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的有名的暴君,但才華橫溢、頗具魅力,功業偉大,歷來對他的評價有多爭論。本文引用胡戟先生《隋煬帝的真相》一書中“偉大的暴君”來評價隋煬帝,主要從“暴君”與“偉大的暴君”兩個角度來解讀隋煬帝。
關鍵詞:隋煬帝;暴君;功績
中圖分類號:K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偉大的暴君”,是胡戟先生的原話,也是筆者對隋煬帝其人一個總的概括性評價。評價歷史人物,尤其是帝王,我們不能孤立的進行研究,必須考慮當時的歷史條件與社會環境。隋煬帝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從天下大亂達于天下大治,從分裂走向統一的關鍵時期。隋煬帝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個很有作為的帝王。他的開創性的文治武功在前代帝王中確是少有人能與之匹疇,但隋煬帝也因其暴政導致隋亡。所以,解讀隋煬帝,我將從兩個維度:
一、暴君
袁剛先生曾按照如何認識與使用權力的角度將中國古代封建帝王劃分為四種類型:明君、暴君、庸君與昏君。[1]顯然隋煬帝不是明君,因為他是亡國之君。但他也不是庸君,更不是昏君,因為他才能超群,功業卓著。他是一個典型的暴君,是中國古代少有的確有才能同時也想成就一番偉業的帝王,但卻濫用權力而演變成暴政,最終導致隋祚二世而亡。
楊廣是隋文帝次子。“楊廣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像他父親最早預期的那樣,他最適合承當鞏固和加強隋朝的偉大事業。”[2]盡管楊廣具備成為帝王的素質,但卻并不具備成為帝王的資格。就如唐太宗李世民,楊廣最終以次子奪宗,取兄長而代之,進而掌握皇權。他們是否具有正統的身份,以及采用何種手段,都不是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關鍵,尤其是帝王。如果他們的治國才能真的在被定為太子的兄長之上,奮起奪權做一番事業,對歷史來說,未必是不幸。“既然沒有民主制度安排他們走別的路,那么陰謀和政變作為專制政治的伴生物,就是一種歷史出路。”[3]然而問題卻在奪嫡成功之后的楊廣,為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迫不及待的想要建立自己的不世之功,成就圣王之業,濫用權力,形成大暴政,結果文治武功全都走了樣,最終親手葬送了隋王朝的江山。現在回過頭來看大業之政,一件一件的都是德政,是符合時代必然的大好事,然而全加在一起,就成了人民難以承受的大暴政。“一個不讓子民能活得下去的皇帝,所建功業再大,也只能是暴君。”[4]
二、偉大的暴君
盡管大業之政是大暴政,隋煬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暴君,但這并不與評價隋煬帝才華橫溢、頗具魅力,功業偉大相矛盾,即一個“偉大的暴君”。
1.統帥平陳,統一全國。隋文帝即位以后,封楊廣為晉王,任命為并州總管,防御突厥,消除邊患,為統一南方創作了條件。開皇八年,下令伐陳,僅三個月就滅了陳朝,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楊廣作為全軍統帥,出色地完成了統一大業,天下稱賢。平陳之后,任命楊廣為揚州總管,平定江南叛亂,維護了統一,打擊了南方士族豪強勢力,為在南方推行隋朝政令和發展南方經濟創造了必要條件。
2.營建洛陽,開鑿運河。隋定都長安,但長安從漢之后就已凋敝,為適應統一王朝的發展,必須重定國都。而此時建都關中已與新國家經濟形勢不適應:首先關東經濟實力正超過關中,東南地區經濟在全國重要性上升,其次,關中雖有防御優勢,但是生態環境已惡化,再次,秦漢以來,關中農業倚為命脈的鄭國渠、白渠水利設施,因河床下降,灌溉面積減十之八九,最后,地少人多,漕運艱阻,供應中央官員和大量軍隊日感困難,土地資源日益枯竭黃土高原上的長安,已不再是國都的最佳選擇。所以,營建東都洛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5]從大業元年到六年鑿成的大運河,政治上鎮壓江南地區士族豪強的叛亂,有效控制陳朝舊境,鞏固大統一局面,經濟上,保障漕運,以滿足京師的供應,軍事上,北以涿郡為陸軍基地,南以江都為水軍策源地,以保證軍糧的運輸與供給。[6]總之,大運河促進了運河兩岸城鎮的興起和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構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后世影響深遠。
