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時代不斷邁進,網民群體的規模日益擴大,網絡語言已成為網民之間交流必備工具。其中,網絡流行語不僅是網民交流的個性工具,更是網民對社會發出的個性吶喊。本文對網絡用語的特點及其規范化問題目前研究的成果進行了梳理。
關鍵詞:網絡用語 漢語 語言規范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互聯網從1989年開始進入我國,時至今日已有二十一年的歷史了。伴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網民的增加,網絡用語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產生、發展、傳播起來,有些則早已走出虛擬的網絡,進入現實生活,風靡一時。本文根據前人對網絡用語的研究成果對網絡用語(狹義)的分類及特點進行總結,并對網絡用語規范化的問題進行探討。
對于網絡語言的分類問題各家各執一詞,分類所依照的角度也不盡相同。很多文章都重視到了網絡用語的修辭手法問題,主要概括出來的辭格有諧音、代語、摹聲、圖示、比喻。林綱將網絡用語分為詞匯縮略型、圖形符號型、數字諧音型、故作童真型、文符并用型、英語漢說型、舊詞新說型。其中的數字諧音型、故作童真型、圖形符號型、舊詞新說型都是從辭格的角度劃分的。
由于網絡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和設備進行的論壇貼吧。QQ等聊天交流工具,受到新時代新現象的社會文化語境的影響,促使形成了這種開放,創新的網絡語言。由此決定了網絡語言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簡單。文字簡略,符號,數字,圖形雜糅使用。網絡用語要求簡潔便于交流和輸入。有的用字母代替通用字,有的對人的稱呼和簡單用語往往憑借讀音用拼音字母或英語縮寫字母替代通用字,也有用動物名稱指稱人或事,還有的用符號表示情態。這是網絡以視覺文字和標點符號為傳遞信息的唯一載體的必然結果。
第二,個性化。目前,網民的年齡結構多集中在20-30歲之間。他們在對語言的運用上體現出更多的是推崇個性。網絡交流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約束。菜鳥(剛上網的新手或電腦水平較差的人)。大蝦(大俠的諧音,多指網絡高手)。網絡用語新奇,獨特,具有很強的游戲色彩,帶有戲謔的風格,這種表達方式,拉近了網絡交流者之間的距離。
第三,口語化。避免了網絡用語的專業性和傳統技術詞語解釋中晦澀難懂的缺點,使網絡科技詞匯顯得淺顯而易懂。方言會不經意地流露出來,決定了網絡用語在方言上的多元性。如常用詞“偶”(我),“稀飯”(喜歡)等。其原因在于,如上所述,網絡語言是一種現代”民間語言”,它的空間比較自由,簡潔直觀,因此對相應的語言也有類似的要求。
第四,創新性。古詞“新”用:囧,本作”冏”,像窗口通明,后用來表達郁悶,無奈等心情。槑,古同“梅”。對原有漢語詞匯詞義的顛覆也是其表現之一。網民通過使用這些語言,顯示自己對網絡環境的熟悉和標新立異的個性。
對于網絡語言的概括也是呈現各家之言。于根元將網絡語言的總特特征概括為:外語詞語多,術語多;符號與語言交叉使用,語句的零融化,直觀化,幽默,風趣。彭育波認為網絡語言主要有四大特點:創造性,形象化,簡潔性和欠規范。除此以外,李莉還談到網絡語言的隨意性和不穩定性。王獻福談到網絡語言的粗俗性。
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興語言,正處于不斷的吸收,變異,推陳出新的過程。對其的態度更是百家爭鳴。其實對于一種語言,個人認為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該更加積極的去做歸納,總結工作,以期能夠更好的服務于語言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
