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文化交際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而社會群體及其關系又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它們二者之間相互影響。本文從幾個例子著手來分析它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特點,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能夠進行更好的交流與溝通。
關鍵詞:中德;社會群體;社會關系
中圖分類號:G1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一、文化的結構特征
社會群組及其關系屬于文化的結構特征。那么什么是結構特征。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文化對每個人都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用于區別不同文化的范疇以及一種文化所有特征的集合,我們稱為“結構特征”。結構特征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民族性,基本品格等等。
二、 社會群體
(一) 社會群體的概念
社會群體是指人們通過互動而形成的、由某種社會關系連結起來的共同體。社會群體的特征是人們之間長久的相互作用,而非暫時性。這一群體指的是至少三個人的集合。根據社會學的定義,群體內的成員相互之間必須有直接聯系并且要相互影響。而且群體的數量也不宜過大,結構也不能太復雜。
(二) 社會群體的分類
一個人的社會生活是由很多社會群體交織組成。一個人會同時屬于多個社會群體。它們會影響一個人的看法以及語言使用習慣。一個人會同時屬于很多群體,比如朋友圈,工作圈,協會或者一個國家。
我們都處在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群體中。按照不同的特征社會群體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a )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群體
b )小群體或者大群體
c )固有群體或者陌生群體
(三) 跨文化交際中的社會群體
社會的結構機制不同,因而文化也產生了多樣性。不同文化中的社會群體也完全不同。社會群體深受它所處文化的影響。下面將舉幾個例子詳細說明在跨文化較交際中的社會群體。
a )家庭
家庭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類型。在過去的兩百年中,西方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大型家庭逐漸被小家庭取代。相比之下,小型家庭的成員要獨立得多。他們擁有了更多的行動自由和選擇自由權。這一切都要歸根于西方的教育方式。孩子從小就和父母分開,住在單獨的房間,盡管他們的生活很富足,但父母總會鼓勵孩子自己去掙錢。孩子自己決定要去上哪所大學。
而在中國,大家庭還依然影響著成員的一切。在大家庭中,家庭首領依然掌控著年輕的成員,即使他們已經結婚了。當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很親密。在這樣的家庭中,成員之間總是互相幫助,患難與共。相對來說成員之間的依賴性較強。夫妻帶著孩子生活在一個大家庭的例子并不少見。經濟支出由大家共同承擔。
b)親戚關系
不同文化中對親戚的稱呼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不僅體現在結構上,并且也體現在概念上。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借助于語言手段來表達復雜的親戚關系,比如“媽媽這邊”,“爸爸這邊”等。陌生文化中那些復雜的親戚關系有時我們也無法理解。所以對比不同文化中的親戚關系顯得很有必要。
在德國親戚之間的關系相對簡單。同一父母所生的稱為“Geschwister”。其中男性的兄弟姐妹稱為“Bruder”。女性的兄弟姐妹稱為“Schwester”。父母的兄弟姐妹所生的女兒稱為“Kusine”。男孩稱為“Cousin”,這個稱呼在父母雙方都適用。“Onkel”這個稱呼可以指代很多關系,比如,父母的兄弟,父母姐妹的配偶。父母的媽媽稱為“Gromutter”,父母的爸爸稱為“Grovater”。
相比德國來說,在中國,親戚關系要復雜很多。比如對親生的兄弟姐妹也進行了嚴格的區分: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而父親那邊兄弟姐妹所生的女孩稱為堂姐或者堂妹。男孩稱為堂哥或者堂弟。而母親這邊兄弟姐妹所生的女孩稱為表姐或者表妹,男孩稱為表哥或者表弟。
三、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并不是指社會群組或者機構之間的關系,而是個體之間的關系。一個社會關系至少由兩個或者以上人組成。社會關系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它經常用于社會學中。他認為:社會關系應該是互相的,并以此為目標的行為。只有當一種關系在一種可能性中被社會化之后,才存在社會關系,一旦這種可能性消失,那么這種關系也就不再存在。
(一)跨文化交際中社會關系的幾個方面
人生活在社會中,每天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和其他人的這種交往就是所謂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是社會生活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社會關系也存在文化差異性。不同文化中它的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所以把這種表現形式作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研究對象很有必要。下面列舉了幾個例子用來對比不同文化之間的社會關系。
a)友情
和在中國相比,要和德國人稱為朋友簡直太難。他們很少和陌生人說話。對他們來說建立友誼是個很長的過程。大多數情況下,友情是建立在共同的愛好或者活動的基礎上。比如,如果兩個德國人都對啤酒感興趣,那么他們可能會成為朋友,但這也是在喝酒方面的朋友。而當一個德國人把你當做真正的朋友時,他會和你分享所有的事情。在朋友面前德國人會很直接,他們可以無話不談,甚至包括性。在德國人眼中,朋友和好朋友是有區別的。大多數德國人的朋友數在5到8個之間。
而在中國朋友的范圍可以很廣。一個人的朋友可以是配偶,兄弟,同事,學生甚至是父母。中國人很重視朋友間是否有共同興趣。在中國不存在固定某一方面的朋友。朋友之間可以一起干很多事情。在中國朋友這個詞代表一種絕對聯系。朋友之間患難與共。兩個人一旦成為朋友也就基本不會再發生變化,有些友誼甚至持續一生。和德國人相比,中國人顯得很拘謹,很多私密話題朋友間是不會談論的。在中國,朋友間也不太懂得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我喜歡你,或者我想你。中國人也不太會指責朋友,因為大多數情況下這樣會讓人很尷尬。
b)保全面子
在不同的文化中,在社會關系中保全面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但在德國甚至不存在這種現象。德國人要比中國人直接得多。比如學生和教授交談也會直呼其名。就算是教授犯錯了,學生也會當場指出來。德國人在朋友面前也會直接提出一些尖銳性的問題。而在中國卻不同。對中國人來說,保全面子很重要。給對方留足夠的面子,不要因為自己的某些行為把對方置于尷尬的境地是在中國人際交往中很重要的交往法則。孔子思想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與人為善,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處。給對方留夠面子也屬于其中。在西方,人們都會很直接地強調自己的成績和優點,而相反中國人卻很反感這種行為。由此可見中國人在孔夫子影響之下的思想和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想有著質的區別。
一個社會的構成以及其中的社會關系都受它所處的文化影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群體和社會關系也完全不同。盡管它們之間相互獨立,其中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中就這幾個方面都做了詳盡的闡述。只有當人們掌握了這些不同點,才能和不同文化中的人們更好地交流和相處。良好的交往對于跨文化交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Gerhard,Maletzke: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Westdeutscher Verlag,)Opladen1996,S.99
[2]陳程,中西方“朋友”觀的比較研究,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