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間美術對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的影響
摘要:現代平面設計是面向大眾的視覺藝術,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連,它和源于原始藝術的民間美術,有著驚人的共同之處和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中國民間美術作品有著強烈的裝飾美感和象征性。
一般來說,民間美術在歷史上是相對于宮廷美術、人文美術等美術形式存在的。而在現代,民間美術則是區別于專業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創作而存在的。作為我國古代一種主要的歷史形態,它不僅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而且有著極其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實用與審美是其最突出的特征。民間美術的設計往往較為顯著地表現為實用的特性,這一點恰好與平面設計的實用美術范疇相吻合,兩者在創作思想和設計意識上可謂不謀而合。
現代設計思想認為,設計應同時在審美與功能兩方面滿足人們的需要。中國現代設計應該以民間美術為基礎,將民間美術的精神元素與現代設計意識結合起來,把民間美術的某些元素進行變化、重組、出新。只有努力挖掘出二者的關系,把現代意識與民間美術的審美情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使現代平面設計更具生命力。
關鍵詞:民間美術,審美意識,設計,啟示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一、中國民間美術的審視
“民間美術”特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身處社會下層的普通勞動群眾根據自身生活需要而創造、應用、欣賞,并和生活完全融合的美術形式。民間美術是由中國人民群眾創作的,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流行的美術。如果單從字面上來理解,“民間”二字即為平民大眾、通俗普及的意思。
在現代,民間美術則是區別于專業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創作而存在的。國際上把民間美術文化形式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同時它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形態中歷史最悠久、群眾性最廣泛、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最鮮明的文化形態之一。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也越來越注重民間美術的傳承和發展,幾千年來一直處于自生自滅的鄉土民間文化形態,首次作為當代社會可持續的文化資源和本土文化的象征進入國家發展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了民間文化作為文化多樣性主體身份的價值。
民間美術與當地生活方式緊密相連,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物力資源,并穩定地在此區域中流傳,因而有鮮明的鄉土文化特征,又被人們稱為“鄉土藝術”。大眾性特點是民間美術區別于其他藝術的重要特點之一。傳承性的基本含義是歷史的延續性,是民族本性及其表現方式的濃縮。民間美術的傳承與變異是為適應生存、適應社會變遷的發展機制,適時、因地、宜人的變異提供了民間美術發展的可能性空間。
從歷史記載來看,人類最初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生存,因而民間美術的主流多帶有實用性。在實用的基礎上逐漸發展了審美,使之既能滿足實用的物質需求,又能滿足審美的精神需求。民間美術就像埋在地底下的陳年老酒,經過多年的發酵,更添了幾倍的醇香。它獨自保持著藝術本源的質樸和純真,伴隨著人類的生存,協調著人的生理情感與社會尺度之間的關系,構筑著勞動者的精神世界。就其現實功能而言,它是我們借以了解歷史上的中下層社會心態的形象資料,是理解民族審美理想和普通群眾情趣喜好的引導,是把握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造型藝術形式規律的依據。
民間美術造型變化萬千,風格紛呈,并非是基于一種隨心所欲的夸張和異想天開的想象,而是來源于中國古老文化千百年以來的積淀,來源于中國農村特定的社會形態、文化形態所形成的集體審美意識,來源于民間藝術家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特有的造型意識。中國民間美術圖形追求圓滿、美滿、美觀、和諧的內在本質,構圖充實豐滿,具有獨特的造型方式。如民間剪紙藝術中,人們并不注重從透視、比例等方面如實表現,而習慣于將自己觀察、分析、想象的形象刻繪出來。從色彩上達到完美,“以色扶形”也是民間美術裝飾紋樣中一個重要的手法。如明清兩代官服前胸與后背的方形裝飾,多由刺繡、縛絲工藝所為,極為精美,色彩和諧,既富麗又莊重。民間藝術家們在豐富想象力的基礎上產生的創作思維,不受具體形象約束,盡可能地拋開具象,使客觀事物中的自然形象升華、變異、提煉、概括,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之表達出一種特定的視覺效果。
色彩在民間美術創作中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絕大多數民間美術作品的設色以表達吉利祥瑞的觀念為主,大量的作品都反映了紅火熱鬧的色彩氣氛和心理意愿。民間美術的色彩與民間文化觀念相重疊,受生活的制約,與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標準、審美情趣相一致。蘇州的桃花塢年畫色彩對比強烈、濃艷炫目,善用鮮艷的大紅、桃紅、黃色、藍色、綠色等,有時以金線點綴,突出其活潑濃艷的特色。
千百年來,各項民俗被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也許民間美術有時制作比較粗簡,但它所體現的設計意匠和美的造型,卻是與人民的生活和心靈息息相通的,體現出人生的哲理和藝術內涵,反映了民眾的理想脈動,凝聚著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民間美術的形態及設計意識
