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言學自古以來就是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甚至語言學在剛興起之初就是廣義的方言學,所以方言學與語言學之間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也能從方言中看出語言現象,更能用語言學理論來驗證方言。本文將從方言中新老派之間的語言差異入手尋找新老派語言差異的形成原因,并聯系實際來談談由這些差異引起的一些社會現象,并對這些社會現象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新老派;方言;普通話;社會語言現象
中圖分類號:H1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新老派這個概念,現在被應用于各個行業,而在語言學中關于年齡引起的語言差異現象也數不勝數。語言是不分年齡、階級、地位客觀普遍的存在著的,但語言之間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在調查方言中,就同一地區同一方言不同年齡層的人所說出來的語言(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各有差異,而這些差異被稱為方言中新老派語言之間的差異。在游汝杰的《漢語方言學教程》中:劃分老派的依據為年齡一般60歲以上,特點為保守穩定;新派年齡一般是30歲以下,特點是有較大新生的方言成分,特別是新的詞匯。新老派之間的差異并不如古今語言差異明顯,也不如地域差異明顯,但通過研究新老派之間的語言差異,我們能看到近幾十年間小時間范圍內的語言變化,也能將這幾十年的語言變化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從而預測社會語言發展趨勢。通過預測的趨勢,來分析語言發展規律或為即將開展的語言工作做好措施。
新老派的差異,在社會語言學上屬于語言變異,“語言變異是指語言因各種社會因素影響而產生的種種差異,它既包括某個語言項目在共時分布上的差異,也包括該語言在歷史流程中的變化”①,新老派屬于歷史過程中的變化。
我們對新老派的語言差異忽視的原因之一,就是語言在年齡層次上所顯現的差異并不明顯,這樣的地區一般較為封閉。在地理上,通常被山川河流阻隔,天然成為一個獨立的地區;在經濟上,較為落后,自給自足得生活,較少與外族聯系;在文化上,通常保留自己的風俗,有強烈的排他心理;在教育上,可能不重視普通話的學習。這樣的地區受到其他語言沖擊率小,語言傳承下來比較純粹,新老派之間語言矛盾沖突,加上語言自身發展變化就緩慢,所以基本上沒有什么差異。就如在六安大別山的一些村落,祖祖輩輩背靠大山,經濟上自給自足,交通不便,與外界基本隔絕,他們的語言受影響的機會也少,他們的新老派之間的語言基本沒有什么變化,新派從老派那繼承的語言比較完整也較少有創新。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們走出自己封閉的家鄉,甚至出現了移民城市,例如上海、廣州、深圳等,這些城市興起的比較晚,外來人口占了本地人口很重的比例,祖國各地的人聚集到一起進行交流,正以一種強大的雜交語言沖擊著當地語言。久而久之,當地方方言成為了劣勢方言,語言內部不管當地語言還是雜交語言都發生了變化。
老派較少的參與復雜的語言交往中,他們往往居住在舊城區,與同一年齡層的人交往較多,性格保守,學習接受新語言的能力也較差,所以保留著未被侵犯或侵犯較少的純正方言。新派卻在社會中頻繁活動交往復雜,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也較強,所以他們的語言是處在一種不穩定的變化中。同樣的,這些遷移或外出的人回到自己家鄉后,帶著別地的語言也或多或少影響家鄉的人。語言就這樣的循環相互影響中,發展的更加迅速。讓新老派之間的差異就愈加顯著。
總結了這些新老派語言差異的因素,有如下幾點:
內部:語言自身的內部發展,這個過程是緩慢的,甚至是在短時間不可見的。
外部:1,普通話的推廣,包括媒體、電視、教育對普通話的普及和宣傳。
2,鄰方言的滲透。遷入遷出對本地以及外地方言的雙向影響。
3,心理對語言的暗示,對外語言的接納態度以及新潮語言的學習。
這些因素影響著新老派語言差異,我們也能從新老派的語言差異中看到社會的一些語言現象。
一 雙言(雙語)現象
