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節日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既反映了民眾在某一特定時日的生活狀態又凝聚著這一民族的文化心理積淀。在中國,節日是和信仰結合在一起的,節日不但是信仰的產物,還為信仰提供了場合。而信仰的過程必定離不開對某一具體的人或事物的崇拜,如對祖先的崇拜。壯族的祖先崇拜除了家祖崇拜之外還包括始祖崇拜和遠祖崇拜。本文中筆者將通過對慶樂村四月八節日的家祖崇拜及聚親會友的調查展開論述,試圖說明民俗節日中的“為神而行”和“為人而行”的內容并揭示其內涵。
關鍵詞:祖先崇拜,節日狂歡,慶樂村
中圖分類號:K8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前言
民俗節日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既反映了民眾在某一特定時日的生活狀態又凝聚著這一民族的文化心理積淀。中國有很多的民俗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四月八(佛誕)、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等,這些節日跟所有的民俗事象一樣,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更而不斷發生變化。在中國,節日是和信仰結合在一起的,節日不但是信仰的產物,還為信仰提供了場合。他們的祖先崇拜除了家祖崇拜之外還包括始祖崇拜和遠祖崇拜。
慶樂村,是廣西武鳴縣太平鎮的一個行政村,全村五個自然屯,4900余人,僅壯族人口就占98%,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壯族村落。起初,為了紀念慶祝觀音殿的落成,慶樂村將農歷九月十九定為村節,但是過了幾年之后,人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自從開始過九月十九,有些人家會經常出事,比如說同一年里去世的人比較多,后來人們請了風水先生來看,說是觀音殿的方位跟這些人家的風水相沖,所以才會出現比較多的災禍。后來,為了避免這些悲劇性事件再次發生,慶樂村便將村節改到佛誕四月初八,于是,四月初八也便成了慶樂村的一個傳統節日。任何民俗節日在最初都是帶有原始宗教性質的。這一節日中的兩項主要的活動祭祀祖先、聚親會友,也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涂爾干在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書中提出的原始社會中宗教儀式的“凝聚和歡娛”功能。
一、 祭祀祖先
節日是不同于平常的神圣的日子,人類早期的節日,都屬于宗教祭祀活動,是奉獻給神靈的。家祖祭祀作為一種基本的宗教祭祀活動,是壯族祖先崇拜中最主要、最普遍的類型,所祭祀的對象是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歷代祖先,根據祭祀地點的不同可以分為家祭、祠祭、墓祭等。壯族人家里一般都會設有神龕供奉祖先神位,家祭,相對于祠祭和墓祭來說,是一種非正式的祭祀,沒有特別的固定時間,平常時日,家里的紅白事件也都會通過家祭儀式告知祖先;祠祭,顧名思義,是在祠堂舉行的祭祀活動,這種祭祀活動在宗族社會比較普遍,祠祭一般都會有約定俗成的時間,比如春節或者其他固定時間。四月初八是慶樂村舉行祠祭的日子,屆時,整個村落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會回到村里,但是據村里黃叔叔的父親說,“村里的宗祠在破四舊時期被砸倒了,國家不讓祭祀了,于是祠祭終止了一段時間,后來,政策好了,村里人又集資建成新的祠堂,重新開始在祠堂祭祀,但是現在世道變了,年輕人都到外面賺錢去了,過節回來也只是找朋友玩,很少參加祭祀活動了,所以現在祭祀祖先的時候老年人比較多一些,原來祭祀的時候大人孩子都來,場面比現在要大得多,也隆重得多”。四月初八早晨便開始有人(一般都是中老年人,也有小部分是年輕人)帶著祭品前往祠堂祭祀,進入祠堂后先將祭品放到一邊,拿出香點燃,然后對著神位三鞠躬,接著將祭品擺到桌子上,邊擺邊念念有詞地說,一般就是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孩子上好學或者是求發財之類的吉利話,這也反映出人們的求吉心理。
在中國,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在民眾宗教意識中積淀的產物,如果說祭祀祖先的行為屬于“為神而行”的階段,那么節日活動中的吃飯喝酒則屬于“為人而行”的階段,正如萬建中教授說過的“吃飯喝酒的形式是最民間化的活動,任何神圣都會被浸泡在水酒里,節日筵席形象是民間狂歡形象體系中最重要的形象之一”。①而節日里親朋好友間的聚會這種“為人而行”的行為,正是對節日筵席這種民間狂歡形象的完美演繹。
二、 聚親會友
節日時間是公共的時間,節日不僅是祭祀祖先的日子,還為親友聚會提供了必須的時間和空間,廣西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這里的人們一年四季都忙于農活,繁重的農業勞動使得他們根本沒有空閑時間坐下來說話聊天,節日的出現可以使他們的個人情感在集體的歡慶活動中得到宣泄,慶樂村四月八村節正是為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較之于祖先祭祀的血緣關系,節日里的聚親會友不光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還要依托地緣因素來實現。四月初八的前一天,過節的人家會提前打電話通知親朋好友前來做客,受到邀請的親朋好友又會再邀請自己所認識的親朋好友,如此一來,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節日當天來主人家做客的人有很多都是主人根本就不認識的。在等待親友期間,主人家蒸好了五色糯米飯,殺雞、殺鴨、宰魚、買肉,買酒,準備下豐盛的飯菜,下午一點多的時候,親戚朋友們開始陸續來到村里,與主家共同慶祝村節。 吃飯過程中,一開始都是聊些正統的家庭瑣事,聊一下莊稼的生長季守成情況,但是杯盞相碰中,幾杯酒下肚,筵席中的人們便進入了“酒后失言”的階段,開始忘記自己的恪守的禮,無拘無束地戲弄政治,詼諧幽默的語言體現出了民間獨有的自由,正如巴赫金說過的“酒宴和筵席形象是表現決對無畏的歡愉的真理最良好的媒體,面包和葡萄酒驅散了任何恐懼,并使話語獲得了自由?!雹谥灰姓y社會的存在,民間這種獨有的自由便不會消失。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尚往來是人們常用來維系感情的一種主要方式,社會的急劇發展,讓人們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壓抑著他們的內心,節日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人們找到了一個釋放和宣泄壓力的空間,擺脫了束縛,獲得身心的自由;另一方面,節日如同一條紐帶加強了親友們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
結語
經典社會理論家認為,親屬組織、宗教信仰和儀式是與傳統社區相聯系的,他們深信,宗教是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整合力量。③慶樂村的祖先崇拜無疑就充當了對村里宗族社區的整合力量,將宗族力量凝聚在一起,延續了宗族內部的穩定和團結。親友間的聚會除了可以增強感情聯系之外,還可以幫助人們宣泄壓抑的情感,帶有狂歡的性質。這種包括“為神而行”和“為人而行”的民俗節日生活以其公共的時間性、空間性以及獨特的行為方式構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空間,節日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讓人的心靈有了精神寄托,同時也使人們釋放了壓力,獲得自由從而達到狂歡的目的。
注解
①萬建中《狂歡:節日飲食與節日信仰》,新視野,2006年5月。
②(俄)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創作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③<美>約翰.R.霍爾,瑪麗.喬.尼茲著,周憲,許鈞譯,《文化:社會學的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89頁。
參考文獻:
[1]萬建中,狂歡:節日飲食與節日信仰[J]新視野,2006年5月。
[2](俄)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創作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C]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李慧,壯族祖先崇拜研究[J]河池學院學報,2007年12月。
[4]王霄冰,節日:一種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間[J]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7月。
[5]黃鵬,論壯族祖先崇拜[J]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