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乞大》是舊時朝鮮學習中文的教材之一,其中保留的大量元明清的民俗文化、詞匯、語法等,為我們研究近代漢語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本文選取了較當時較常見的幾個詞語進行解釋。
關(guān)鍵詞:古本 《老乞大》 詞匯 例釋
中圖分類號:H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老乞大》是舊時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兩朝人學習漢語的會話教科書之一。全書口語化程度高,講述幾個商人結(jié)伴從高麗王京到中國大都等地從事貿(mào)易活動的一些故事。內(nèi)容涉及旅途、交易、宴飲、醫(yī)藥、算卦等方面。
一、《老乞大》版本及其語言學價值簡述
“乞大”之義有爭議,學界普遍認為“乞大”為“契丹”的音轉(zhuǎn)。宋遼金元四朝漢族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雑處,這兒的“契丹”指稱中國,“老乞大”即“老中國”。但有學者認為“乞大”在蒙語詞典中可指漢人或漢語,“老”蒙語為“真”義,“老乞大”即“真漢語”。也有的認為這本是蒙古人學漢語的教科書,朝鮮人只是用其書名。
現(xiàn)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版本為刊刻于朝鮮世宗朝(元1418-1450年)的元代本,今稱為古本《老乞大》或原本《老乞大》。李泰銖(2003:19—20)推定“《老乞大》的著作年代應在1346年前一至幾年”①。古本《老乞大》反應的是元明時期的北方官話。明初(公元1480-1483年)對內(nèi)容進行了修改,朝鮮中宗(公元1515年左右)時,崔世珍將其譯成朝鮮語,同時又用訓民正音給漢字注音,即《老乞大諺解》。清代也對其進行兩次修改,分別為《老乞大新釋》和《重刊老乞大》。
四種版本的《老乞大》,內(nèi)容雖略有出入,大致故事未變。之所以不斷修訂,就是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語言也在變化,尤其是口語變化。四本書的時間差不多相差四百年,這對漢語的發(fā)展演變和官話系統(tǒng)的形成過程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古本《老乞大》中記錄的大量疑難詞、口語詞、俗語詞等也值得我們?nèi)ヌ骄俊1疚膰L試解讀幾組這樣的詞匯,以求教于諸位方家。
二、幾組詞的考釋②
著
① A著這老的看者。P41-(5)
B著個銅盔,頭上頂水。P41-(19)
“著”,《廣韻》:“張略切,入藥,知。直略切,入藥,澄。附也。”《漢語大詞典》:依附;附著。《國語·晉語四》:“今戾久矣,戾久將底。底著滯淫,誰能興之?”《漢書·食貨志上》:“今毆民而歸之農(nóng),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宋·王安石《山中》詩:“春晨花上露,芳氣著人衣。”可見“著”本是個動詞。①中兩例句中的“著”均為動詞。A有“派、叫”的使令意味,B有“拿”的意思。但這些意思《漢語大字典》、《大詞典》均未收錄。
②你為甚么省不得,執(zhí)迷著心?P60-(20-21)
“著”在《佛光大辭典》記錄為纏愛不舍的意思。《大詞典》記錄為貪戀。如唐·傳奇《南柯太守傳》:“雖稽神語怪,事涉非經(jīng);而竊位著生,冀將為戒。”“著心”謂執(zhí)著于事理之心,這恰是上文列舉的“著心”之義。《摩訶止觀》卷十《大四六》一三七上:“四門雖是正法,若以著心著此四門,則生邪見,見四門異。”宋·俞文豹《吹劍四錄》:“著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寬。”《大詞典》記錄為“用心、一心之義”之義。而筆者認為也應該是執(zhí)著于事理之心才是,《大詞典》未收錄這個義項。
③你疾快做著五個人的飯者。P37-(27)
俺五個人打著三斤面的餅者。P38-(1)
別人東西休愛者,別人折針也休拿者,別人是非休說者。P59-(9-10)
那般者,到明日咱每一處去。P49-(24)
“者”可以做助詞及語氣詞,《老樸集覽》指出,古本老乞大為元代語,因此使用“者”字,后來都改為了“著”字。《單字解》:“者,蒙古語謂諾辭曰者。兩書舊本皆述元時之語,故多有‘者’字,今俗不用,故新本易以‘著’。”考察古本《老乞大》它倆存在混用的情況,“者”多出現(xiàn)在句尾,“著”只用在句中。呂叔湘先生認為:“大概者、著二字,唐人兼用……歷宋及元,語音漸變,聲母前移,聲隨搖落,方言反應,容有不同。”“者”(章母)和“著”(澄母)本都是舌面音,而后發(fā)音部位靠前,合流為現(xiàn)代的舌尖后音,且“著”本是個入聲字,由于入聲消失,讀音更接近“者”。
盡教
①—怕你不信時,別個店里試商量去。
—盡教,俺則是這般道。P37-(16)
②A —俺草、料、面都是你家里買來的,你減了些個如何?
