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4月由央視知名主持人在微博爆料老酸奶、果凍內幕事件,再度引發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本文對食品安全危機及政府應對的策略做出初步的探討,力求找出對我國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危機預防體系提供某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食品安全;政府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7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一、食品安全相關的概念的界定
(一) 食品安全
對于“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根據我國《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可表述為:“食品中不應包含有可能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質或不安全因素,不可導致消費者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產生危及消費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隱患”。“食品安全”的概念側重于消費者的健康問題,盡管如此,人們卻經常把“食品安全”與“食品衛生”、“食品質量”等相關概念混淆,因此在這里有必要予以清晰界定。
(二) 食品安全危機事件
食品安全危機事件,是指對公眾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涉及人數較多的群體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現死亡病歷的重大事件。在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和《國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中稱為“食品安全事故”。
(三) 食品安全危機事件的處理
“食品安全危機事件的應急處理,是指在對食品安全危機充分預防和準備的基礎上,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在時間十分緊迫、不確定性很高的情況下,根據所制定的危機應對預案,對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社會秩序、經濟發展和政府形象的食品安全突發性緊急事件作出有效的應對和處理。”
二、食品安全危機事件
(一) 我國食品安全危機事件頻發的原因
1、現行食品監管體制不健全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采用“一個監管環節由一個部門監管”的原則,采取“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方式。即質監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工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衛生部門負責餐飲業和食堂等消費環節的監管;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對食品安全的綜合監督、組織協調和依法組織查處重大事故。
2、食品安全技術支持薄弱
食品標準不完善、不統一,標準中一些指標不夠科學,對有關食品安全性評價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提高。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技術落后。我國目前對食品安全的檢測、監控手段,還不能完全適應變化了的社會實際,很多項目的檢測(包括儀器和方法)只能在中心城市的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進行,而且周期長,成本高。
3、風險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不健全
公共危機的出現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也是如此。一個長效、完善的風險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可以更好的在事故發生時予以解決,并可以防止事故的發生。而我國傳統的食品管理更多地傾向于事后管理。利用事故調查、產品抽查等手段來實現對食品安全的管理。
4、誠信體系不夠健全
誠信體系包括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公民誠信。一個人不誠信,他就無法立足于這個社會。食品生產主體和經營主體的誠信喪失,會造成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損失。誠信體系的缺失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摻雜摻假食品、不合格食品的泛濫。
5、相關食品安全的法律不夠完善和統一
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監管,更應該有一部統一完善的專門法律對食品生產主體、經營主體、監管主體進行約束。然而當前,我國食品安全方面卻還沒有一個統一完善的法律法規。這間接滋生了一批不法食品生產主體和經營主體,讓他們有了從事非法生產和經營的機會,是導致了當前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
三、政府應對策略
(一)建立健全責任機構體制。
1、政府常務會議成為食品安全危機事件應急處理的決策組織。
重大危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有序開展,需要權威、高效的決策組織作保障。國務院制定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國務院是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國家相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負責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同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領導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工作。
2、建立由衛生行政部門牽頭的食品安全危機事件應急指揮機構。
由于食品安全危機事件往往可能上升到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因此,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有必要在政府常務會議作出決策后,成立由相關政府部門牽頭的領導小組,作為食品安全危機事件的應急指揮機構,授權其在遇到食品安全危機事件時能最大限度地調集各方面力量,協調各部門統一行動,提高政府應變能力,以保證食品安全危機事件的應對更及時、有效。
(二)加快建立食品安全技術支持系統。
建立健全國家食品安全檢測檢驗體系,提高檢測能力,形成覆蓋全國的食品安全監測網絡。一是盡快建立獨立的、公正的、權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實驗室,提升各地實驗室硬件配置,提高食品污染檢測水平,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學技術支撐;二是在全國范圍內,選擇和建立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的監測點,并使監測點所收集的樣本能充分代表全國的平均水平;三是設置專門的機構(包括科研中心),統一負責全國食品安全監測工作的協調、技術指導、培訓、質控、數據處理、統計分析和信息交流等工作;四是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監測體系組織框架、運行方式、操作程序和管理制度。
(三)建立并嚴格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
1、堅持事先保證和事后監督相結合的原則。為確保食品質量安全,必須從保證食品質量的生產必備條件抓起,要實行生產許可制度,即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環境條件、原材料進廠把、生產設備、工藝流程、產品標準、檢驗設備與能力等方面進行審查,不具備基本條件的不發生產許可證,不準進行生產,建立向食品生產企業派駐檢查員制度,實行靜態和動態監管的結合。
2、實行分類管理、分步實施的原則。食品的種類繁多,同時對所有食品都采用一種模式管理,是不科學的。
(四)建立健全風險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
1、建立食品安全體系,全程控制食品安全。當前,食品安全從認定標準、檢測手段、監管監控等都不完善,還沒有形成長效監管機制,應依法建立一批獨立、公正、可靠的檢測機構,與國際食品安全接軌,建立食品安全從源頭到終端的質量管理體系。
2、建立食品安全預警機制。定期發布全國商品質量報告、食品定性檢驗報告、食品類質量投訴情況、質量不穩定的食品信息、食品質量抽查合格率情況等,隨時披露不合格企業和食品。
3、建立系統的食品安全應急反應機制。目前,全國各地紛紛出臺了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應急預案。
(五)建立全社會的誠信體系,嚴懲地方政府的虛假治理行為。
1、加強企業內部生產經營管理,健全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檔案和信用檔案。逐步完善食品安全誠信運行機制,實現食品行業的自律,促使和幫助食品生產企業對社會公開承諾嚴格執行與食品相關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生產出合格安全的食品。
2、建立了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紅黑榜制度,對于出現失信的企業,實現全國信用情況的共享和公開,并充分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加強企業食品安全誠信檔案建設,推行食品安全誠信分類監管,重點建立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登記檔案信息系統和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誠信分類數據庫,廣泛收集食品生產經營主體準入信息。
3、可建立食品產品責任保險制度,發揮保險機制在規范食品安全的作用。可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為食品投保責任險,承擔消費者受害人的賠償責任,強化食品質量的追溯制度和缺陷產品的召回制度,實現責任的可確定性,防止危害的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