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將“比N還N”納入到修辭構式的范疇進行考量,從“比N還N”的構式義、生成機制、修辭功能對其進行論述,以期豐富“比N還N”等構式的思考視角,并深化對修辭構式的認識。
關鍵詞:“比N還N”,構式義,生成機制,修辭功能
中圖分類號:H10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一、語法構式與修辭構式
語法構式和修辭構式并沒有十分清晰的界限,劉大為(2010)將語法構式和修辭構式描述為一個連續統,兩者分別位于連續統的兩端。認為“無論是基本句式構式的一些非典型的用法還是語法化程度還不高的構式,都屬于修辭構式范疇,與高度語法化的語法構式相區別。”并指出“修辭構式是一定修辭動因加在一個基本的語法構式上形成的”?,F代漢語構式“比N還N”是近來頗受關注的一種非典型的構式,其中“還+N”是在原有的“還+謂詞性成分”上類推而來,并不合法,但此構式因有獨特的修辭表達效果而逐漸被頻繁使用。本文試將“比N還N”視為一個修辭構式,從構式義、生成機制、修辭功能等方面進行研究。
二、“比N還N”的構成及構式義
1、 構式“比N還N”的構成
“比N還N”構式中有兩個常項“給”、“還”,一個變項名詞類的“N”。介詞“比”起引介作用,引出比較客體N。副詞“還”表程度,沈家煊(2001)認為“還”“增加了語法結構以外的新信息,表明說話人的評價色彩,表示的是元語增量,增強信息度”,有突出強調的作用。而且“還”和后面的“N”組合,制約“N”的性質。
前后兩個N是同形的,但所屬范疇不同:“前N”表示一般的事物,而“后N”不再擔當名詞類的作用,與程度副詞“還”組合表示出性質義。進入該構式的“N”要具備[+量度]、[+性質]的語義特征。有人(王忠、王強。2009)將這些“N”分為三類:
(1) 指人名詞——淑女、農民、傻瓜、曹操、武大郎、林黛玉……
他靦腆的,比姑娘還姑娘。(魯光《敲開世界大門的冠軍》)
(2) 具有鮮明個性,能夠引起某種聯想和共鳴的地域處所性專有名稱——中國、東方、非洲、大觀園、地獄、天堂……
天天吃了玩,玩了吃,這日子過得比天堂還天堂。
(3)具有比喻義的指物名詞——電腦、算盤、榆木疙瘩、狐貍……
今年夏天的武漢比火爐子還火爐子。
2、“比N還N”的構式義
構式以一種整體存在,它的意義具有不可推導性,并不是其構成成分的簡單相加。我們認為“比N還N”的構式義可以表達為:主觀上反預期的極性夸張。如:
冬天這個房間比冰窖還冰窖。
保羅比喬丹還喬丹。
藏青會,一個比拉登還拉登的恐怖組織。
比女人還女人的男人。
在言語交際中“比N還N”往往會有一個陳述對象,我們記作S。上述例句都是S和N進行比擬,其中“N”是比較客體,以“N”為參照物,極言S的某種性質的程度之高。說話者的意圖并不是真要比較藏青會和拉登,而是把拉登作為參照標準來比擬說明藏青會恐怖的性質程度極高,主觀上認為藏青會像拉登一樣很恐怖,帶有否定、不喜的感情色彩。而“拉登”在社會預期(說話者和聽話者共同已知并認同的預期)幾乎可以算作“最恐怖”的代名詞,沒想到藏青會比拉登恐怖程度更高,違反了預期,達到了一個無法用確切的詞形容的程度,只能說“比拉登還拉登”,將極性程度無限量夸大,形成一種極性夸張的表達。
三、“比N還N”的生成機制
“ 比N還N”是在常用語法格式上的一種變異用法,是在符合語言使用的認知語境下產生的。
1、積極突破“比N還A”
一般認為,構式“比N還N”的原型是“比N還A”。(張一民,2005)當常用的“比N還A”句式不能再滿足極性程度的表達需要,即“人們主觀感受到的夸張的極性程度已經遠遠超越了語法所能達到的極限”(趙琪,2012)時,便以語法構式“比N還A”為基礎作出積極調整,用原本領屬性質A的事物N替代A,形成“還N”這種“副詞+名詞”不合漢語語法規則的非典型組合,表達出極性夸張的反預期比擬,即修辭構式“比N還N”。它不像“比N還A”直接將比較的結果A呈現出來,而是以間接地需要適當聯想和思考的方式來傳達,效果更加突出。試比較:
a.這個人,比葛朗臺還小氣?。ā冻悄吓f事》)
b.這個人,比葛朗臺還葛朗臺!
