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綜合性目錄,也是我國史志目錄的鼻祖。本文試圖對《漢書·藝文志》的體例及《漢書·藝文志總序》作初步的分析,以期了解反映一代藏書之盛的《漢書·藝文志》。
關鍵詞:《漢書·藝文志》;體例;文獻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K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目錄學的經典是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讀最早的古書,如先秦古書和西漢古書,此書是必讀書目。
《漢書·藝文志》是劉歆《七略》的節本,劉歆《七略》又是劉向《別錄》的節本,然而《別錄》、《七略》早已失傳,只有少數佚文留下來。現在我們只能從《漢書·藝文志》了解早期的古書。
“藝文”的“藝”是經藝,即六門古代君子的修養和學問:詩書禮樂易春秋,這里指六藝經傳;“文”即總序所說的“篇籍”,則泛言經書以外的古書。
《漢書·藝文志》著錄古書約600部,130000卷。
一、《漢書·藝文志》的體例
《漢書·藝文志》講七略先后,是在總序的的最后,其排列順序是《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輯略》是放在最前面,《漢書·藝文志》的總序是取自《輯略》。古人作序,多置書后(如《太史公總序》、《說文解字》序),更能反映寫作的真實順序。《漢書·藝文志》有小序、大序、總序。小序是各類的序,放在各類后,大序是各略的序,放在各略后,但總序放在最前面,卻像現在的序。
班固在著錄圖書時,對每一種圖書都作了簡賅的說明,大體包括了下列內容:一、介紹作者。如《六藝略》《樂》類,有《雅琴》趙氏7篇,班固介紹說:“名定,渤海人,宣帝時丞相魏相所奏。”再如《雅琴》師氏8篇,介紹說:“名中,東海人,傳言師曠后。”二、介紹內容。如《六藝略》《春秋》類,著錄《世本》15篇,班固介紹說:“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時諸侯大夫。”再如《奏事》20篇,介紹說:“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也。”三、介紹一書不同源流的不同特點。如《六藝略》《論語》類,著錄《論語》古21篇,介紹說:“出孔子壁中,兩《子張》。”《齊論語》22篇,介紹說:“多《問王》、《知道》。”《魯論語》20篇,介紹說:“傳十九篇。”四、介紹一書的存佚情況。如《六藝略》《春秋》類,著錄《春秋夾氏傳》11卷,即注明:“有錄無書。”再如同類《太史公》130篇,注明:“十篇有錄無書。”五、介紹書名或作者異稱。如《諸子略》《儒家》類,著錄《王孫子》1篇,即注明:“一曰《巧心》。”顯然是這一書的別名。再如《諸子略》的《陰陽家》類,著錄有《鄒子》49篇,亦注明:“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這“談天衍”亦顯系鄒衍的別號。六、評價書的真偽。如《諸子略》《小說》類,有《伊尹說》27篇,班固注云:“其語淺薄,似依托也。”再如同類《務成子》11篇,亦注云:“稱堯問,非古語。”這些注文都言簡意賅,一箭中的。
二、《漢書·藝文志總序》的文獻學價值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縱)橫,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圣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憫)焉!”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數術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這篇總序是各濃縮的學術史。《漢書·藝文志》不僅是目錄,也是學術史。研究學術,要從目錄入手,這是中國傳統。總序是個濃縮的學術史。講述順序,是先孔子,再七十子,再戰國諸子(這是先秦學術史),然后講秦的禁書,然后講漢代的開禁,然后講漢代的搜書和校書(這是秦漢學術史)。后面,六略大序,各類小序,分門別類,各講各的源流,也是學術史。
總序頭兩句,“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是講學術源頭。源頭是仲尼和七十子。意思是仲尼和七十子一死,微言大義就全完了。
下面是講孔子和七十子死后的局面。首先,孔門經傳,本身就亂了。“《春秋》分為五”,指左、公、榖、鄒、夾五家。“《詩》分為四”,指齊、魯、韓、毛四家。“《易》有數家之傳”,指施、孟、梁丘三家。后面的《六藝略》就是講這個局面。
其次,孔門之外也亂了,有很多派,“戰國從(縱)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后面的《諸子略》就是講的這個局面。今人盛美諸子,都說這段是中國學術的黃金時代。今人所謂“諸子”是包括孔子、七十子和其他諸子的總概念,諸子百家,平起平坐。這里不同是,是代表七十子后群龍無首的知識界,天下大亂,完全是負面的概念。
其次是講秦,也是一片黑暗。“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是說禁書和愚民,不許亂說亂動。秦始皇征服六國,六國有深仇大恨,不可能給秦始皇講好話。漢代的天下是被征服者重建,更不會。其實,歷代都禁書,歷代都愚民。特別是清代,特別是“康乾盛世”。聰明的禁書是“寓禁于征”。漢代就是如此。
其次是講漢,才是重見光明。漢代圖書整理分三段:(1)武帝以前,“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是解禁;(2)武帝時期,“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是第一次整理;(3)武帝之后,成、哀之際,有劉向、劉歆的校讎,是第二次整理。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就是第二次整理的成果。
劉向、劉歆的整理,可與《四庫全書》比較。向、歆相當《四庫全書》的總纂官(紀昀等)。清代的總纂官,下面還有四庫館臣一大堆,當時也如此。總序說,陳農搜書,劉向校六藝、諸子、詩賦,任宏校兵書,尹咸校數術,李柱國校方技,只是分頭把關的五個負責人,前人考證,下面還有不少人。
劉向校書,每校一書有提要,曰《別錄》,相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劉歆把這些提要分門別類,加以簡化,曰《七略》,相當《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班固把《七略》裁合省并,寫進《漢書》,更簡略。
《七略》排序有貴賤,《晉中經簿》和《隋志》以四部分圖書,經部是群書之首,在最前;史部是經部之附庸,排在經部后;子部是經、史之附庸,又在史部后;諸子是儒家之附庸,又在儒家后;兵書、數術、方技師諸子之附庸,排在最后。這個排序,源自《漢書·藝文志》,對后世辨偽影響至深。
總之,《漢書·藝文志》的排序,是反映漢代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對中國學術影響至為深遠。中國辨偽學,尊經貶子,尊儒子貶諸子,尊文學貶方術,根子在這里。
參考文獻:
[1] 班固.漢書藝文志講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姚德彬.從《漢書·藝文志》敘錄看班固的學術思想[J],1991
[3] 尹海江.《漢書·藝文志》研究[D],2007
作者簡介:李露(1988—),女,漢族,湖北麻城人,湖北大學文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