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沈從文、郁達夫和蕭紅的一些文學觀及其作品,試分析現代散文化小說中的景物描寫的一些類型和作用,從而加深對自然景物描寫之于散文化小說意義的認識。
關鍵詞:自然景物的描寫,現代化散文小說,沈從文、郁達夫、蕭紅
中圖分類號:I29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汪曾祺在談及現代小說散文化的問題時曾指出:“所謂小說的散文化,即不是寫人物的部分,不是直接寫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有時只是一點點氣氛”。情緒如何醞釀,氛圍怎樣營造,首當其沖的便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
一、作家、大自然和文學創作
就小說而言,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從一開始就自然而然的將自然景物描寫融入到了敘事之中。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把自然景物描寫融入小說創作的作家也不勝枚舉,尤其是沈從文、郁達夫和蕭紅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寫更加具有個人特色,而且,他們對大自然和文學都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領悟。
屠格涅夫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描寫大師,他在文中表現出的那種自然與人相契合而散發出的濃郁的詩意,激發了沈從文創作的沖動,又因為湘西山水自然的孕育,使沈從文建構了他的湘西世界,并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以清淡的散文筆調抒寫自然之美。沈從文在《長河》的題記中也曾說:“在素樸自然景物下襯托簡單信仰蘊蓄了多少抒情氣氛。”崇尚自然,表現人性之“常”是其創作宗旨。郁達夫是我國現代浪漫抒情小說的開拓者,抒情當然離不開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他推崇盧梭“返歸自然”論,贊賞其作品中自然描寫的精美。郁達夫在《小說論》中說:“小說的背景中間,最容易使讀者得到實在感覺又最容易使小說美化的是自然風景和天候的描寫。”在其《閑書》中也有許多論及人與自然的觀點。在小說中描寫自然景物是郁達夫自覺的審美追求。蕭紅從小就親近自然。家里后花園中生機勃勃的景物引起了蕭紅對生命、自由、美好的向往,是其熱愛自然的最初根源。長大后,蕭紅對文學創作有了自覺的探索。她曾說:“有一種小說學說小說一定要寫的像契科夫、巴爾扎克,我不信這一套。有各式各樣的生活就有各式各樣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樣的小說反映其藝術上獨特追求。”忠于自己體驗和感覺的蕭紅在許多作品中都以其故鄉為背景、以自己的經歷為素材表現普通人民的生活。正是有了自覺的文體意識和對東北自然風情的獨特描繪,才讓我們看到了蕭紅異于他人的那種介于小說、散文和詩歌之間的獨特文體。
在沈從文、郁達夫和蕭紅的文學創作中,自然景物被賦予了無限生機和活力,擁有了各種思想和靈魂,寄托了他們復雜情感和思想。同時,他們也因出色的自然景物描寫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二、散文化小說中景物描寫的類型
現實主義者描寫的風景大都是他們親眼目睹過的,并且他們會對這些自然景物作客觀、細致的描繪,使得作品中的風景充滿了質感。沈從文的小說創作雖然有意識的淡化時代背景,但從其文學創作宗旨和結果上看,沈從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者,只不過他堅持的現實主義是努力感受天地自然的運作規律。因而,在其筆下,大多是對自然狀態的現實的民間生活的書寫。在《邊城》中,沈從文對茶峒山城及其碼頭、沿河的吊腳樓、方頭渡船、白塔、碧溪的竹簧等都作了細致的描繪,精心勾勒出一幅湘風俗畫面,表現出一種未受現代文明浸染的邊城整體風貌。