我們再調查過程中,發現新老派在掌握語言的數量上是有區別的。老派生活的年代,現在來看應該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那是普通話的制定推廣還在實驗過程中,文字改革和語言文化規范化在探討的過程中,還沒有在全國形成同一的規范,也很少有學習外國語的機會,所以他們的語言比較單一,基本就是以自己當地土生土長的方言作為第一語言。而新派大多是改革開放后的一群人,這一批開始了走南闖北的人,普通話的大力推廣,外國語也被作為初中高中的必備考點,越來越多人會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除了作為母語的方言,普通話也成為了日常生活中進行交流的重要手段,甚至外國語在某些場合也成為了一種手段。這就促使了雙言(雙語)現象的產生。
雙言(雙語)現象是“英語bilingualism一詞的翻譯,是指個人或語言(方言)集團成員,在家庭影響下說兩種語言,或通過正規語言教育掌握一門外國語或外族語現象,是語言交融過程所出現的語言現象,是自然語言規律的現象”②。在中國,越來越多的懂雙言(雙語)甚至多言(多語)的人出現,雙言(雙語)也逐漸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就老派與新派之間的交流來說,擁有雙言(雙語)的新派明顯在話語的表達上比老派更加形象生動,因為他們儲存了更多的語音詞匯,他們可以從其他語言中尋找到更為合適的語言來替代補充。同時在語碼轉換上,新派比老派更加輕松自由。
在這里,雙言(雙語)現象只是語言歷時的過渡現象,人們學習語言的最直接目的是為了交際,出現雙語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為了交際的便利,通過不同場合的語碼轉換來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而老派的單語,因為交流不便,便產生了到新派的雙語,新派的雙語中的一種語言是繼承老派的,另一種語言是后來為了更好的交際而學習的,再到下一代,若是只有一種語言處在上風或比較常用,那么下一代可能就會選擇這個上風的常用的語言來學習,那么到最后雙語還是會變成單語。所以在許多家庭中三代人的語言使用演變為:單語→雙語(多語)→單語。但是在這里值得說明的是:目前還在處于單語向雙語(多語)轉變的情況,后一種演變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二 語言特別是詞匯的新舊交替加快現象
從新老派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新老派之間的語言存在著新舊的差異,特別是詞語的使用和儲存也有明顯的差異。
網絡的發展、思想的解放使新一代人接受新事情的同時,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也加強了。快速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步調使整個社會處在快速前進發展的過程中,適應社會發展的語言也在不停的產生消亡。
每年在報紙上都會總結這一年的高頻或高頻新詞出現,例如囧[tio213],——體……,這些新鮮詞語有時老派還沒有接觸到,已經在新派中風靡起來了。而那些“小姐”“同志”……在新派的自己的詞匯儲藏中已經變成了某些特定的含義,而在老派的語言庫中還是幾十年前的含義。同時社會在不斷的進步,文明程度不斷提升,一些方言俗稱或不雅的稱呼也在逐漸的變更或消亡,例如在六安中,“光著上半身”被稱為“[tin213mA224p13](諧音:精馬包)”,“上廁所”被稱為“[a51m5s1](諧音:上茅斯)”,這些方言大多是老派還記得,而新派平時已經很少這樣說話了。這些變化速度是無可阻擋的,并且在新科技新生活中又被提速,所以老派就算與新派生活在同一社會環境中,但是卻遠遠趕不上新派的新詞替換速度。
三 地方語言的普通話化現象。
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各種普通話電視電影、以及媒體的傳播,普通話逐漸成為了青少年爭相效仿的語言。就新老派之間的語音進行對比,新派的語音越來越多的語音朝著普通化方向變化。
文白異讀中的白讀音,就共時方向來說,就是普通話對方言影響的結果。新老派之間的語言差異更是證明了地方語言普通話化,例如徐州方言中普通話為fei音節,徐州老派讀作fi,新派讀fe,新派讀音與北京話相近;六安方言中普通話為[uan]韻母,老派基本都讀成了[uo],而新派卻已經普遍趨向普通話的讀音[uan]。將方言特有詞音的普通話化、借用普通話的詞匯、語法,這說明新派在學習語言中更傾向普通話化。
地方語言的普通話化是語言的共時過度現象,是方言與普通話的融合和矛盾相持階段的結果。我們從語言事實中可以發現這種普通話化現象還在發展著,并將持續發展下去,這種趨勢可能將方言中的特殊現象不斷的弱化,與共同語之間的共性不斷增多,等到一定時期(也許很長時期后)方言失去原有的獨特魅力,而現在的新老派之間的語言差異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量變。
四 方言特色被放大現象