中國民間美術是源起中國早期傳統文化和民俗社會土壤之中的大河,經過數千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習俗文化匯集,形成許多支脈,一直奔騰不息,顯示了中國民間美術的勃勃生機。
中國民間美術,種類繁多,不勝枚舉。其中群體性最強、地域性分布廣泛、生活中常見的民間美術形態有以下幾種。
①.民間剪紙 中國民間剪紙的文化價值,遠遠超越了剪紙藝術本身,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哲學、美學、藝術學、考古學、歷史學與人類學等多學科價值。中國民間剪紙包括剪紙與刻紙兩部分,剪紙是以勞動婦女為主題的剪刀藝術,刻紙是以男性為主體的民間藝人的刻刀藝術。
②.木板年畫木板年畫的內容與民眾形式極其豐富。有貼于宅門的驅邪逐的門神,貼于迎門影壁的招財進寶,貼于堂屋正中鎮宅、降福的中堂,貼于臥室墻面供人欣賞的年畫和條屏,還有歷史故事、吉祥花樣以及炕圍畫、窗花、桌圍等等,種類多達數十種。
③.皮影藝術
皮影藝術是融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皮影,又稱“燈影戲”或“影戲人”,是廣泛流傳于中國民間的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民間戲曲藝術?!捌び叭恕奔仁菓蚯牡谰?,又是富有濃郁特色的民間藝術品。
④.鎮宅面具
經過一定的宗教儀式,置放某些器物于村寨、院落,以鎮寨護院驅邪避災,是中國民間普遍的信仰和民俗。其中少數民族的鎮宅習俗尤為豐富多彩。其形式多樣:掛獸頭、骨角、面具,放天獸、瓦貓、獸紋瓦當,貼畫符、門神等等。
民間美術與中國現代平面設計有著深厚的淵源。它們之間是一種彼此連接、相互依存的關系。在民間藝術家的創作當中,不拘常規,移步觀景,視點隨需要來回移動,表現的是歷史的、動態的、四維的效果。在剪紙中,描繪一間房子,會拆墻揭瓦透視出屋內的人物景象;在表現一座山時,會把山上、山下、山前、山后的動植物和人鋪陳在一紙平面里。這種打破時間、空間常規的設計方法只有在民間美術中出現,才顯得那么入情入理,那么和諧統一。民間美術的設計原則講究圓滿、完整。民間美術造型中出現了“三面臉”、“多頭馬”,出現了四肢完整的人物側身,也出現了互不遮擋的婆姨與娃娃。民間藝術家忌諱形單影只,講究對稱、偶數。民間美術造型設計中不論是人物形象,還是吉祥圖案中的“喜洋洋”、“并蒂蓮”、“龍鳳呈祥”等基本都是陰陽相合、兩兩成對的造型,無不反映出正負相生、陰陽一體、生生不息的哲學觀念。
三、民間美術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啟示
對于民間美術,我們既不能對其進行過分夸大,更不能說它一無是處,而應該冷靜地取一個比較客觀的態度,從中吸取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在民間美術以實用和審美為主要內容的設計意識里,我們也可以感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樸實、幻想和隨意性。中國是典型的東方民族,擁有豐富而又神秘的民間美術寶藏,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燦爛文化,其設計藝術源遠流長,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間美術的設計意識中體現了道家、儒家思想圓道的、整體的、辯證的思維方式,它重綜合、歸納和感性的直覺與頓悟;強調有機的辯證統一和事物的普遍聯系;主張矛盾的和諧,講究整體性、對稱性,陰陽相和、兩兩相對。
中國的現代平面設計在新世紀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已經開始越來越關注創造符合時代精神的本土文化設計風格。雖然不像民間美術那樣幾乎每種造型都有其本身的寓意及所熟悉的程式,但只要涉及民族傳統,設計師也總是在這些民間美術造型本身蘊涵的寓意中尋找靈感。許多成功的作品,包括一些被國際設計界認可的、代表中國風格的設計佳作,正是立足本土、成功借鑒民間美術元素的典范。如香港鳳凰衛視的臺徽,采用的是傳統“喜相逢”構圖模式;中國聯通的標志,直接采用民間“八寶”之一“盤長”紋樣。這些圖形在造型上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又有著較深的文化內涵,其實質在于將傳統圖形及其元素賦予了現代設計者的創作靈感。
作為一個設計者,對中國民間美術首先要認真學習,而后吸收、融會到自身的設計中去。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習民間傳統藝術所體現的精神與實質。中國只有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持續、協調的發展,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特藝術特征的設計,才能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占有自己的位置。現代裝飾畫大師張光宇先生說過:“我在民間美術里看出藝術的至性至真,裝飾的無可裝飾便是拙?!边@里極其準確地提煉出“真”與“拙”這一民間美術的特點,也即一切藝術之真諦,其實這也正是中國民間美術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啟示意義所在。
本文主要對有關民間美術的發展和其價值進行了總結和分析,根據民間美術的特征和內涵,論述了民間美術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啟示,即現代藝術設計應注重汲取民間美術的精華,走民族化的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繼承和發揚我國民間美術的精華,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姜哲.中國民間美術解讀,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79—85
[2] 周旭.中國民間美術概要,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34—38
[3] 苗延榮.中國民族藝術設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1—34
[4] 靳之林.中國民間美術,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53—56
作者簡介:郭萌迪(1988.3.),女,河南平頂山人,鄭州大學美術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藝術學專業,研究方向:美術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