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錄像觀察法、數理統計法、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對中國選手林丹和印度尼西亞選手陶菲克進行技戰術對比分析研究,通過對比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為以后的比賽取得優異的成績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羽毛球 技戰術 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G8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2010年,湯姆斯杯決賽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當今羽壇位列第一的陶菲克與林丹展示了精彩的對決,成為了羽壇焦點。特別是21分制實行后的快、準、狠、活的特點更加的突出,比賽更加激烈。本文根據林丹和陶菲克比的比賽錄像,分析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男子單打項目世界優秀運動員中國林丹與印度尼西亞陶菲克。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查閱有關羽毛球技戰術分析的相關文獻資料,書籍、收集相關的報道等,對其技術指標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
1.2.2錄像觀察法。反復觀看2011全英羽毛球公開賽男單決賽的錄單,并結合2011年韓國羽毛球公開賽中的比賽對該場比賽進行詳細的數據統計。
2、結果與分析
2.1、男子單打比賽雙方得分情況統計分析
(1)表1分析:表一是2010年馬來西亞吉隆坡湯姆斯杯比賽,在男單決賽中林丹對陶菲克,進行了三局比賽,林丹獲勝。第一局比分是21∶19、第二局14∶21、第三局21∶16。相隔四年林丹再次奪得韓國超級賽男單冠軍。在本場比賽中根據賽后技術統計顯示,后場殺球方面李宗偉比林丹多3分,網前球差距稍大李宗偉領先林丹5分,后場高遠球等林丹得分能力高于陶菲克,領先4分。在中場技術上兩人的水平相當,在三局比賽結束時林丹整體得分高于李宗偉。
2)表2:分析①林丹的得分情況分析。從表2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本次比賽中兩人的不同點、優勢和不足。在本比賽中林丹以兩個17比21落敗,從這兩局比賽中從雙方網前得分的數據情況來看:陶菲克網前得11分,林丹得7分,網前4分的差距。林丹的失誤比較多,林丹對于網前的球一般都采用推球、挑后場。控制不好的球就出界,直接影響了比分。在本場比賽中林丹很少用殺球,林丹的失誤不斷,造成了對方直接得分。而林丹的進攻效率較高,在攻防轉換的過程中能把握好進攻的時機,處理球也很果斷。林丹在經歷了很多次大賽后也逐漸
改變了以往兇猛進攻打法,注重對整體比賽的控制與把握,由于比賽節奏很快必須抓住每一個球每一個得分機會加強進攻,減少失誤。②陶菲克的得分情況分析。陶菲克網前的球比林丹多4分的差距,陶菲克在網前搓放等技術運用中網前的撲球意識很強反應速度很快,在放技術運用上比林丹的技術更細膩,球的質量很高。在前場網前的多拍較量中林丹也處于不利地位。在殺球方面陶菲克高于林丹5分,林丹在對陶菲克后場進攻方面的防守多采用挑球,在后場的防守方面更有把握。
2.2、技術運用的對比分析
根據這兩場比賽之間的相互對比分析,在和2010年馬來西亞吉隆坡湯姆斯杯比賽,林丹改變了節奏也在網前技術上稍作變化,能反映出林丹在殺球、網前球效果明顯上升。減少了挑球的次數,注重網前的勾、放搓等技術。陶菲克在適應林丹的打法后也在網前球方面做了調整,打發更加的積極主動。在技術的應用上也增加了挑球的使用。中場的技術兩人的水平相當,在發球等方面的相對來說比較穩定。與2011年全英羽毛球賽對比兩人在技術方面基本變化相對較少,林丹還是以后場的拉吊為主,網前多用挑球,挑球能發揮防守、過度作用,為自己爭取能多的時間,增加進攻的機會。同時從主動得分方面來說,本場比賽陶菲克的得分能力高于林丹,在這兩場比賽中,尤其是2010年馬來西亞吉隆坡湯姆斯杯比賽中林丹的失誤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林丹是拉開突擊型選手,陶菲克在防守方面比較出色。
3、總結
3.1作為印度尼西亞羽毛球隊的老隊員的陶菲克,他的網前球的處理技術獨步天下,反手殺球的灑脫,使他成為世界羽壇無人可替的一顆璀璨明星,他打球的動作規范,步伐標準,手法細膩是羽毛球學習者的范例。
3.2在學習和訓練比賽中,我們應重點學習李宗偉的撲球意識,跳起殺球的果斷和兇悍,以及中場快打的步伐和球路的頻繁變化,以提高進攻的殺傷力。我們應學習陶菲克網前控球的變化及網前駕御羽毛球落點的能力,學習他的網前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技術風格,以及他的瀟灑的后場反手技術。
參考文獻
[1]閆志輝.對男單羽毛球運動員鮑春來的技術統計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0.9.
[2]蔣家診,鐘秉樞.應用“羽毛球比賽數據分析系統”研究林丹與李宗偉的勝負轉換[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
[3]肖杰.羽毛球運動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