a句和b句表達的基本意義都是“這個人跟葛朗臺比較,更小氣些”,a句是直言不諱,b句是婉轉表明。但相比之下,第一,b句在表基本義外,還將小氣程度更增一層。第二,“小氣”只是“葛朗臺”的一個典型特征,但“小氣”表示不出“葛朗臺”的全部特征,他還是“守財奴”、“固執鬼”,b句的信息量更為豐富,等于“比葛朗臺更小氣、吝嗇、守財、固執……”,一個形式表達了多個a句式才能表達的意思。第三,后一個“葛朗臺”加深了前一個“葛朗臺”的形象,起到遞進強調作用,用具體的形象事物表達抽象的程度增量,修辭效果更突出。
2、 典型特征的凸顯和轉喻機制
進入“比N還N”格式的“N”一般是某一范疇中最典型的事物,具有一種或幾種為人們所熟知的鮮明特征,屬性值高。人的認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最突出最容易記憶和理解的屬性,即凸顯屬性(趙艷芳,2001)。比如說“雷鋒”,人們認知經驗里,其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熱心善良、助人為樂”。“你看這小伙子,比雷鋒還雷鋒!”,言語交際中的這樣一說,這個特征最先被凸顯被認知和理解,可以說,“N”的高屬性值凸顯,是構式能夠進入交際的認知前提。
另外,在語境中,構式“比N還N”發揮作用,前N和后N,后N和后N所代表的屬性概念之間的激活和關聯想象是靠轉喻機制完成的?!稗D喻是在同一認知模型中進行的映射,即同一認知模型中的一個范疇被用來代替另一個范疇。用一個范疇去激活另一個范疇,這樣后者就得到了突出?!保ㄚw艷芳,2001)在這里,轉喻從修辭的角度看是替代關系,“事物——屬性”的語義關聯產生即是用事物的概念替代了屬性的概念,并通過兩者之間的關系得到激活,而屬性得到突出,程度強化。如:
心態好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讓自己快樂,我覺得自己比阿Q 還阿Q。
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典型特征,即“阿Q”=“善于自我安慰”。兩者建立起最佳關聯。當想表達“善于自我安慰”概念時,用“阿Q”替代,以轉喻形式表達出“善于自我安慰”讓人印象深刻,效果更佳。
四、“比N還N”的修辭功能
1、 “比N還N”結構對辭格的巧妙運用
該構式在組合時就綜合運用了各種辭格。首先,“比N還N”本質上可看作“比”字句,具有比較意味,尤其是當“比”前出現指稱對象“S”時,運用了比擬或對比。如:“這棵樹比老爺爺還老爺爺!”、“這個人吶,他比陳世美還陳世美”。不同類但具有同一性質基點——年齡的“樹”和“老爺爺”構成比擬;同一事物類域的“他”和“陳世美”則構成鮮明的對比。
其次,前N和后N在形式上構成一種反復,而且后N使用了借代的辭格,用事物代替了事物的特征。如:“大家都說他比諸葛亮還諸葛亮!”兩個“諸葛亮”拷貝式的回復起到了很好的突出強調作用,后“諸葛亮”表示的是諸葛亮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等屬性特征,借代指稱的效果更佳。
2、 “比N還N”使用的修辭效果
在實際的話語交際中,構式“比N還N”作為一個整體的使用讓語句產生了意想不到的修辭效果。
(1) 極性夸張,補償表義不足
“比N還N”在語義上刻意營造超過客觀事實的表達,造成夸張強調的藝術效果。并且以“N”為參照物,填補了極性程度無法用確切的詞來描述的空白。
但他真心地愛,比羅密歐還羅密歐。
羅密歐愛朱麗葉忠貞不渝,已是愛情中真心程度最高的代表,“比羅密歐還羅密歐”是什么樣的程度,現實中沒有事實可以媲美了,無法用詞語確切描述。以“羅密歐”為參照,極言“他”“真心愛”的程度之高,強調“真心愛”這一性狀。
(2) 褒貶濃烈,含蓄委婉到位
“比N還N”是一個表達說話人對指稱對象主觀評價的構式,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傾向。又因這個構式的比擬結果是間接表達,顯得意味深長,含蓄委婉。
c這個小伙子,比雷鋒還雷鋒,街坊們都很喜歡他!
