同無效說,理由如下:
1.租友協(xié)議違背了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是一項重要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則。其中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一般利益,而善良風俗,學界一般認為系指為社會、國家的存在和發(fā)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特定社會所尊重的起碼的倫理要求。[1]眾所周知,私權神圣和意思自治是民法的靈魂,而合同正是體現(xiàn)這一精髓的重要制度,但同時這種契約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而是有限制的自由,以維護弱勢群體利益和社會利益,進而保障真正的自由。公序良俗原則作為限制契約自由的一項重要制度,在整個私法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契約只有在不違背這一原則的前提下才能實現(xiàn)當事人預期的法律后果。
“違背法律和違背善良風俗在世界各地均被當作合同無效的后果的事實根據(jù)。因此不論是在英美法系或者在羅馬法系,都是將這種情況規(guī)定為合同無效。” [2]將公序良俗原則作為判斷合同效力的要件之一是各國通行的做法。因此,在認定租友協(xié)議效力時,需要考量該協(xié)議是否有違背公序良俗原則的情形,若有違反的情形,則該協(xié)議無效。
但由于公序良俗原則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難于把握,這也造成司法實務認定上的困難,需要將其具體類型化,雖然無法全然概括之,但可以歸納一些常見的類型,以便于司法適用。關于公序良俗的類型,通過閱讀多位學者的文章,發(fā)現(xiàn)這些學者都將剝奪或極端限制人身自由作為違背公序良俗原則的類型之一,而租友協(xié)議中一方將人身出租給另一方,顯然是屬于違反人權和人格尊嚴的行為,是不符合公序良俗原則的,理應認定為無效。有學者辯稱租友協(xié)議出租的是勞務行為,而非人身。筆者認為這種理解是片面的,角色扮演屬于勞務供給行為,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租友協(xié)議的履行中,必然涉及到一些親密的舉動,如拉手、擁抱、親吻甚至同居一室,這些約定已然是關乎人身方面的,涉及到人格尊嚴的問題,因此,租友協(xié)議存有出租人身的內容,根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是違反公序良俗原則的,應是無效的。
2.租友協(xié)議違反了誠實守信原則
誠實守信原則可謂民法中的帝王條款,一切民事活動都應遵循。學者徐國棟認為,誠信原則就是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其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為客觀誠信,即要求主體有良好的行為;另一方面為主觀誠信,要求主體有毋害他人的內心意識。是立法者實現(xiàn)上述三方主體利益平衡的要求,目的在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的發(fā)展。[3]從中可以得出,誠信原則不僅要求當事人之間誠信地簽訂、履行合同,而且要求當事人之間的合同不能損害他人或社會的利益。
租友協(xié)議簽訂的目的就是為了欺騙父母,讓他們相信當事人之間是真實的男女朋友關系,對父母造成了傷害,這是違反誠實守信原則的。試想當父母知道真相時,是何感想?即便知道子女是善意的,也會感到很是失落,進而懷疑自己所看到的子女現(xiàn)在的生活和工作狀態(tài)是否也有不真實的一面,從而變得憂心忡忡,影響其身心健康,不能不說這樣的結果并非當事人想要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任何人都希望被真誠對待,而不是被人欺騙。即便是善意欺騙,也是一種傷害,即使是惡意的真誠對待,也是一種利益。欺騙雖然可以得到暫時的、局部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損失是慘重的。誠信常常比欺騙給一個人帶來更大的好處,誠實的信譽一旦建立,會自動起來保護誠信者的利益。從社會角度來看,人際合作之所以能進行、社會之所以能存在發(fā)展,顯然是因為人與人的基本關系是相互信任而非相互欺騙。[4]作為父母,內心希望子女坦誠對待自己更甚于善意的欺騙,他們更愿意面對真實的兒女,分享他們的快樂與痛苦。若親人之間都無誠信可言了,談何在整個社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因此,即便租友行為的動機是好的,但結果卻是對他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的,法律不應當倡導和鼓勵這種行為。
綜上所述,租友協(xié)議的簽訂不僅欺騙了父母的感情,而且對整個社會的誠信機制的建立構成隱患,不符合誠實守信原則。
3.租友協(xié)議簽訂的動機并非完全善意的
雖然簽訂租友協(xié)議的一方當事人聲稱其之所以租個女友(男友)去看望父母是為了寬慰父母、讓父母舒心,但也不能排除他們有為了堵住父母催婚之口的嫌疑。因為若子女想盡孝,方式很多,把父母的話放在心上,認真尋找合適的伴侶,這種方式更能體現(xiàn)孝心。從另外一方面來說,父母之所以逼婚,也是出于關心子女,即便子女目前沒有結婚的打算,他們也不會趕鴨子上架。子女不僅不理解父母的這種心意,還以欺騙的方式來對待,而且還扣上盡孝的帽子,這種行為還能稱之為善意的嗎?因此,筆者認為租友協(xié)議簽訂的動機并非完全是善意的。
三、結論
租友協(xié)議是一個新生事物,雖然在網(wǎng)上發(fā)出要約的人不少,但實際簽訂成立的并不多,即便數(shù)量不多,但因此協(xié)議引發(fā)的糾紛真實存在。面對糾紛,我們應當依法進行解決,而不是放任不管,況且租友協(xié)議的目的本身具有欺騙性,不止涉及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利益,而且涉及第三方以及社會的利益,處理不好可能會侵害到他人權益和社會的誠信建設。因此,我們應當予以重視。
對于這類有爭議的糾紛的處理,司法實務中應當有一套明確的規(guī)則來進行規(guī)范,否則將造成類似情況不同處理的情況,不僅對當事人不公平,而且損害了司法的權威性。若今后租友協(xié)議糾紛出現(xiàn)時,能夠得到合法、公正、合理地解決,那么本文寫作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參考文獻:
[1]趙萬一,吳曉鋒.契約自由與公序良俗[J].現(xiàn)代法學,2003,(3):53.
[2][德]康·茨威格特,海·克茨.違背法律和善良風俗的法律行為后果比較[J].孫憲忠譯.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3:1.
[3]徐國棟.客觀誠信與主觀誠信的對立統(tǒng)一問題——以羅馬法為中心[J].中國社會科學,2001,(6):97.
[4]張昌文.契約倫理與權利——一種理想性的詮釋[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