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和德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合作的加深,兩國的人們交往越來越頻繁,中國和德國處于不同的文化圈,因此兩國人民對彼此的偏見必然會影響交往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偏見 定勢 原因
中圖分類號:I2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在學習德語和同德國人接觸與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論斷,比如說“中國人特別愛面子”、“中國人都很含蓄,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中國人都愛隨地吐痰”等。作為一個外語學習者,起初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特別的憤慨,特別不理解。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慢慢地了解到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與此同時,也都受到自己文化的影響。每個人因受到本民族文化和群體文化的影響,習得了不同的交際文化,成為特定的文化人,有著其特殊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會無意識地用自己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標準去判斷和評價他人,從而形成了對某人或某社團的偏見。
一、什么是偏見
根據互動百科的解釋,偏見是根據一定表象或虛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的現象。簡單來說,偏見是對某一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態度。簡單來說,偏見是對某一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態度。它是一定錯誤的判斷,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定勢是一種思維定勢,這一概念首先是由Walter Lippman 提出的,他把定勢比作人們“頭腦中的畫面”。本質上講,定勢是過于一般化的,過于簡單化的,過于忽略細節差別的,過于夸大了與某種類別或某一群體的人相關的信念和態度,或是一種簡單化的認知方式。”①
在一定程度上,定勢與偏見互為同義詞。賈玉新認為,偏見之存在的基礎很類似某種定勢,偏見和定勢有共同之處,它們可以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性的態度,二者都具有執著的情感的內涵。在本文中,偏見是指對某個人或團體夸大了的、片面的、不公平的、消極否定的認識。
二、德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偏見
很多德國人在來中國旅游和來中國工作前都會參加一些關于中國的風俗習慣和一些中國人的行為方式的培訓班。通常,他們在培訓班里了解到的都是他人根據書本、網絡或部分實踐總結出來的一些很老套觀點,比如說中國父母都喜歡兒子不喜歡女兒和中國的學生在休閑時間只想著睡覺和吃好吃的等。當他們來到中國后,這種觀點繼續影響著他們,當他們發現有一個人這樣做了,他們立馬就會覺得之前在德國學到的那些觀點得到了認證,繼而就會認為中國都是這樣的。
基于筆者個人的經歷,德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常見的偏見有以下幾個:
偏見1.中國人都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是不滿和不同意。
筆者在一家德資企業實習時,同辦公室里有一個德國的管理培訓生,中國同事經常出于禮貌與好奇問這個德國的培訓生“在這公司工作怎么樣?”、 “喜不喜歡濟南?等問題,每次他都回答說都挺好之類。但是他轉身就對同辦公室的法國人說,其實不是很喜歡濟南,而且也很不理解為什么他們小區的中國人早上會吃蒜和咸菜,覺得很奇怪;樓下車間的問題也一大堆,但是又不能直接給他們說,因為中國人都不會而且也不喜歡直接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的。
偏見2.所有的中國人都長得一樣,個子不高,皮膚很黃。
對德國人來說,每個中國人都一樣:黑頭發,黑眼鏡,很小巧。他們分不清這個女孩跟那個女孩的差別,也看不出中國人的年齡,慢慢地他們就會覺得中國人都長得一模一樣。
偏見3.中國人愛吃而且無所不吃。
德國人看到,中國人吃雞頭、雞爪和動物的內臟時都表示很驚訝。筆者曾跟一些德國人去某南部山區去玩,到中午的時候大家決定嘗一嘗這邊的農家菜,我們就訂了一個標準餐,其中有一個菜是油炸蝎子。德國人紛紛拿出手機把蝎子和一個雞頭拍了下來,他們覺得很不可以思議,并不停地說,中國人真是什么都吃呀!
偏見4.認為漢語特別難學。
很多德國人認為漢語特別難學,所以很多人即使要在中國呆上幾年也不想學漢語。筆者實習的公司中有一個在中國呆了3年的德國人,經常跟中國出差的德國同事說,語音有多難學,字有多難寫。最后,那些同事紛紛表示漢語太難了,以后不會學。其實,漢語并不難,語法非常的簡單,句型也很簡短,沒有復雜的詞尾變化和變格。
偏見5.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每個父母都想要兒子,而不喜歡女兒。
每次問德國人,什么東西最能代表中國時,他們總是會不約而同的說“Konfuzianismus(儒家思想)”。很多德國人認為,中國人受儒家思想中男尊女卑這一思想的影響,都希望能有個兒子為其傳宗接代,做出點成績來光宗耀祖。
偏見6.中國人都不遵守交通規則。
在德國人眼里,交通規則對中國人來說就是個擺設,不具有約束力。
三、偏見形成的原因
首先,受民族/群體中心主義的影響。根據William Graham Summer,“民族/群體中心主義是指某個民族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當作對待其他民族的參照系;它以自己的文化標準來衡量其他民族的行為,并把自己與其他文化相隔開來。”②每個民族,每個群體對事物的認識都有自己的標準,都有其特殊的行為準則和社會規范。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每個人會慢慢地接受其所屬群體認識事物的標準、行為準則和社會規范。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也常常會以本文化的準則和社會規范作為標準來解釋和評價他人的行為。中國和德國處于不同的文化圈中,兩者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想觀都不同,所以他們會忽視中國的國情,用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來衡量中國。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的,我們也經常會不自覺地以自己的標準去評價其他國家和其他人。德國人之所對中國和中國人有如此多的偏見就是因為他們在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中國和中國人的同時,并沒有考慮到中國的國情,中國的發展所處的階段和中國文化的特殊性。
其次,媒體的宣傳不到或報道不真實,加上中國與德國距離較遠,使得大多數德國人并不能真正了解中國的現狀。許多德國人對中國的認識還停留在40或50年之前。由于媒體的片面報道,大部分德國人缺乏對中國的了解。雖然這幾年來中國旅游的德國人越來越多,但是他們在中國呆的時間都不長,無法全面、客觀的了解中國和中國人。
再次,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中國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與西方國家不同,受到他們的排斥,這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德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判斷和認識。
這些偏見的存在會影響那些從未來過中國的德國人對中國判斷和評價,于此同時也影響中國的形象。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德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偏見顯得尤為重要。政府應該加大對本國文化的宣傳力度,通過舉辦各種國際活動,使德國人能全面、客觀的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作為個人,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僅僅代表你自己,同時也代表了整個國家,做一個文明的中國人。另外,在國外的時候,應該利用在國外的時間,積極宣傳中國文化,讓外國人能真真實實地看到中國的變化,慢慢消除他們對中國的偏見。
注解
①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P104
②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P108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建華,顧士淵.中德跨文化交際論叢.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