d他這個人比流氓還流氓!
兩句褒貶之意很明顯,c整個句式將“雷鋒”所帶的褒義強化,顯出比喜歡雷鋒還要程度高的喜歡。同理,d句的貶義強化了“流氓”的貶義,用“比流氓還流氓”,在顯示出討厭、貶低的主觀感情色彩的同時又避免一些粗俗鄙陋話語的出現,更委婉含蓄。
(3) 形象生動,幽默反諷俱佳
將抽象的性質轉移為具體的事物形象,讓人產生合理的聯想,詼諧幽默和反諷效果都很突出。
e“真是比電線桿子還電線桿子”,我默默地笑了一聲,便去睡了。
f你真是比雷鋒還雷鋒,家里的老母、妻女都不管啦?
e句將“耿直高大”的形象以直觀的“電線桿子”展現出來,既鮮活生動又有打趣之義,增添了幽默的情趣。f句中“比雷鋒還雷鋒”本來之義是c句所表達的“熱心善良”之義,但這里卻用來諷刺聽話者為了某種利益只顧在外幫人做事卻不顧家這一行為。
(4)簡潔新奇,口語風格突出
“比N還N”形式簡潔,言簡意賅,悖于常規語法構式造成的新奇感讓人耳目一新。而且口語色彩濃厚,節奏感很強,常見于日常對話,網絡新聞標題中。
g這個賀芳才進城幾天啊,比城里人還城里人,里里外外都透著一股子急于被城市認同的急躁聲。
h舊金山:唐人街虎年花市比中國還中國(《華人世界》標題)
g句中“比城里人還城里人”簡短的八個字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城里人的說話方式,穿衣打扮,價值觀念,氣質品格等。h句“比中國還中國”作為標題,既符合唐人街花市的中國風格,又親切自然,形式新奇,拉近與讀者間的距離。
綜上所述,“比N還N”作為一個修辭構式,發展比較充分,在一定的修辭動因下,經過對常規語法格式的積極變異,形成較為完整的構式意義,在語言交際中發揮著強大的修辭功效。隨著“副詞+名詞”結構的日益增多和逐漸語法化,“比N還N”可以說正走向語法的回歸。
(注:本文語例如無特殊說明,均來自《北京青年報》網絡版)
參考文獻:
[1] 陳一民:《S 比N還N———變異后的常式》,《湖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2] 劉大為:《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上)》,《當代修辭學》,2010年第3期
[3] 劉大為:《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下)》,《當代修辭學》,2010年第4期
[4] 沈家煊:《跟副詞“還”有關的兩個句式》,《中國語文》,2001年第6期
[5] 唐依力:《析“比N還N”句式》,《修辭學習》,2001年第1期
[6] 王忠,王強:《“X 比N 還N”句式的語義探索》,《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7] 尤慶學:《“比N 還N”的結構特點和修辭功能》,《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8] 趙麗哲:《“S比NP還NP”構式探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9] 趙琪:《從極性程度的表達看修辭構式形成的兩條途徑》,《當代修辭學》,2012年第1期
[10]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