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勰的《文心雕龍》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是一部集大成之作,第一部全面而系統地探討文學的繼承和創新問題的著作。其中,“通變”觀是劉勰理論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結合六朝文學發展的實際特征,反對文壇新變,試圖憑借儒家傳統,糾正當時文壇浮靡之風,強調了以“通”求“變”,以“變”達“通”的觀點。
關鍵詞:劉勰;文心雕龍;通變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一
對于劉勰的“通變”觀,目前學術界的爭議較大,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主流的觀點是將“通”解釋為繼承革新說。例如,王運熙說《通變》篇是“探討文學創作的繼承與創新問題”(王運熙《劉勰的文學歷史發展觀》)。馮春田在《文心雕龍詞語通釋》中將“通變”理解為:“前后相承為通,趨時變化為變;善于繼承為通(會通),適時變化為變(適變)。”另外,其他對“通變”的解釋大概可以概括為三種,第一種觀點將“通變”解釋為“變則通”,二者是因果關系,變是原因,通為結果。在《文心雕龍義疏》一書中,吳林伯認為,“劉勰以通和變為二事,而彼此并非平列,有著因果關系。換言之,變為因,通為果,由因致果,從變生通,所以‘通變’即西晉陸機《演連珠》曰‘通于變’……劉勰作本篇,意在剖析文學的修辭規律,認為文辭要通利而不僵化,就得見機變化而不因循。”第二種觀點認為劉勰不滿當時的浮靡文風,所以提出“通變”意在復古,以補偏救弊。如紀昀認為:“齊梁間風氣綺靡,轉相神圣,文士所作,如出一手……復古而名以通變,蓋以此爾。”在《文心雕龍注》中,范文瀾先生這樣認為“紀氏之說是也”。黃侃也認為“此篇大指,示人勿為循俗之文,宜反之于古……彥和此篇,既以通變為旨,而章內乃列舉古人轉相因襲之文,可知通變之道,惟在師古,所謂變者,變世俗之文,非變古昔之法也。”第三種觀點認為“通變”重在強調“變”。如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蓋此篇本旨,在明窮變通久之理……齊梁文學,已至窮極當變之會,乃學者習而不察,猶復循流依放,文乃愈弊。舍人通變之作,蓋欲通此窮途,變其末俗耳。然欲變末俗之弊,則當上法不弊之文,欲通文運之窮,則當明辨常變之理。”
二
綜合上述幾家觀點,筆者認為劉勰的“通變”理論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1、主張“質文代變”。
認為“通變”是推動文學創作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劉勰開篇闡明觀點,認為文章之體裁有其穩固性,但創作的方法卻并非一成不變,惟有講求“通變”,方可在創作時自由馳騁,文思如泉涌。劉勰充分肯定了通變在詩歌藝術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黃歌斷竹,質之至也;唐歌在昔,則廣于黃世;虞歌卿云,則文于唐時;夏歌雕墻,縟于虞代;商周篇什,麗于夏年。”(《通變》)他認為,黃帝時期的《彈歌》是非常質樸的,唐堯時的《在昔歌》就比黃帝時發展了,虞舜時期的《卿云歌》又比唐堯時更富色采,夏代時的《五子之歌》比虞舜時文采更為豐富,商周兩代的則比夏代更華麗……特別是通過考察從黃帝到劉宋時期的詩文發展軌跡,劉勰也從中看到了其中之弊端:“而論之,則黃唐淳而質,虞夏質而辨,商周麗而雅,楚漢侈而艷,魏晉淺而綺,宋初訛而新。從質及訛,彌近彌澹。何則?競今疏古,風味氣衰也。”(《通變》)。
2、認為“變則可久”,提倡“常變”,反對“新變”。
他認為政治的盛衰和社會的治亂,常常影響到文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是影響詩風、文風變化的重要原因。劉勰認為有兩種表現形態。一種是正常的“變”,這種變化,遵循了文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孚甲新意,雕畫奇辭”,文質兼擅,是作家與社會完全接觸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對于這種“常變”,劉勰是高度肯定的:“若夫熔鑄經典之范,翔集子史之術,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畫其辭。”(《風骨》)而另一種“變”,是那種“厭黷舊式”、“穿鑿取新”的變化。對這樣的“新變”,他是極力反對的:“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為其體,訛勢所變,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定勢》)因為,這種“新變”的結果,必然是導致“逐奇而失正”,使文學作品的現實意義和生命力大大減弱。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反對“新變”的思想,有著直接的現實背景。清人沈德潛說:“詩至于宋,性情漸隱,聲色大開,詩運一轉關也”。文學發展至南朝,創作傾向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的齊梁文壇,弊病叢生,聲色之變超越前世,求新、求奇成為時尚追求。加上文學批評領域中對這種“新變”的倡導,更使南朝文風浮靡,流弊日滋。針對這一情況,劉勰開出了藥方:“故練青濯絳,必歸藍茜;矯訛翻淺,還宗經誥。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隱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通變》)。
3、主張“通則不乏”:宗經師古,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在劉勰的“通變”論當中,著重論述的是“通”,是繼承。他認為,盡管時代發生了變化,但是這些作品在述志寫時方面,其基本原則是一致的,因此,繼承是極為必要的。“是以九代詠歌,志合文則”,“至于序志述時,其揆一也。”“暨楚之騷人,矩式周人;漢之賦頌,影寫楚世;魏之策制,顧慕漢風;晉之辭章,瞻望魏采”。所以,劉勰對“通”即師古是十分重視的,這一點已經被很多人承認。清人紀昀在評《文心雕龍》“通變”說:“復古而名以通變,蓋以此爾。”明確指出劉勰提出的“通變”,是針對齊梁間綺靡的文風,他的本意在于復古,在于恢復儒家圣賢的傳統。黃侃在《文心雕龍札記》評《通變》也說:“此篇大旨,示人勿為循俗之文,宜反之于古,其要語曰‘矯訛翻淺,還宗經誥,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隱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
綜上所述,面對南朝矜新夸異、追艷逐奇的文壇、劉勰以通變思想為司南,縱觀古今,原本表末,探索文學創造和文學發展的規律,把握文學創作的正途和文學批評的準則。因此,他的理論批評顯示了鮮明的時代感和深邃的歷史感,表現了力挽潮流的勇氣和凌轢古今的眼光。
參考文獻:
[1]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下冊)[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2]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
[3] 沈德潛:《說詩啐語》、《清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
[4]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6] 王運熙 《文心雕龍探索》[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7] 周振輔:《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
[8] 黃壽祺:《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9] 馮春田:《文心雕龍詞語通釋》[M],濟南:明天出版社,1990年版
[10]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2] 王國維:《人間詞話》[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3] 吳林伯:《文心雕龍義疏》[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4] 張少康:《文心雕龍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簡介:郭雪貞(1989.2-),女,籍貫:安徽宿州,工作單位:安徽大學,職務: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