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凱特·肖邦的短篇小說《一小時的故事》的仔細閱讀,試圖運用心理分析女性主義批評方法對小說進行文本闡釋,定位主人公馬拉德夫人的自我形象,并在分析自我的覺醒與自我的死亡的基礎上,探求主人公的死亡真相以及死亡在深層次上的特殊意蘊,探析小說中所體現出的女性意識。
關鍵詞:《一小時的故事》;馬拉德夫人;自我的覺醒;自我的死亡;女性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美國女作家凱特·肖邦被視為19世紀“美國女權主義文學創作的先驅之一”[1],她的長篇小說《覺醒》更是被認為美國女性文學的開山之作[2]。本文將運用心理分析女性主義批評方法對她的短篇小說代表作《一小時的故事》進行文本闡釋,發掘作品中的女性意識。“心理分析女性主義批判地借鑒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論,強調一種不受男性標準和范疇理論的女性性征,從女性身體的真實經驗出發,考察文學作品中女性性欲的無意識表現,探求女性欲望受壓抑的情況”[3],《一小時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馬拉德夫人作為特殊背景下的受壓迫女性,其遭遇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因而成為研究女性主義的典型個例。
一、自我的覺醒
在弗洛伊德看來,人的心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三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其中“自我”,是指自己可以意識到的能夠思考、感覺和判斷的部分,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間,對本我的沖動與超我的制約都具有一定緩沖和調節功能,是一種較為平衡和現實的心理狀態。《一小時的故事》短小精悍,雖不足兩千字,卻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小時內發生的一波三折的戲劇化故事,具體表現為主人公馬拉德夫人在一個小時內的心理以及情感上的劇烈變化。從馬拉德夫人得知丈夫逝世的消息,倒在姐姐懷里放聲大哭到在房間內獨處表現一系列情感反應,再到欣喜得走出房門時卻見到了未死的丈夫,發病猝死[4]。其中中間部分主要表現了主人公自我覺醒的過程,其“自我”概括來說就是對女性自由意識的追求。
在房間里獨處中的馬拉德夫人始終處于被動之中,被“自由”肆意的占有和控制,呈現出近乎瘋狂的狀態:“她一遍又一遍地悄聲低語,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5],“自由了,身心自由了!”[6]。從中不難看出,發出“自由”兩個字的其實已不再是第一階段中在外人面前表現出悲傷至極的馬拉德夫人,而是她逐漸萌發覺醒的自我。對“自由”的強烈呼喚可以看成是自我從被壓抑的本我中分化出來的標志,是得到了充分承認的覺醒,脫離了原始的本我。在情感上得以發生轉變的同時,身體上的物理變化也使她感到前所未有“溫暖和松快”,“她沒有停下來問問自己,是不是有一種邪惡的快感控制著她,她現在頭腦清醒,精神亢奮,她根本不認為會有這種可能。”[7]此時,本我和超我都已退出支配地位,自我完全占據了馬拉德夫人的心。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對她的稱呼也從“馬拉德夫人”變成了“露易絲”,稱呼上的變化明顯表明她已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再屬于馬拉德先生了,這在角色上實現了自由選擇。她的獨處,雖然只有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卻完成了對自我選擇的全過程,實現了自我的覺醒,同時也是追求自我創造性的勝利。同時她在表現以上一系列的新變化的同時,還學會了用自己的聲音說話,充分調動了自己的思維和意志力,“終于站了起來”[8]。
二、自我的死亡
在經過自我覺醒的漫長掙扎過程后,我們都為馬拉德夫人能夠做回自我而感到欣喜,但是作者卻“殘忍”的設置了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結局——猝死,“醫生來后,他們說她是死于心臟病——說她是因為極度高興致死的”[9],在小說中醫生和外人的眼里,都認為馬拉德夫人是因見到丈夫高興導致了心臟病復發,而在旁觀了馬拉德夫人在房間內獨處的情景的讀者卻知道她其實是因為之前幻想破滅,經受不住刺激才猝死的。沒有經歷過小說第二階段的醫生和他人很自然的遵循了當時社會道德準則輕易得出結論,因為他們眼中看到的馬拉德夫人始終都是她的“超我”形象。
丈夫的突然現身作為一個導火索,重新將馬拉德夫人居于次位的超我喚醒。“致命的”充分說明了超我的根深蒂固和瞬間強大,顯然,女主人公在見到丈夫的瞬間,其內心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重新升級,急劇激化,致使在一個小時內得到獨立發展的自我,由于它所遵循的現實原則瞬間被打破,無法還原。自我本身遭了到破壞,就已無力再去調和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因而剛剛建構的平衡大廈瞬間倒塌,用此來解釋馬拉德夫人的死亡真相似乎更加合理。
馬拉德夫人的死,雖然可以看成是身體上的疾病突發,但其實作用于精神意志層面,則表現為無意識的狀態,在意料之外見到了“死去的”丈夫,來不及思索前因后果,更沒有多余的一個小時再給她去計較謊言。她內心本我和超我的不可調和深刻暗示了不平等的夫妻關系給予女方的傷害,揭示了男權社會漠視女性價值的冷酷現實,同時,我們也可以揣摩作者就此安排的意圖,即馬拉德夫人死亡的真正意蘊,實際上暗示著在當時的社會道德標準下,女性的抗爭是不會取得勝利的,想要擁有獨立人格,是需要以生命為代價,用死亡去換取的。
在馬拉德夫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肖邦所倡導的社會理想,然而,雖然這個理想如同自我覺醒的過程一樣光明美好,但出于19世紀末以男性中心話語既定的社會現狀,這樣的理想必然遭遇碰壁,因此作家給予馬拉德夫人以死亡作為結局,具有更深刻的意蘊,一方面借用血淋淋的例子來批判社會男女不平等現象和表達婦女社會地位低下的不滿。另一方面,呼吁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權利,表達對實現女性價值的追求。
三、結語
結合凱特肖邦的自身經歷,我們可以看到小說實際上帶有一定的自傳色彩,作者從女性視角出發去塑造真實的女性形象,力求還原婦女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幸與苦悶,力透紙背地對造成婦女不幸的各種根源進行諷刺和鞭撻,這是肖邦作品具有的最大現實意義和影響。傳統觀念的沉疴和現實社會的謊言使身處弱勢群體的女性常常陷于無形的等級秩序之網中,在這網里,“馬拉德夫人們”痛苦掙扎,備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煎熬,甚至在尋求自我解放的過程中獻出生命。這種局限和失語的現象不僅僅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歐美,同時仍殘留于當今社會,女權運動以及女性文學在未來長時期和廣闊地域范圍內仍會產生持久的影響,并且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女性自我的發展勢必會從量化的積累達到質變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朱虹.美國女作家短篇小說選[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1:1-4.
[2] 萬雪梅.美在愛和死——凱特·肖邦作品賞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2
[3] 左金梅等著.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74.
[4] 劉卓,王楠.女性意識的頓悟——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探析[J].東北大學學報,2004,6(6).
[5] 羅婷.女性主義文學與歐美文學研究[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158.
作者簡介:戴漢玉(1992-),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10級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