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夏文明燦爛輝煌,源遠流長,產生于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不間斷地發揮著作用,規范著人們的交際行為,規范著人們的交際用語,規范著人們的社會生活。而禮儀文化的核心就是“敬人謙己”,這表現在詞匯上就是謙敬詞的運用。稱呼語是謙敬詞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是語言中詞匯的一部分,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表現出鮮明的時代性。本文著重分析謙敬詞中稱呼語演變的體現及原因,以期更好地指導人們的交際實踐。
關鍵詞:稱呼語演變 表現形式 演變原因
中圖分類號:H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我國是聞名世界的禮儀之邦,有著幾千年深厚的文化積淀,在語言中留下了許多表謙敬意義的詞語。中國文化歷來以謙虛謹慎、抑己揚人作為傳統美德,能否做到這一點也就成為判斷一個人禮貌與否的重要標準。謙敬詞中的稱呼語隨著社會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同時又有一定的繼承性。
一、稱呼語概說
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詮釋,稱呼語是指“當面稱呼用的表示彼此關系的名稱”。[1]“稱呼語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語言符號,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綜合體現,還是人際交往的鑰匙,成功交際的潤滑劑。從社會角度的層面來看,稱呼語和社會的發展相互照應,稱呼語揭示社會發展的軌跡,它是動態的,發展的,離不開相應的社會背景,同時社會的發展也折射到稱呼語中來;從文化方面來看,不同語言的稱呼語體系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就語用角度來看,表達相同語言功能的各種稱呼語應用于不同的語境,傳達不同的社交指示信息?!盵2]
稱呼語系統往往由三部分組成:表示親屬關系的稱呼語,如“爸爸”、“姑姑”等;表示社會關系的稱呼語,如“老板”、“老師”等;對陌生人的籠統稱呼,如“大哥”、“大媽”等。對漢語稱呼語的研究首推趙元任,他認為“稱呼語不僅是一個語法單位,而且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它強烈反映出人的社會屬性、人際關系的價值觀念與整個社會的文化政治背景、傳統習慣密切相關”。[3]
二、稱呼語演變的表現形式
稱呼語的發展變化,一方面表現在理性意義上。有的稱呼語在理性意義上延伸出更多的意義,所指稱的對象的范圍擴大了,如“大爺”一詞由于受“家天下”的集體觀念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該詞在保留原來親屬稱謂的同時泛化為對陌生中老年男子的一般性稱呼,不再僅僅局限于親屬之間;有的稱呼語在原來的意義上產生了新的意義,如“同志”一詞原指“為共同的理想、事業而奮斗的人,特指同一個政黨的成員”或者“人們慣用的彼此之間的稱呼”[4]現在則增加了“男同性戀”這一意義,且很少用于面稱;還有一些稱呼語所指代的范圍縮小了,如“公公”在漢民族共同語里原指“丈夫的父親”或“尊稱年老的男子”或“對太監的稱呼”。[5]當下,只有“丈夫的父親”這一義項還經常出現在交際中,所指代的范圍逐漸縮小了。
另一方面,稱呼語言的演變還表現在在附加色彩意義上。這類詞多由表示褒義色彩轉為表現貶義色彩。如在古代“小姐”一詞是指“舊時有錢人家里仆人稱主人的女兒”或者“對年輕的女子或未出嫁的女子的稱呼”。[6]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姐”一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由對人的尊稱變成了對人的蔑稱?,F在“小姐”常常指“三陪女”,性服務女子的涵義多一些。
三、稱呼語演變的原因
(一) 社會的發展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離開了社會,語言便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社會離開了語言也就失去了活力。語言的社會功能決定了語言必須考慮社會因素對語言的影響。由于語言以其具有許多變異形式的發展來滿足社會的需要,所以只有密切聯系使用語言的社會才能對它的各種變異形式和歷史變化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
在古代社會,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由于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的差異,人被分為不同等級,這在稱呼語的使用上表現得也淋漓盡致。在當時,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總是稱呼位高權重的男性“老爺”、“大人”等。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自稱時,總要把自己卑賤地說成“奴才”、“奴婢”等。辛亥革命以后,人們的思想大大地解放了,社會意識、價值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民主和平等的觀念已逐步地滲透在人們的意識之中。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在社會地位上真正徹底地實現了平等,相應地,稱呼語的使用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帶有奴性意識的詞語逐漸消失了,如“老爺”;有的雖然仍在使用,但其所隱含的尊卑等級觀念已悄然消失,如“太太”。社會的發展是稱呼語發展的基本動力,推動著稱呼語不斷演變,以更好地滿足人們交際的需要。
(二) 文化的選擇
“禮貌現象普遍存在于各種不同的社會文化和語言環境中,制約著人們的言行,協調著人們的交際活動。禮貌是一種社會文化范疇,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社會文化傳統,有著不同的禮貌觀和禮儀。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由于不同社會文化傳統的相互影響,禮貌必然在不斷地改變。一個能根據“抑己揚人”的社交原則正確使用謙敬稱呼語的現代人,往往會給人留下‘修養好’、‘有文化’的良好印象?!盵7]禮貌也是一種文化,是禮儀文化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如人們在稱呼“×副局長”、“×副部長”時,總是很尊重地稱呼為“×局長”、“×部長”。這樣的稱呼悄悄地把被稱呼的對象的身份提高了,使得交際雙方皆大歡喜。如果按實際情況去稱呼別人,別人會認為你不諳世事,從而受到冷落。
(三) 語言的發展
社會的發展是稱呼語不斷變化的基本動力,文化的因素也在稱呼語的使用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語言系統自身的發展是稱呼語發展的內部原因?!霸诮浑H過程中,在選用詞語的時候,人們都常會根據表達的需要,臨時賦予某一詞語新的意義或采用某種靈活‘超?!挠梅?,這就使得該詞語在進入言語時,先行發生了一些‘變異’,符合交際需要的詞義‘變異’,得以反復出現,使得理解系統將它評價為一種‘正規’的詞義,而不再將它視為臨時的‘應變’用法。”[8]例如,在選擇對“男同性戀”的稱呼問題上,一些人選擇用“同志”來稱呼,在當時可能是一種“臨時”用法。但是,這一用法符合當代的交際需要,既滿足了稱呼人的交際需求,也尊重了“男同性戀”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免使他們遭受社會的歧視,傷害他們脆弱敏感的心靈。后來,用“同志”來稱呼“男同性戀”就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
四、結語
稱呼語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處于不斷的動態變化之中,可以從一個側面表現出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特點。當然,一個時期所流行的稱呼語在另一個時期并不會被完全淘汰,仍舊在特定的場合被賦予特定的含義而使用。[9]交際是一門藝術,涉及交際對象、交際策略、交際場合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稱呼語也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學問。對于稱呼語的研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社會永久發展,稱呼語就會不斷演變,我們的研究也就不會有終點。對社會歷史與稱呼語相互關系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人們的交際實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4][5][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2] [3]孫飛鳳、林曉英《論漢語稱呼語——漢文化中某些觀念持續性的折射》[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3).
[7] 申雅輝《試論謙敬詞及在人際交往中的正確使用》《[J].文學教育》,2009,(2).
[8] 董作鵬《論當代社會稱呼語“小姐”的嬗變》[J].《咸寧學院院報》,2009,(1).
[9] 郭蕓、梁永剛《漢語稱呼語的使用和變化》[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8,(5).
作者簡介:李新磊,河北邯鄲人,現就讀于北京語言大學,為11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