語言規范的原則有三方面:一是要遵守邏輯規范,即我們常說的句子“通不通”;二是要遵守語法規范,即組合“對不對”;三是要遵守修辭規范,即質量“高不高”。網絡用語顯然是不符合這些規則的。著名作家馮驥才說:“網絡用語的異化傾向,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含蓄、嚴謹和精致”,并“給我們的民族語言帶來了沖擊,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燒傷度”。
目前提出的有關網絡用語規范的手段主要有:1.健全法制法規,倡導語言文明;2.加強“網德”教育,提高網絡用語的品格;3.建立統一的開放的言語規則;4.宣傳網上禮儀,提高語言行為修養。
對于第一點來說單純從法律法規的角度等待規范語言是不現實的,法律本身就具有滯后性,而且法律是為穩定的某種社會問題制定的,面對網絡語言這種隨意性很強更新速度又快的現象,閉上眼睛期待法律是幼稚可笑的。而“網德”的概念十分模糊。至少在中國,國家本身的教育體系中,并不包含對于“網德”的教育,所以實施起來可行性并不大。
第三點不太容易從字面理解。它的意思是讓網站間聯手總結歸納現有流傳較廣的網絡用語,刪除重復冗贅的內容,建立起一套基本一致的言語符號體系。該體系具有開放、能產的性質,統一的仿造模式和依據,如英文字母的大寫表示漢語拼音縮寫,小寫表示英語縮寫;數字、誤字諧音聯想的不同來源應有所區分和提示。這樣使初次交流的人通過常規邏輯推斷演繹出特殊網絡用語的含義以縮短溝通的適應期,使網絡真正成為快捷便利的信息通道。這種觀點無疑是可笑的。網絡用語本身就具有簡單化、個性化、口語化、創新性的特點,如果都統一了,網絡的特點將被抹殺得一干二凈。而這個言語規則中的所謂“能產”的性質更是讓人無法接受,這個規則把它先定成了“雞生蛋蛋生雞”的簡單模式,還把其定義為“能產”,不得不讓人覺得可笑。
第四點所提到的宣傳方法倒是切實可行的,但是宣傳本身不具備強制性,而且宣傳的方式手段決定了宣傳所能面向的人群范圍的大小,中國三億網民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如何提高網民的整體素質以及行為修養,這個問題的解決是宣傳手段能否起到效果的前提。
自從網絡誕生以來,關于網絡語言規范問題的討論就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面對新生的網絡語言,有的人認為多數是不規范的詞語,應該限制使用;也有的人認為是語言多樣化、充滿活力的表現,以支持為好。新詞新語規范基本原則課題組認為“對網絡詞語的規范有不同看法,它與現實語言規范的異同尚需深入研究”,我們一直認為,對于網絡語言的規范問題應該辯證地看待。
一部分因網絡交際需要而產生的網絡語言現象,確實補充了現實語言表達的不足,為語言表達增添了新的色彩,滿足了社會語言表達多樣化的需求。這些網絡語言現象的運用使得語言表達變得生動、活潑,富于表現力,應該受到歡迎,而不應該被人為地“規范”掉。
還有部分網絡交際用語,如果用現實日常交際的標準來看,確實不夠高雅和規范.但是,還應該注意到使用場合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語體,對語言的要求也不同。我們使用的語言是多樣化的語言,語體的不同是多樣化的重要表現。語言是人們的交際工具,對語言的規范是為了更好地進行交際。交際是分類型的,不同語體的語言規范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日常交際中看來規范的語言用在網絡上,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超過網絡的范圍,用在日常的交往中,或者作文、考卷中,則屬于混淆了語體,應該在規范之列。在語文教育面臨新形勢的情況下,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及時順應新情況,更新知識結構和教育觀念,引導學生區分網絡語言的不同使用場合和條件,使只適合網絡的一些用語停留在固有的使用范圍。
參考文獻:
[1] 沈曉靜.論網絡語言的特征及其規范[J].成都師專學報,2001(3):57-61.
[2] 安志偉.論當代網絡語言的社會影響[J].理論學刊,2010(4):114-116.
[3] 張建沖.論網絡用語與語文規范化[J].電化教育研究,2003(4):34-37.
作者簡介:林筠涵(1990—),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