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相對于其他歷史文化遺產形式,大遺址保護一直處于被動無力的位置,這使遺址保護的形勢越來越嚴峻:一方面遺址遭受自然侵襲的破壞更加嚴重;另一方面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為破壞的力量越來越大。正因為如此,大遺址保護成為近年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議題。我國大遺址保護研究起步時間不長,相關保護規劃的認識、方法、理念并不完全成熟,當前大遺址保護研究在取得一定進步的同時也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護意識不強造成的遺址破壞仍在繼續,現階段保護規劃思想方法有很大分歧,大遺址保護法律制度嚴重缺位使保護成效困難,這些問題的存在使人們對未來大遺址的完整保護憂慮重重。
在我國文物考古領域,“大遺址”的概念最初是由蘇秉琦先生于20世紀80年代討論“古城、古文、古國”時提出來的,他在1986年3月6日舉行的中國考古學會第五次年會閉幕上首次使用“大遺址”一詞。而“大遺址”正式出現在國家文件中,則始于1997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2002年11月國家文物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向國家國務院提交了《“大遺址”保護“十五”計劃》。從2005年起,國家開始設立大遺址保護專項資金。2006年國家文物局制定并頒布了《“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將分布于我國的27個省的100處大遺址列為重點保護項目。2007年設立西安、洛陽大遺址保護片區,到2009年的大遺址保護洛陽高峰論壇的舉辦,大遺址保護近年來開展的如火如荼,而國家對大遺址保護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
與此同時,專家學者開始在各個領域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進行研究,推動文化遺存的保護和利用。
1.大遺址保護策略及其措施:
孟憲民在《東南文化》2001年第1期發表了《夢想輝煌:建設我們的大遺址保護展示體系和園區——關于我國大遺址保護思路的探討》,文中提出繼續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將大遺址搶救保護與展示宣傳予以整體考慮。并建議國家制定具有長期指導作用的大遺址保護展示體系和重點園區的建設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付遠清在《東南文化》2009年第3期《大遺址考古發掘與保護的敏感問題》指出,要保護好大遺址,必須首先確立“搶救第一”的思想,在考古發掘過程中依靠多學科專家的有效合作;還要認真執行國家有關法令,堅持遺址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發展,確立可持續的科學保護方式。
陸建松在《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中國大遺址保護的現狀——問題及政策思考》一文,介紹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往往是大遺址遭受破壞的高危險期。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中,如何保護好大遺址是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期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任務。
2.宮殿遺址的保護和利用:
樊海強、權東計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發表了《大遺址特性與保護利用模式探討——以漢長安城遺址為例》,文中以漢長安城遺址為例,分析了大遺址的特性,對大遺址保護利用的傳統模式進行了評價,提出了以“遺址保護展示區+建設控制區+文化產業園區”為特征的保護利用新模式,并對新模式的特質、新模式實施技術要點、保護利用策略和應用前景進行了初步研究。
張宏在《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的《大遺址保護中聚落搬遷研究——以漢長安城為例》通過對漢長安城遺址內聚落發展現狀、趨勢及對消極影響的分析,研究聚落發展背后的動力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成立漢長安城遺址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通過城市化不斷減少大遺址內居民、多方籌措搬遷經費、加強宣傳教育等四項具體對策。
3.在城墻的保護和利用方面:
從安琪在《中外建筑》2010年8期《古城墻歷史文化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研究——以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古城墻遺址公園設計為例》,具體介紹了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古城墻遺址的狀況和保護方案。
劉絮、徐科峰、李春媛、閆玉泉在《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發表的《南國完璧——荊州古城墻價值與保護措施分析》,文章介紹了古城墻遭到破壞的原因,探討古城墻的價值及其保護的重要意義,在現有保護措施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保護建議:古城墻的保護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運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采取法律的手段,為荊州古城墻的保護理論和實踐工作提供參考。
4.陵墓遺址的保護和利用方面:
郭婧娟在《建筑學報》1996年第2期《試談大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兼析漢陽陵的開發》,文中根據大遺址的特點提出了開發旅游項目的要求,闡明了在開發前所應注意和研究的幾個方面,并以漢陽陵的保護與開發為例,進行了開發原則、方式的探討,并進一步提出保護文物、社會、環境資源的措施,探討開發的經營管理模式和組織形式。
趙中樞在《城市發展研究》2007年第5期發表了《名城城郊型大遺址保護規劃初探——以咸陽西漢帝陵群為例》,文中介紹了名城城郊型大遺址,并指出了其與城市發展的矛盾,通過咸陽西漢帝陵群保護的個案實例,探討這一類型保護規劃值得注意的共性問題。
5.寺院遺址的保護和利用:
熊昭霞在《旅游縱覽》(下半月)2012年第10期《試論西安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的保護與開發》通過對此遺址公園的文化內涵、保護與開發現狀的闡述,討論了其成功和不足之處及其對中國其它城市開展歷史文化旅游所提供的有益經驗。
6.具有地域特色的考古遺址公園:
杜久明在《中原文物》2007年第4期發表的《安陽殷墟——古遺址保護與展示的成功典范》,文中介紹了河南省安陽市對世界文化遺產殷墟進行有效保護、重點展示、合理利用,使殷墟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風貌,有效地解決了考古成果社會化、普及化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也為中國大遺址的考古、保護、展示樹立了典范。
曹新、張凡、韓梅、康麗芳在《中國園林》2008年第11期《圓明園遺址公園保護利用現狀調查與研究》,文中介紹了圓明三園(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高峰和典范,這座歷史園林遺產的保護是中國歷史園林遺產保護的重要問題。基于對圓明三園各個景區區現狀進行的全面詳細的實地調查,從山水體系、景點遺址、植物景觀等角度與全盛時期進行對比,探尋發生的變化。分析圓明三園作為遺址公園在保護與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對其保護和利用提出意見和建議。
在對大遺址保護的過程中,各個專家學者為中國的大遺址保護工作獻計獻策,為我們保護大遺址工作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建議。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大遺址保護工作會展開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孟憲民:《夢想輝煌_建設我們的大遺址保護展示體系和園區_關于我國大遺址保護思路的探討》,《東南文化》,2001年01期
[2]付清遠:《大遺址考古發掘與保護的敏感問題》,東南文化,2009年第03期
[3]陸建松:《中國大遺址保護的現狀_問題及政策思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06期
[4]曲凌燕、宋滔:《大遺址保護的困境與出路》,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05期
[5]張闖:《有關大遺址保護的幾點思考》,懷化學院學報,2011年第01期
[6]賀輝:《有關中國大遺址的若干思考》,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1年第02期
[7]和紅星:《大明宮的前世今生_大遺址保護與西安城市規劃》,建筑創作,2009年第06期
[8]從安琪:《古城墻歷史文化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研究_以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古城墻遺址公園設計為例》,《中外建筑》, 2010年08期
[9]劉絮,徐科峰,李春媛,閆玉泉:《南國完璧_荊州古城墻價值與保護措施分析》,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第02期
[10]趙中樞:《名城城郊型大遺址保護規劃初探_以咸陽西漢帝陵群為例》,城市發展研究,2007年第05期
[11]杜久明:《安陽殷墟_古遺址保護與展示的成功典范》,中原文物,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