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白鹿原》電影的問世,這部作品又一次被人們所關注。通過以《白鹿原》為例,對其中田小娥和鹿冷氏的著力描繪,來探討悲劇中的美學內涵及意義,體察悲劇的美感。
關鍵詞:白鹿原;悲劇;命運;美學
中圖分類號:I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白鹿原》是陳忠實的代表作,在文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講述的是白鹿原上人們的生活,家庭的紛爭,家族的斗爭。這部作品經歷了從清朝末年一直到建國初年的時間跨度,中途經歷了瘟疫,動蕩,天災等。主人公六娶六喪,整部作品中的故事情節都透露著神秘和不祥的色彩。處處洋溢著悲劇的基調。而白狼的出現加重了這種悲劇色彩。毀滅了白鹿原山人們平祥安寧的生活。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是描寫比現實更美好的同時又是與我們相似的人物,通過他們的毀滅引起觀眾的悲憫和恐懼,并從積極的方面給人以凈化的作用。”① 細讀《白鹿原》就能體會到這種毀滅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對于對于女性悲劇命運的無情控訴。
一、從女性悲劇命運,洞察悲劇的美學內涵
說起悲劇的時候人們常常將它和命運聯系在一起。
那命運又是什么?每個人都是有意識的存在。一般情況下,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和選擇。所以無論你的選擇結果如何,都沒法抱怨。這種讓你無奈又無法由你自己支配的力量叫命運。在古希臘人眼中,正因為這種力量是你無法抗拒的,當由個人來承擔的時候,就會產生悲劇。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災難和痛苦都要構成悲劇,只有那種由個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運)所引起的災難卻要由某個個人來承擔,這才構成真正的悲劇②。
《白鹿原》塑造了許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有書中的主主人公白嘉軒,有讓人看不起的鹿子霖,有老實憨厚的黑娃,有命運飽受摧殘的田小娥等等。其中田小娥的種種遭遇,讓我們們看到活在中國封建制度下婦女悲慘的命運。在中國封建社會下,婦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她們無法得到自己所要追求的愛情和自由。造成了許多悲劇。
田小娥就是這個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她的悲劇命運是注定的。田小娥本來出生于秀才家庭,說來也算是書香門第。所以她從小就接受了封建文化的熏陶。她嚴格遵循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倫理綱常,應該也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女人。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到她對于愛情的渴忘應該是存在的,所以本質上講她并不是一個壞女人。只是萬惡的封建社會致使小娥走向墮落。貪圖金錢和富貴的父親將漂亮的小娥賣給了一家郭姓的財東,那個財東年齡大到可以當小娥的爹了,小娥在郭家過的是下等人的生活,郭舉人被她的大女人管著,小娥只是他們的工具,當黑娃的到來讓小娥重新燃氣了對愛情的希望,不惜背上“蕩婦”的罪名,差點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當她重新燃氣生活的希望跟著黑娃回到白鹿原以后才是她苦難的開始,她被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村人的小看,唾罵。黑娃的父親更是不認親生兒子,二人無奈住進了一個幾乎沒人去住的破窯洞,那也是有黑娃在,小娥的生活還是有盼頭的,殊不知道黑娃鬧革命之后,小娥幾乎就沒人可以依靠了,那些村里的單身漢時不時來打擾小娥原以為平靜的生活。迫于生活的無奈,小娥指望著黑娃有一天回來重聚,他去求那個并不會幫她,也幫不了他的鹿子霖去尋求幫助,并不惜出賣自己,這是小娥墮落的開始,她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卑鄙齷齪的鹿子霖利用小娥來對付白嘉軒之子白孝文,又一次淪為別人報復的工具。最讓小娥想不到的是她最后會死于自己公公鹿三之手,鹿三始終認為小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殺死小娥一切罪惡就結束了,這就是那個時代人的悲劇。從這個意義上看小娥的命運是注定的,小娥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對這個時代無情的控訴和指責。
田小娥的悲劇是命中注定的。小娥的悲劇是無法抗拒的結果,她沒有自己的自由,無法抗拒命運的擺布,只能隨波逐流。而更悲慘的是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只能由她自己來承受,就更體現出她這一生的悲劇命運,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她對于自己無奈和凄涼的情感,而產生的無限憐憫和同情的情感,這就是悲劇的美所在。
二、內心世界的刻畫,展閑了悲劇更深層次的意蘊
在《白鹿原》中還刻畫了一個注重心理活動的角色鹿冷氏,鹿冷氏也是悲劇命運的化身,鹿冷氏無法自主的婚姻也是造成她悲劇的根源。
