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財經大學票據館在成立之時是國內高校第一家票據類的博物館,隨著票據館規模的不斷擴大發展,與票據相關的研究著作和文獻相繼出版,極大的推進了票據館的發展。有學者對貴州少數民族票據從文獻歷史的維度進行票據的經濟學研究,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對貴州少數民族票據進行研究將為民族地區票據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關注票據背后的文化才是票據真正存在的價值。
關鍵詞:文化人類學;少數民族;票據;清水江文書
中圖分類號:K8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經濟學學科意義上的票據是指由出票人簽發的、約定由自己或者自己委托的人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持票人的有價證券。廣義的票據泛指各種有價證券和憑證,如債券、股票、提單、國庫券、發票、契約等等。清水江文書是貴州省清水江中下游流域少數民族地區的珍貴民族民間文獻遺產,其種類及內容主要以山林、田土買賣和租佃契約為主,還包括糾紛調解、分家文書、判決、官府文告、委札以及碑文和成冊的帳簿、稿本、家譜等。清水江文書是典型的貴州地方少數民族票據,是居住在清水江流域一帶苗族、侗族進行林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相關票證的歷史見證。
票據之票據
人類的經濟交往從最初的實物交換到貨幣交換的過程,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標志。縱觀貨幣的發展史可見,貨幣的種類多樣化,有刀幣、布幣等等價交換物來體現出物的價值。隨著造紙術的發明、人類經濟交往的不斷進步,票據隨而產生,給人們在經濟交換的過程中帶來很大的便利,也成為人類經濟史上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點。票據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歷史實物憑證,記載和表現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和特點。清水江文書作為貴州少數民族典型票據,對文書票據的收集、整理、研究成為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反映了苗侗地區林業經濟的發展情況及民族文化的交往,為民族經濟學、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提供詳實而豐富的研究史料,也是少數民族票據研究的重大發展。
清水江文書的產生及內容
清水江文書又稱“錦屏文書”,最初以“錦屏文書”命名是因為地域的緣由,隨著地方政府及學術界的推動,錦屏文書的流傳區域是一個擴大化的文化空間。眾多學者一致認為文書是以清水江流域為文化中心擴散開來的文化事項,一種文化的傳播是由中心向邊緣地帶進行信息的傳遞。因此清水江文書涉及的地理區域是一個很大的文化空間范圍,主要是以清水江下游為中心,包括清水江中上游各縣及都柳江流域和舞陽河流域相毗鄰地區的各縣(市)區,占黔東南州所轄16縣市的半數以上。
根據當地檔案部門及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發現,清水江文書多數為清代和民國時期,最早涉及到明代時期的歷史文化遺物。貴州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邊緣地帶,也是經濟后起發展地帶,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于其他地區。少數民族的聚居形成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國的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和諧發展有利的推進民族地區的發展。現今發現的清水江文書是用漢字書寫的各種憑證,也是極具研究價值的票據。明朝時期貴州開始建省,清代,國家王朝開始加強對貴州地區進行管轄。清水江流域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為杉、松、楠、樟等木植提供較好生長條件。隨著清政府統治勢力的不斷深入,促進了清水江地區林木經濟的發展,給清水江流域帶來極大的財富。苗族、侗族原來沒有文字,后來國家對其進行識別,依據苗語、侗語的發音特點才創制出現在的苗文,侗文。在交易的過程中,出現了“山客”和“水客”①之間的交往,當地的苗族、侗族同胞是不懂漢字的,隨著林木交易的發展。苗族、侗族村民請漢族人或者有經驗的苗侗精英人物來給他們擬定這一系列珍貴的文字憑據,因而才能以文字的形式傳承至今,成為當時苗侗村民與外界交往的真實憑據,承載著當時苗族侗族人民經濟生活的文化烙印。
在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中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建立于人與人之間而政府之間的契約關系,人們都是生活在有著契約的社會中。契約意味著秩序,社會沒有一定的秩序就會亂套,每個公民都擁有一定的契約權利和義務。從廣義上的票據定義來看,清水江文書實質上就是一系列的契約文書票據。內容形式主要有賣契約、租佃契約、訴訟文書、婚書( 休書) 、典當字、賬簿、書信、族譜、宗教科儀書等珍貴的民族文化產物。
多維視野文書票據文化的研究
清水江文書的發掘、整理和研究為學者提供較為珍貴的研究史料。是為各種交叉學科提供新的研究視野。便于學者加強對民族區域經濟發展、民族地區生態文化發展、民族民間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層研究。
中山大學張應強教授認為,清水江文書的發掘研究為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研究提供有利的基礎和條件,以清水江這一文化區域的建構,很好的反映出區域內各族人民的經濟發展狀況,倡導以一種文化區域概念來加強對清水江文書的研究。民族區域經濟的研究也是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差距。對早期清水江流域的經濟文化研究,便于今后借鑒成功的經濟發展經驗,同時也推進民族經濟研究的新方向,尋找為一條符合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路子。
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長期的發展規劃,在對清水江文書的整理過程中,學者們不難發現在文書中有許多苗族、侗族有關保護林木的契約規定,以一定條款加強對村寨及山野古樹的保護。清水江流域這一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為黔東南地區增添了亮點,反映出當地苗族、侗族、漢族等民族對生態發展的認識,村民懂得如何利用河水、山水對林木及稻田進行灌溉,針對不同的土壤環境種植不同的樹種,創造出自己獨特的生態維持系統,為其他地區及城市的生態建設提供借鑒的經驗。
文化是人的一切行為方式的表達,表達是文化的一個重要功能。人類學的對文化的建構,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文化的發展規律。清水江文書事實上也是人們對苗族、侗族及各民族文化產物的一種文化區域建構,可以理解為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對自己文化的訴求與表達。各種契約、字據、憑證的出現,是苗族、侗族人民對生活的認識表達,通過契約文書的形式來展現。
總之,清水江文書的研究不僅是對文書的收集研究,還是對苗族、侗族深層民族文化的研究,對整個清水江流域經濟的研究,同時也是實現貴州特色文化建設的研究。對清水江票據文書的研究,也給少數民族票研究提供了多維度的研究視野,開拓了票據研究的新方向。
注解
①清水江木業市場的主體是“山客”,即沿江兩岸木材的生產者、擁有者和銷售者; “水客”,即省內外木材的采購者、經營者。
參考文獻:
[1]梁聰.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會的契約規范與秩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趙旭東.文化的表達:人類學的視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英國)邁克爾·萊斯若夫(Lessnoff.M.)譯者:劉訓練,張紅梅[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