3.銳意改革。第一、改革賦役制度。規定婦人、奴婢不再受田,使擁有大量奴婢部曲之人的官僚受到限制,不能再明目張膽的和農民爭地,免除婦人的課稅,還將男子成丁年齡推到了22,仍18歲受田,給農民以喘息的時間,給了新農戶一個成家立業全力發展的好機會。第二、改革選舉制度。大業五年,隋煬帝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從此開始,逐漸代替九品中正制,有利于選拔人才,加強政治效率,對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三、改革官僚機構。設考功郎,確立五省、六部、九寺的行政體制,改革封爵制度,杜絕了門蔭入仕,還力矯以官職賞功的積弊,重申“功臣不參與吏治”的古訓。同時,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改革官僚機構,試圖解決封爵冗濫、官員猥雜、武夫當道的積弊,沖擊官僚世襲制度的根基,實在是用心良苦。
4.重視教育,發展文化。煬帝登基伊始,就興學辦教育,卓有成效的開展了文化建設。大業元年,下詔興辦學校,擢拔人才,使萎縮一時的教育事業不僅復興,而且有拓展。而且還倡導儒學,促進了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的全面繁榮。隋煬帝倡導的不僅是坐而論道的宮廷學術,還有利于國計民生有價值的實用科學,并使之開花結果,為隋代的繁榮推波助瀾,錦上添花。
5.經略邊疆,發展民族關系。隋煬帝對邊境少數民族,采取了和平友好的政策。煬帝在位時,三巡突厥,還修浚了長城。同時,為通西域,煬帝對西北的吐谷渾、伊吾、高昌分別采取了親征、城守、和親的不同方式,還重開了絲綢之路,使絲路繁盛。可見,煬帝加強了同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關系,從而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6.拓邊外交,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在對外關系上,煬帝實行“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拓邊外交政策,經略林邑,結好赤土,招撫琉球,通使倭國。雖不乏武力征伐,但更多的是友好往來,加強了中國同周邊各國的聯系,推動了周邊各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時的中外關系對唐朝進一步發展的中外友好關系奠定了有利的基礎。
綜上,隋煬帝在短短的十四年間,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富于開創精神,確實可稱得上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他的文治武功把隋朝推于極盛。“中國歷史上,只有漢武、盛唐、乾嘉等幾個被譽為‘盛世’的經濟狀況可與隋朝相媲美,而煬帝時代的繁榮是以建設與開拓歷史性工程為特色,對民族國家的影響,與那些無為而治、休養生息而來的小康日子及消費性維持型經濟不可同日而語。”[7]
“功是功,過是過,青史才有公道。”[8]評價隋煬帝,不否認他是一個暴君,但也是一個順應潮流的戰略家、政治家,一個“偉大的暴君”。縱觀隋煬帝的一生,何其輝煌燦爛,但最后卻是無盡的悲涼,這正是他的悲劇所在。他是一個被專制體制戕害的天才,無限膨脹的權力,促使他犯下失之于暴的重大過失,致使盛世急劇衰敗。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成就了他,他又輕易毀掉了歷史繼續前進的勢頭,當他橫暴的剝奪了其臣民的生存權利時,他的末日也到頭了。
參考文獻:
[1] [4]袁剛.君王的比較與隋煬帝的事功與暴政[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2002,3
[2] 麥克法夸爾,費正清.劍橋中國隋唐史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3] [5][7][8]胡戟.隋煬帝的真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 朱子彥.略論隋煬帝的歷史功績[J].上海大學學報,2001,4
作者簡介:謝秀麗(1992.3-)重慶沙坪壩人,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10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