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的文章論《論絕望》中說”不處于和不在絕望中只能意味著能夠處于絕望中的可能性被摧毀了,沒有一個活著的人,不秘密的隱藏著某種不安,內心的爭斗,不和諧,對于某種還不知道的,甚至不敢去知道的事情的焦慮和對他自己的焦慮。③”鹿冷氏看似平靜的生活,卻埋藏著她對于生活的絕望。《白鹿原》中的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更直白的展現人物內心的悲劇命運。冷先生為了把自己的行醫方便,把自己的大女兒嫁給了鹿子霖做兒媳。這種由封建家長做主的婚姻是不會有幸福的。果然鹿兆鵬堅決不從,在三個耳光的威懾之下,極不情愿的與鹿冷氏結了婚,鹿冷氏的悲慘命運也由此開始。
鹿冷氏經歷了許多心理活動的過程。一開始她覺得既然嫁給了人就得堅守封建的傳統禮儀道德。而鹿兆鵬也離開不知去向。但是隨著村里人的風言風語,她突然發覺她目前的處境還不如村里受人唾罵的田小娥,開始羨慕公婆之間的關系,她每天在做夢中度過,每天無止境的做夢和無人傾訴的苦悶把她壓的喘不過氣來,最后瘋掉了,而他父親不惜毒啞毒死他的女兒,文章通過對鹿冷氏心理刻畫,將封建吃人的禮教表現的淋漓盡致。也給鹿冷氏的死蒙上更深重的感情色彩,鹿冷氏都沒來得及對這種黑暗的封建禮教進行反抗,就死于其之手,悲劇意味更加濃厚。
鹿冷氏的絕望是觸目驚心的,對于鹿冷氏來說,她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她內心的渴望,內心深層次的感情,那種不安和斗爭,讓她發瘋。最后死在親生父親手下的殘忍畫面,對那個時代的親情觀念完全被催毀了,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三、濃厚的悲劇意味,體察悲劇的美感
前面提到過亞里士多德的悲劇,它所能引起觀者的恐懼和憐憫的情緒。悲劇的美感主要包含三種因素,一是憐憫,二是恐懼,三是振奮。憐憫是在看到命運的不公正帶給人的痛苦而產生的同情和惋惜;恐懼是對于操縱人們命運的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懼;振奮則是悲劇人物在命運的巨石壓頂時依然保持自身人格尊嚴和精神自由的英雄氣概所引起的震撼和鼓舞,這是靈魂的凈化和升華。④
田小娥和鹿冷氏的悲劇首先讓我們看到的是這個社會的不公正,他們都是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處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的人們過著悲慘的生活而渾然不知這是她們的悲劇,然而那里有剝削,哪里就有反抗。田小娥敢于對這種不公平待遇奮起反抗,在不公的命運之下她依然有著十分強烈的求生欲望。在黑娃離開之后,她更是沒有了依靠,為了救黑娃投奔鹿子霖,而成為鹿子霖手下的一顆隨意擺布的棋子,在她看清鹿子霖的卑鄙行徑之后,小娥做了第一次反抗—在窯門口跟蹤罵著:“鹿鄉約你記著我也記著,我尿到你臉上咧,我給鄉約尿下一臉。”;在小娥被鹿三殺死之后,接著就出現了鹿三被鬼附身的事件,據說是小娥的鬼魂。這是小娥的第二次對自己的不公平遭遇發出的反抗—小娥借鹿三的最告訴別人一個秘密,眼下流漫在白鹿原上的瘟疫是她招來的。。。種種事實表明,雖然小娥處在封建制度的壓迫之下,但小娥不屈的品格,敢于反抗敢于斗爭的精神,讓我們為之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讓我們產生一種振奮人心的情感。
有人說悲劇給我們留下許多想象的空間,在欣賞悲劇沒的同時,它帶給我們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就我而言悲劇確實有教化人的作用,悲劇幫助我們辨別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惡。悲劇也會產生鼓舞人心的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透過這些悲劇我們看到了對于處在封建社會之下女性不公平的待遇和悲劇的宿命。
總之,悲劇“始終滲透著深刻的命運感,然而從不畏縮和頹廢;它贊揚艱苦的努力和英勇的反抗。它恰恰在描繪人的渺小無力的同時,表現人的偉大和崇高。悲劇毫無疑問帶有悲觀和憂郁的色彩,然而它又以深刻的真理,壯麗的詩情和格調使我們深受鼓舞”
參考文獻:
[1] 陳忠實主編,《白鹿原》,人民文學出版社。
[2] 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修訂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葉朗主編,《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
[4] 陳珺主編,《心靈簡史》,線裝書局。
[5] 王朝聞主編,《美學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解
① 王朝聞主編,美學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52頁
② 葉朗主編,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334頁
③ 陳珺主編,心靈簡史,11頁
④ 葉朗主編,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349頁
作者簡介:曹永琴(1988-),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2012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