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文對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作了文本解讀,從小說的情感、主線、文章結構和語言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刻分析。透過作者的表達,將文中父親內斂的愛,和“我”在父愛中逐漸成長的過程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來。
關鍵詞:父愛 哀傷 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小說被收錄在初中語文人教版教材的七年級下冊中,也是《城南舊事》中的最后一章。小說的背景是1923年到1929年間的北平,《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小說寫得是我即將畢業,回想起爸爸在生活中對我嚴格要求的種種以及含蓄的愛,而也就在我回憶爸爸以及爸爸的夾竹桃的時候,爸爸也因病辭世永遠離開了我。全文無處不透露著淡淡的哀傷,以及對爸爸深深的愛。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情感樸實深厚,結構嚴謹,在插敘中將事件更加飽滿感人,寓意深厚,表達了我與爸爸之前深深的父女親情。本文講述的是自己在父親及周圍大人的教育和影響下不斷長大的生活故事。本文在寫作上的突出特點是運用了細節描寫和插敘手法。以平實的語言為我們娓娓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①
一、情感
爸爸的情感和媽媽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不同,從現有印象來說,媽媽都是給人以慈祥的感覺,而爸爸的愛就比較深沉和含蓄。小說中所描繪出來的父親形象也是較含蓄的,是從生活的各個細節之中體現出來,從爸爸的嚴格要求、做事高標準中凸顯出爸爸對女兒給予的厚望,實際也是在幫助女兒成長。從表面看爸爸對“我”很嚴厲,但實際上他是關愛孩子的,正是在爸爸的嚴厲下才教會孩子堅強地面對困難,無論遇到什么事,都能夠勇敢闖過去。
在小說開始前,編者對文章的介紹中也透露出了全文的情感基調:衣襟上的夾竹桃引起“我”對爸爸的回憶,回憶中有歡樂,也有感傷,有爸爸嚴厲的責罰,也有他綿綿的愛意。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經長大了。
文章感情細膩深厚,雖然字里行間只是簡單地記敘生活的點滴,但是表達了爸爸對我深深的愛意和情感。題目“爸爸的花兒落了”也極具深意,令人展開聯想,爸爸的花兒是什么?爸爸的花兒為何落了?在一種凄清的情感下,引人遐想。在對全文進行閱讀之后,可知,文章表達了對爸爸懷念之情,爸爸的花兒象征著爸爸以及爸爸對我的愛。爸爸的花兒落了,也代表著爸爸的離開,這使我長大,決心肩負起人生的責任和重量,也蘊含著我即將成長、成熟。
通過寫爸爸對“我”嚴中有愛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時“我”的人生體驗,表現了“我”從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雖然還小,但也應承但起許多原屬于爸爸的責任。
二、文章主線
文章的主線其實也貫穿在題目之中。《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題目,一語雙關,一是實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落了,二是象征著愛花的爸爸辭世。小說以此為題,含而不露,哀而不傷。愛花,是爸爸的稟性。但作品中,它并沒有把爸爸寫成一個花匠或園藝家,也沒有著重描寫爸爸怎樣種花、悉心照料花朵,只是把它作為線索貫穿小說的始末。
爸爸的花兒貫穿了全文,是全文的核心,以這朵花兒來作為線索,將整篇文章鏈接在一起,記錄了我的成長。課文第一段就交代了爸爸的花兒是“夾竹桃”,是爸爸親自種的,通過花兒來回想起父親和我曾經的故事。在文章的中間,寫到爸爸很喜歡花。文章最后前后呼應,寫我畢業典禮回家后,看到爸爸的花兒落下了,也被告知爸爸在醫院去世了。文章看似在寫爸爸的花兒,其實是在寫爸爸,通過爸爸的花兒牽引出生活中的爸爸,是一個不許我賴床逃學的爸爸,是一個關心我怕我生病的爸爸,是一個鼓勵我給我信心的爸爸。實則全文都在圍繞著“花”進行描寫,也在用“花”記錄了我的成長足跡。本文原題叫“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顯然“ 成長”是本文的主題“,花”是為主題服務的,她的成長足跡就通過花來體現。②
三、文章結構、語言
文章是以插敘的結構完成的,在我的畢業典禮時插入了我的心理以及過去爸爸和我的故事。也正是從這一個個故事中,體現除了父親對我的愛。《爸爸的花兒落了》,雖說是小說題材,但篇中多次寫到花,它以詩意的筆法讓情感溢滿全文,特別是篇末用“爸爸的花兒落了。”點題,既使文章在結構上起到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的作用,又似在不經意間營造了一種濃濃詩意。③
開頭以我與父親的對話來展開,從父親的語言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嚴厲的、認真的、堅強的父親。
畢業前夕,父親叮囑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后一天了,課不能遲到!”“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在這個對話后,“我”想起了六年前的事,讓我未曾再遲到過。插入的第一個事件是一年級是我賴床不起,但爸爸不允許堅決要我去學校。從“最糟的是爸爸不許小孩子上學乘車的,他不管你晚不晚。”“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學!起!” “爸氣極了,一把把我從床上拖起來,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爸左看右看,結果從桌上抄起雞毛撣子倒轉來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掄,就發出咻咻的聲音,我挨打了!”這些句子中可見,雖然父親嚴厲地打我罵我,可是他依然深深地教導著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正是父親一絲不茍的精神,在成長的路上教會我從今以后不遲到、不逃避,迎接每天的清晨。即使爸爸打了我,可是“爸沒說什么,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花夾襖。他遞給我,看著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從這個細節中,我們看到了爸爸對我默默的付出,他依舊是那個愛我、關心我的爸爸,他做的一切只是希望我能夠成長。
我畢業了,預示著長大,爸爸也一直告訴我要做大人。插入的第二個事件就是爸爸把我當作大人,“英子,去把這些錢寄給在日本讀書的陳叔叔。”“不要怕,英子,你要學做許多事,將來好幫著你媽媽。你最大。”“闖練,闖練,英子。”爸爸的這些話也在鼓舞著我,學著做個大人,學著肩負起家里的一切,當父親不在的時候。
最后“我對老高說:‘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醫院。’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
我把小學畢業文憑放到書桌的抽屜里,再出來,老高已經替我雇好了到醫院的車子。走過院子,看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證明我真正地長大了,爸爸的離開促使著我真正的成長蛻變,也將肩負起在家中的責任。
在讀完文章之后,父愛早已深深地種在“我”的心里,也種在了讀者的心里。全文情感深厚,在讀完文章后令讀者被這種樸實、默默的父愛所感動。其實爸爸就是那朵花兒,爸爸離開了,花兒也落了。然而爸爸的花兒雖落了,但是“我”的成長足跡仍將繼續,留下的花兒將越開越盛,伴隨著作者的成長而花香滿園。
參考文獻:
[1] 王秀菊,花開花落淡淡傷 物換人非促成長—《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案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7年第1期.
[2] 雷詩慧,析《 爸爸的花兒落了》中“ 花”的作用[J],語文教學通訊,2004年2月.
[3] 蒲詠薇,妙“花”寄情精巧連綴——談《爸爸的花兒落了》中“花”的藝術處[J],東方青年教師,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