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發展的歷史選擇下,文學走進網絡時代,但技術的進步并不意味藝術的勝利。網絡文學閱讀,以其強大的技術性制約著文學閱讀本身的藝術性。因此,讀屏設備帶來的視覺疲勞,快餐式瀏覽對作品意蘊的漠視,多媒體觀賞對思維沉淀的干擾,就成了網絡文學閱讀發展的藝術局限。
讀屏設備帶來的視覺疲憊
電腦、手機、平板等各種數字閱讀器的高清液晶顯示屏,雖清晰地顯示文字圖像,也往往給眼睛帶來強刺激,容易導致視覺過度疲勞,對人的視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據專家介紹,“雖然液晶顯示器不存在畫面閃爍問題,但它容易反射光線,當日光燈或人的面部等映射到屏幕上。自然增加了讀取畫面難度,造成眼肌活動超過正常水平,從而引起眼睛疲勞。另外,近年來,液晶顯示器向高亮度高對比度發展趨勢明顯,該趨勢有利于色彩顯示,卻使眼睛更容易疲勞,上網時間久了,甚至會出現眼睛干澀、流淚等現象。”①與之相比,讀書對眼睛就環保多了,只要注意用眼適度,并且養成健康的讀書習慣,它對眼睛的傷害是微乎其微的。
除了帶來視覺的疲勞外,讀屏最大的局限還在于,給讀者帶來的審美疲憊。電腦屏幕雖有完整的文字系統,但它在某種程度上,也與電視很相似,造就不了思考者。屏幕的不穩定性,擠壓了讀者沉寂的思考空間,很難讓讀者從中接受復雜深邃的思想。相對讀書而言,讀屏更直觀,更浮躁。如此閱讀心態決定網絡文學的藝術思想和風格特征:膚淺,直觀,適合娛樂便于搞笑,缺乏思想深度。然而,此類風格只能在短暫的時間內抓住讀者的眼球,時間一長就容易造成讀者審美疲憊和厭倦。
快餐式瀏覽對作品意蘊的漠視
網絡文學產生于文化工業時代,必然帶有這個時代典型的工業化特點。法蘭克福學派認為,資本主義的‘文化工業’具有兩個突出的特征:標準化、麻醉性。②某種程度上說,文化工業的標準化和麻痹性就是網絡文學的一種精神內核,其最終表現為類型化和娛樂化的藝術傾向。
雖然網絡文學生產的最初目的只是為了抒發個人情感,但隨著各大文學網站盈利目的涉足其中,網絡文學的生產就不僅僅是寫手自我情感的書寫,更是為了滿足大眾消費需求,以此來贏得更多的點擊率,從而達到追求經濟效益的目的。寫手們只抱著不求留存只求好賣的態度,投讀者所好,什么流行寫什么,什么點擊率高寫什么。在利潤的驅使下,網絡文學逐漸快餐化,呈現出模式化、易復制、同質化、粗俗化且缺少深度的特點。批量性生產的工業化網絡文學,只求滿足大眾消遣娛樂的要求。為能夠在網民快速瀏覽網頁時迅速抓住讀者的眼球,一些網絡作品的標題甚至帶有聲色沖擊,情感挑逗的意味,以此來迎合大眾低俗的審美趣味。
在這樣一個工業化生產消費的文學時代,傳統“余味曲包,深文隱蔚”的文學韻味已經被讀者漠視。曾經的細讀、靜觀、冥想等閱讀方式,漸漸退出大眾的視野。網絡時代,為了獲得更多經濟回報,網絡寫手以每天萬字的速度更新作品,這機械化復制性的生產便決定了作品文化思想意蘊的缺乏。讀者更以驚人的速度閱讀這些作品,十幾萬字甚至幾十萬字的小說他們只需用一兩個小時讀完。于是,文學閱讀由沉靜轉向“快餐”,不再是字斟句酌的細細品味,而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式的快餐式瀏覽。讀者不再奢求在閱讀中獲得超驗的、非功利的審美感,只希求從中得到情感的刺激和自娛的消遣。很多時候文學的創作只是為了炫耀,而其閱讀也只不過是一種好奇心的滿足。例如,迷宮的超文本詩歌。它就是創作借助多媒體組合和非線性鏈接的電子技術來炫耀自己高超的技術途徑之一。讀者對這類詩歌的閱讀只不過是好奇心作祟罷了。作品的意蘊就是在這樣快速而浮躁的快餐式瀏覽的閱讀狀態中被讀者漠視了,就算是經典的傳統文學作品也成了他們瀏覽和消費的對象。
多媒體觀賞對思維沉淀的干擾
在超文本技術的支持下,多媒體觀賞由常規影視的視、聽逐步向三維視覺、立體聽覺、質感觸覺及嗅覺等更逼真地虛擬的立體化觀賞轉變。“網絡多媒體文本吸納圖、文、聲、影等審美要素于一身,形成了對人的感覺器官的全方位開放,便于欣賞者立體化地感受信息對象的藝術魅力”③,讓多媒體觀賞的審美感覺呈現出立體化和開放性。網絡多媒體技術將虛擬的藝術現實完全訴諸于人的感官,觀賞者只需去體驗藝術,甚至可以把它當成一種生存方式來沉浸于其中。直接體驗成了多媒體觀賞的最大特點,它已經干擾了傳統文學閱讀中那種“寂然凝慮,思接千載”的間接性的藝術體味。
傳統紙質文學只倚賴語言文字符號來表達藝術情感,表現藝術境界。由于文字符號的抽象性,以其為表達媒介的文學藝術也就呈現出模糊、含混、多義性的特點。可以說,它是“一個具有未定性的多層面的空筐結構”④,文學閱讀就是對其進行具體化的過程。從觀到味再悟,無一不需要超驗的想象、思維的沉淀。藝術欣賞者在一種思維沉靜的狀態下,全身投入文學閱讀當中,并利用超驗的藝術想象把抽象的文字符號變成一幅幅生機盎然的畫面,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形象。待劇烈運轉的思維再次歸為沉靜之時欣賞者卻能夠從這鮮活的畫面和形象中感悟到更深層次的藝術真諦。閱讀主體的虛靜、忘我、沉寂的心理狀態是其思維沉淀的關鍵。但在多媒體觀賞時代,這樣的心理狀態被徹底給打破了,思維的沉淀也受到嚴重的干擾。
網絡通過計算機圖形構造出一個三維立體的虛擬空間,全面調動欣賞著的感覺器官,讓其能夠沉浸其中達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愉悅狀態。網絡多媒體藝術已經沒有傳統文學作品的使命感了,不再是為了讓閱讀者有所得有所悟而創作的。讓欣賞者去體驗比現實還“真實”的生活,讓觀賞者在此獲得一種愉悅之情,刺激之感,是其創作的最終目的。在多媒體的虛擬世界里,想象被真切的體驗所代替,超然的藝術世界成了直接真實的現實生活,觀賞主體沉寂的心靈、思維的冥想,也被完全打破,一種感官的愉悅逐漸代替了思維的沉淀。
注解
①尚志:《保證視覺健康 潤眼電腦震撼上市》,《數碼世界》。
②樊昌志:《傳統文化快餐化的受眾動因———以“于丹現象”中受眾的接受行為為例》,《新聞界》2008 年第3 期。
③歐陽友權主編:《網絡文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2008,第93頁。
④龍協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大學出版,2004,第2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