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列斐伏爾看來,“異化理論和‘全面的人’的理論仍然是對日常生活批判的指針”,但是要通過日常生活批判而使之具體化。只有正確認識和解決了人的異化問題,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列斐伏爾;日常生活;異化;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的研究起點是“現實的個人”,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
一、日常生活中人的異化現狀及原因
列斐伏爾認為“以往的哲學提出的對于日常生活的批判實際上是其對于其他階級的批判,而且這些批判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對生產勞動者的蔑視,而那些對于統治階級的批判卻更多的是以超驗的,或者教條主義名義進行的批判”[3]。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貢獻在于他對現代世界日常生活新的異化特征的說明以及日常生活文化革命的探索。
1、日常生活中人的異化的新特征
一是風格的消失。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所消費的對象,不再是具有過去意義上的物性的東西,它們已經變成了被廣告和宣傳等創造出來的意象,我們的消費不再是消費真實的物或使用價值,而是變成了對宣傳和廣告符號本身的消費。“消費物不僅被符號和‘美德’所美化,以致它們成為消費物的所指,而且消費基本上同這些符號相關連”[3]。當我們進行消費物品時,沾沾自喜地以為自己是“主體”,其實我們所謂的“判斷和選擇”只是虛幻的假象,我們做的選擇是受廣告、電視等媒體所引導和操縱的,我們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客體”。
二是指涉的消失。隨著風格的消失,符號上升為主體地位,符號的現實指涉也逐漸消失了,指涉的消失形成了現代社會日常生活異化的新特征[3]。在現代,消費已不再純粹滿足生理需要,而更多地被具有社會意義的符號所滲透,人們試圖借助這些符號來展現自己的地位。人們消費的已不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的符號價值。
三是永恒的、全面的異化。列斐伏爾認為,異化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系交互作用在歷史發展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異化無所不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存在異化,沒有異化就沒有進化,異化并非總是壞事,也是創造之源。人和社會的進步并非體現為人可以一勞永逸地擺脫一切異化,而是在與新的異化形式的不斷抗爭中,增強本質力量、創造性活動與自由。
2、異化產生的根源及其消除的可能性
列菲伏爾認同馬克思關于勞動分工是異化的根源的思想。列斐伏爾沒有從經濟關系中尋求異化的根源,而是把異化研究從生產向消費,從經濟向文化、意識形態,從社會政治向日常生活轉變,使異化研究從人的類本質的喪失轉向個體心理結構的畸變。在列斐伏爾看來,人在日常生活的重復煩雜下異化為機械重復的工作構件和生活角色,超越異化,然后又異化在這種超越本身之中。
從現代世界日常生活新的異化特征可看出,日常生活已經遭受到全面的深刻的異化。但日常生活本身隱含著改變自身的可能性:首先,日常生活雖然受到形式化符號的影響,但形式化的傾向并不能把日常生活完全還原為形式,內容作為一種渴望隱藏于所指與符號之下;其次,日常生活本身就具有潛在革命的萌芽。正如列斐伏爾所說:“沒有唯一的絕對的被整合的體系,但僅僅有被裂縫、橫溝和空白分離出來的次體系”;最后,工業化的發展總是和都市化的發展相聯系,而都市社會的發展,為個人和集體的聚合提供了場所,為來自不同階級的人們提供了聚集的空間,因而都市社會具有恢復節日的可能性,而節日的復活標志著人類異化的超越和人類日常生活本真性的回歸。
二、異化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有自己的表現形式,首先是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人的需要的豐富性和不斷提高的層次性,推動著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產品的源源出現。在共產主義條件下,人的需要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全面性,它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又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結果。人的全面發展的又一個表現形式是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恩格斯指出,全面發展的人,應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馬克思把這種實現人的勞動這一本質所要求的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直接表述為“全面發展自己的能力”,“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的全部力量的全面發展”等。
列斐伏爾認為,被異化的日常生活既包括著被壓迫的因素也包括著解放的因素。日常生活中蘊涵著它的否定因素,蘊涵著日常生活革命的可能性。日常生活是各種社會活動與社會制度結構的最深層次的連接處,是一切文化現象的共同基礎,也是導致總體性革命的策源地。通過日常生活革命達到總體的人,日常生活就是總體化,是使人成其為人。總體的人不是一種現實的人的狀況,不會一勞永逸地生成,而是一種理想的圖景,是一個無限開放的過程。他認為總體的人是變化的主體和客體,總體的人又是個體的人,是自由的承擔者和表現者,是消除了異化的、自由的人,是自然主義和人本主義的統一,是自由集體中自由的個人。這與馬克思“自由人聯合體”是吻合的。
列斐伏爾的“總體的人”是多維度而不是單面的存在物,是多種屬性和活動達到有機統一的主體,既是自然、感性、生物的存在物,也是精神、社會、意向性的存在物;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既是經濟、社會、政治的動物,也是文化的動物;既是工具的制造者也是符號、象征的創造者。“總體的人”是本質和現存、實然和應然、能動和受動、自由與責任的統一,是永遠具有開放性的存在物。“總體的人”是多維需要和多重價值的統一體,總體的人既有物質、生理需要,也有精神、社會、文化和自我創造的需要。
總體性革命就是對平凡個人的日常生活進行關懷和幫助的過程。列斐伏爾從被日常生活瑣碎無奇的外表掩蓋的深處發現社會變革的預兆。對早期的列斐伏爾而言,“日常生活代表著一種復雜的多重面孔的現實,是壓迫的與解放的品質的混合物,需要我們進行認真區分與辨證的分析,這就是要把那些需要與滿足的,有價值的,新的有生命力的肯定的內容從否定的異化的因素中拯救提煉出來”[4]。
總之,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意義,不僅在于他將馬克思的某些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領域而開辟了一個新的學科,而且還在于他以日常生活為研究對象而不斷地對馬克思的基本思想進行改造和發展,他提出了經典馬克思主義所沒有的新主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領域。當然,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存在一定的悲觀主義色彩,隨著時代的發展該理論也要不斷地變化和修正。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的目的就是要以總體性的策略來實現對現代日常生活世界進行文化革命,同時,也是驚醒我們只有正視人的異化現象,才能真正實現人的本質力量和主體能力的全面發展,實現人從偶然性的個體到有個性的個體的發展,使人具有完整的主體獨立性,由片面到全面、由不自覺到自覺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1)[M].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1.
[4] Michael E.Gardiner.Critiques of Everyday Lif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作者簡介:蔡麗麗,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