所謂的方言特色被放大,是指某一地方言中的特殊語音或者詞匯或者語法被其他大多數人所接受,成為各地通用的一種方言,也就是俗稱的方言的借用,但是這里的借用是大規模的。這種方言特色被放大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于:一,電視節目作品給方言帶來的跨時間跨空間的影響。例如,趙本山的小品帶動的了沈陽方言的普及,各地方言區逐漸的會帶上一點沈陽強調,有時候在說“什么”的時候會不自覺的說成“啥”。二,網絡的出現更是加劇了這種影響的程度,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網絡流行用語就是借用了各地方言的的特殊現象,并且這種影響不斷地擴展到社會生活中。比如,近期在網絡上經常會出現“銀家(人家)”“童鞋(同學)”等等類似的詞匯,這都是其他地區的方言中特色語音被用于正常的交流中的現象。三,強勢方言區的侵入。這種強勢方言區特別是政治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其方言會經常被其他方言區的人們或自覺或不自覺的學習,這就屬于“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最簡單的影響是詞的借貸”③,例如在六安的口語調查中,有時會問道“你有沒有吃飯”“我有吃飯”,這句話看似是一個正常的回答,但是在動詞“吃飯”前用“有”字,明顯是學習了港臺語言的影響。
五 方言的最終歸宿
在討論方言的眾多文章中,說到方言的最終走向是滅亡。在方言調查的過程中的確看到了很多趨向消亡的事實,能找到一個純正的特別符合條件的方言合作發音人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能發現到具有特色的方言現象也一年比一年少了,老派中具有特色的語音語法現象,在新派中已經逐漸變弱,甚至消失了。也許再過幾百年,方言也就僅僅存在與語音上的些許差異,再也沒辦法恢復當時的一種文化特色,這也是一種文化的消亡。歷史發展的規律我們沒辦法阻擋,我們能做的就是能用自己的力量來記錄保存。
但是,另一方面,方言也可能會作為共同語的增補而存在著。任何一樣事物的消亡都不能真正意義上的消失,它在現實世界的痕跡,我們任然有跡可尋,方言也不可能最終消失。語言是相互影響的,共同語可能作為一種強勢語言吞滅了方言,但方言對共同語的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就新派方言來說,仍然有老派語言做補充。共同語中缺乏的語言,方言中某些語言就會作為補充加入到共同語中,方言有一部分已經被普通話吸收變成共同語的一部分被全民使用而流傳下來了,例如上述現象中的方言特色詞被放大現象就是個很好的方言保存實例,這一部分就不會消亡。同時,方言也因記載著文化而被流傳下來。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到方言的重要性,它在傳承文化方面是無可替代的,各種方言節目劇集電影的推出,方言歌曲地方戲劇文化遺產的推廣,也使方言肩負上了共同語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所以,關于方言最終的歸宿,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單向運動的結果。
注解:
① 陳松岑,語言變異研究[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② 陳恩泉,簡論雙語和雙方言[J],語文研究,1996,2
③ 愛德華薩丕爾著,陸卓元譯,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P174
參考書目:
[1] 游汝杰,漢語方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
[2] 李如龍,漢語方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蘇小青,劉磊,徐州方言向普通話靠攏趨勢的考察——新老派語音差異及變化特點分析[J],徐州,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2
[4] 蘇小青,佟秋妹從一家祖孫三代的語言差異看語言變化[J],徐州,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
[5] 王莉,方言作品興起現象的社會語言學解讀[J],延安,延安大學學報,2009
[6] 陳紅蓮、張立平,方言生存現狀和保護[J],上海,上海師范學院學報,2005
作者簡介:岳冉(1990-)女,安徽六安人,漢族,安徽大學文學院12級在讀碩士,漢語方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