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在通過長期以來的學習和研究后我發現在由于我們處于一個高度發展的時代,所有的設計都是本著為大眾為社會服務,有高度的實用性。首先,由于中國的現代設計起步較晚,沒有經歷想歐美國家一系列的設計思潮和設計運動,所以,相對來說顯得薄弱,對設計缺乏深度思考。其次,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在不斷地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的觀念發生著變化。建筑、乃至一般的藝術觀念也在隨之變化,這一變化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表現出來,也即以一種概念的方式表現出來,使我們看到不同時期借助于不同媒介描寫出來的世界圖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對概念性的,前衛的設計充滿興趣。個人十分喜歡工藝美術運動領導人莫里斯設計的紅房子,我認為建筑和室內有必要風格統一,也十分敬佩他對于當時主流風格的反對,以及適應時代發展腳步的用于開創自己風格的勇氣。我認為概念建筑應該一直合理存在,具有實驗性和前瞻性的意義。
一、概念建筑的定義
概念建筑設計往往反映在設計的過程上。概念建筑設計是在客觀素材收集的基礎上,進行主觀的綜合及觀念性的把握,之后再與客觀進行互動的過程。其中,主觀對于客觀的認識、或主體對于客體的認識是設計構成初期的重要過程。設計通過主體與客體的互動、經過多次深入達到完成。在這過程之中,主體通過建立抽象模型充分地描述客體。概念建筑設計更注重建筑形態哲學的形象表達方面,強調在對建筑形態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進行視覺表現。作為在一般建筑設計過程中的一個內容或一種建筑設計的特殊類別,概念空間設計與構成具有其特殊性,需要我們在正確閱讀當今建筑設計思想以及在設計實踐中給予特別的關注。
二、建筑空間
建筑的空間是人們人為的為了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的需要,運用各種建筑主要要素與形式所構成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統稱。它包括墻、地面、屋頂、門窗等圍城建筑的內部空間,以及建筑物與周圍環境中的樹木、山巒、水面、街道、廣場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間。
建筑物的外在形式是由各種構成要素如墻、門、窗、臺基、屋頂等組成的。這些構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狀、大小、色彩和質感,而形狀(及其大?。┯挚沙橄鬄辄c、線、面、體(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就是這些點、線、面、體以及色彩和質感的好的組合。
1.主和從
古希臘哲學家 赫拉克利特發現,自然界趨向于差異的對立。他認為協調是差異的對立產生的,而不是由類似的東西產生的。在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中,各個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以區別的,它們存在著主和從、重點和一般、核心和外圍的差異。建筑構圖為了達到統一,從平面組合到立面處理,從內部空間到外部體形,從細部處理到群體組合,都必須處理好主和從、重點和一般的關系。
2.均衡和穩定
處于地球重力場內的一切物體都只有在中心最低和左右均衡的時候才有穩定的干凈。對稱本身就是均衡的。由于中軸線兩側必須保持嚴格的制約關系,所以凡是對稱的形式都能夠獲得統一性。建筑師幾乎都傾向于利用均衡對稱的構圖手法謀求整體的統一。不對稱均衡 由于構圖受到嚴格的制約,對稱形式往往不能適應現代建筑復雜的功能要求。對稱均衡和不對稱均衡形式通常是在靜止條件下保持均衡的,故稱靜態均衡。而旋轉的陀螺,展翅的飛鳥,奔跑的走獸,所保持的均衡,則屬于動態均衡?,F代建筑理論強調時間和空間兩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對人的感覺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促使建筑師去探索新的均衡形式──動態均衡。
3.比例和尺度
諧調的比例可以引起人們的美感。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數,數的原則統攝著宇宙中心的一切現象。在建筑中,無論是組合要素本身,各組合要素之間以及某一組合要素與整體之間,無不保持著某種確定的數的制約關系。這種制約關系中的任何一處,如果越出和諧所允許的限度,就會導致整體比例失調。
有一種看法是,只有簡單而合乎模數的比例關系才易于辨認,因而是和諧和美的。從這種基本觀點出發,認定象圓形、正方形、正三角形等具有確定數量制約關系的幾何形狀可以當作判別比例關系的標準和尺度。至于長方形,它的長和寬可以有不同的比,就存在一個什么是最佳比的問題。經過長期的探索發現,長寬比為 1:1.618的長方形最為理想。這就是模數比例中的黃金分割原理?,F代建筑師勒·柯布西耶把比例和尺度結合起來研究,提出“模度體系”。從人體的三個基本尺寸(人體高度1.83米,手上舉指尖距地2.26米,肚臍至地1.13米)出發,按照黃金分割引出兩個數列:“紅尺”和“藍尺”,用這兩個數列組合成矩形網格,由于網格之間保持著特定的比例關系,因而能給人以和諧感。
三、人性化設計
(一)以人為本
1.概念
人性化設計是指在設計過程當中,根據人的行為習慣、人體的生理結構、人的心理情況、人的思維方式等等,在原有設計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礎上,對建筑和展品進行優化,使觀眾參觀起來非常方便、舒適。是在設計中對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滿足,是設計中的人文關懷,是對人性的尊重。
2.需求層次方向
設計的目的在于滿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而需求成為人類設計的原動力。需求不斷推動設計向前發展,影響和制約設計的內容和方式。美國行為科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提示了設計人性化的實質。馬斯洛將人類需要從低到高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歸屬與愛情)、尊敬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馬斯洛認為上述需要的五個層次是逐級上升的,當下級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以后,上一級需要才會產生,再要求得到滿足。人類設計由簡單實用到除實用之外蘊含有各種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這種需要層次逐級上升的反映。產品設計在滿足人類高級的精神需要、協調、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卻是無庸置疑的。因而設計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絕不是設計師的“心血來潮”,而是人類需要的自身特點對設計的內在要求
3.表現的方式
一般主要體現在室內的家具和色彩搭配上。同時,家具作為和人接觸最為密切的產品,人性化設計就顯得極為重要。設計的任何一種特征內容或含義都必須通過設計作品本身來體現,而要體現人性化,就得從設計的要素上著手,分析設計的各種形式要素。通過設計的形式要素——造型、色彩、裝飾、材料等的變化來實現的人性化設計。
4.節約資源的方向
巴巴納克提出的設計倫理中提出的最后一個設計目的:設計應該認真考慮地球有限資源的使用問題。產品的材料人性化設計對于當今綠色設計和環保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選擇可以在循環利用和便于加工處理的材料十分的重要,因為我們人類的資源越來越缺乏,我們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設計選擇材料時要節約。在20世紀90年代興起了一種新的設計方式,稱為綠色設計,即在設計滿足人類需要是,同時注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也保證了人類在地球上生生不息,人類的高級創造方式——設計,也可以生生不息。
參考書目
[1] 都紅玉,《空間概念設計》,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11
[2] 林同炎、斯托特斯伯里(Stotesbury)、高立人,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1
[3] 葉錚,《室內設計綱要》,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11
作者簡介:王一(1991.11-)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09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