浪漫主義者在小說中對景物的描寫注重的是一種格調,有濃重的的主觀色彩和抒情性。自然萬物皆可與人對話、交流。就像郁達夫在《沉淪》中寫的“他看看四邊,覺得周圍的草木,都在那里對他微笑。看看蒼空,覺得悠悠無窮的大自然微微的在那里點頭。”自然景物可撫慰心靈感傷的人,可感知人的愉悅情緒,而人也能細致入微地體會著自然景物的常與變。浪漫主義者在描寫自然景物時,還特別注意景物隨人物心境的變化而變化,即便是同一景物,在人物的不同情緒下,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他們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不在意自然萬物的有形之體,而在意自然萬物的無形之靈。”
無論是現實主義作家還是浪漫主義作家,他們對自然景物的書寫都不是對自然景物的純粹描摹。小說中色彩斑斕的自然畫卷背后蘊含著作家對大自然和人的命運的沉思。風景是一種象征。蕭紅在小說中對東北自然風景的描繪體現了她對生活和生命的獨特領悟。我們在《生死場》中看到的“墳場、屠宰場、曠野、狂風、暴雪、野狗、蚊蟲……”這些粗獷、惡劣的自然景物,不僅是當時的東北人民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對的自然環境,它們也象征了那時的社會環境。通過這些殘酷自然景物的襯托,使讀者更能深切感受到當時東北人民乃至全國普通人民生存的悲慘。無怪乎魯迅在《生死場》的序言中說:“敘事和寫景勝于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郁達夫因其詩人的本性,在《遲桂花》中,他滿懷深情的贊頌桂花和山中景物,深蘊了對人生和人性的思考。文中有言:“桂花開得愈遲愈好,因為開得遲,所以經的日子久。”歷久才能彌香。“但愿我們都是遲桂花”是郁達夫對己對人的深切期望!
三、自然景物之于散文化小說的意義
任何一部成功的散文化小說都應該有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否則,難以感染讀者。出色的景物描寫可以營造非同一般的藝術氣氛。蕭紅后期的作品幾乎都以荒涼為主題,以凄美為基調。這種感覺的形成與她對景物意象的選擇和描寫有密切的關系。《呼蘭河傳》的第四章,蕭紅反復寫到“我家是荒涼的”。滿院子的蒿草,一到了夏天就長沒我的頭頂,夜里一刮起風來就刷刷地響,給人一種恐怖的感覺。不僅如此,院子里的其它東西也都毫無生機。就算飛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玩鬧著,也不讓人覺得繁華,反而更顯荒涼和寂寞。這種死寂的景物意象與院子里冷清的人氣兩相映照,使讀者更能體會荒涼的氣氛。
散文化小說還有一大特點,即是追求意境之美。成功的意境往往能使人物、景物和情感融會貫通,產生虛實相映的效果。沈從文是描寫自然景物的高手,讀他的作品就會使人感到強烈的意境之美。如《邊城》中的自然景物描寫用筆很淺很淡,但就是這種自然狀態的描寫,才會形成翠翠自然的形象。如同山間的日月一樣明凈,好似清澈的溪水那樣柔美,宛若雨后的青竹一般富有生機。翠翠不僅是翠翠,她跟整個自然界是氣脈相通的,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文學作品是作家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感悟,是他們心靈的反映。散文化小說因其“散文化”的特點,不易集中思想,又因其小說文體,要有一定的人物形象,因此,作家在行文前總要精心選擇一定的自然景物以符合人物的情思和心境,并把它們融入作品的整體構思之中,來表現他們心中的所思所想。這樣,散文化小說中的自然景物不但參與了作品主題的表達,而且還使原本松散的結構有了內在的統一性。在《沉淪》中,郁達夫對煙雨迷蒙的江南天候和封閉的書齋生活的描寫,既交代了人物多愁善感、敏感憂郁的淵源,也為他以后眷戀自然作了鋪墊。其它的諸如田園風光的安寧,山中梅林的幽靜等自然景物也都是為了適應“他”不同程度的憂郁情緒和孤寂心境而設置,從而使人、物相得益彰,不但彌補了散文化小說常因事件的單純而容易造成人物性格的干枯,而且增強了小說的意蘊。
參考文獻:
[1] 曹文軒.小說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2] 劉洪濤 楊瑞仁.沈從文研究資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王自立 陳子善.郁達夫研究資料[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4] 單元.走進蕭紅世界[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作者簡介:王小荷,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