—盡教。去了那三兩七錢半零的者。只將三十兩來。P38-(20-21)
B—你卻休謊。恰早來吃飯?zhí)庂N將來的鈔。
—盡教。胡留下者,便使不得也罷。P48-(17)
C—盡教。到明日再說話。P49-(17)
③疾快將草料來,拌上者,盡教,則教吃者。咱睡去來。P42-(3)
“盡教”在元代文獻中出現(xiàn)在小令、散曲、雜劇等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如:《全元南戲·荊釵記》“不如早喪黃泉路,到顯得名傳萬古,盡教他的婚后娶。”《大詞典》:盡教:聽憑,不管。宋·劉克莊《乍歸》詩之九:“格力窮方進,功夫老始知。盡教人貶駁,喚作嶺南詩。”明·賈仲名《耍鮑老·元宵賞燈》套曲:“玉斝金尊斗相招,盡教他天漸曉。”結(jié)合上下文,①句“盡教”也就是罷了的意思,而且通過與其他版本的比較,其他版本均刪去了此詞,可以看出,在這兒它僅表示一種語氣,無實義。②句的其他版本改為了“罷”,可見“盡教”有“罷了”的意思。③后來的版本均有寫作“盡”,因此這兒的“盡教”相當于“盡”,也就是“任、隨”的意思。《大字典》:盡:任,隨。宋·范成大《入城》:“林家莊近聞鵝鴨,船到閭門盡未關(guān)。”《大詞典》也有記錄:盡:一任;聽憑。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那時錦片前程,盡俺受用。”
偏背
那般者,去時節(jié),便尋恁家里去。俺偏背你那?P43-(19-20)
“偏背”一詞在元代以前的文獻中未曾見到,元代文獻也只存在古本《老乞大》中,明清兩代文獻有記錄。“偏背”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偏偏背著你”,《大詞典》列出了兩個義項:1.謂占先享用。明·湯顯祖《南柯記·粲誘》:“三人輪流取樂,不許偏背。” 考察使用此義項的文獻還有:《續(xù)西游記·第三十四回》八戒道:“這湯水酸咸苦辣,便偏背了我,如今還攔阻,不讓我嘗些兒。” 2.謂已先進食。《水滸后傳》第二回:“扈成道:‘小弟偏背不多時,你饑渴了自吃。’”《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記錄為:背人私自的行為。如:《嬌紅記·第二十出》“只有我家小姐奇又奇,偏背了我們自偷漢。”③
筆者認為都不能很好的解釋《老乞大》文中的例子。結(jié)合后來的版本,《老乞大新釋》為:我肯忘了你么?所以這兒的偏背應該是:“忘記,遺忘,忽略”的意思。又如《二刻醒世恒言·下函·第五回》“我們何苦偏背了一邊,如今可將那淳于智身邊的窮鬼召了回來,我親自去隨著他,護佑他登時發(fā)積,有何不可?”
三、結(jié)語
總之,古本《老乞大》中的詞匯,是當時漢語詞匯狀況的反映,現(xiàn)在讀起來佶屈難懂,說明從元明到現(xiàn)在漢語詞語系統(tǒng)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此外,《老乞大》中蘊含著豐富的元明清三代的民間文化,如馬、羊等家畜的品種及其好壞的判斷標準,四季衣服的款式、顏色、材質(zhì),菜品、親屬稱謂等等。郭在貽先生認為對漢語六朝以后的方俗語詞的研究應予以充分重視。《老乞大》還記錄了很多當時的俗語,如:前不著村,后不著店。馬不得夜草不肥,人不得橫財不富。常做賊心,莫偷他物,等等。這些都為我們研究近代漢語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參考文獻
[1] 汪維輝.《老乞大》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詞歷時更替[J].中國語文,2005.
[2] 李泰洙.《老乞大》四種版本語言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3] 郭在貽.訓詁學(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 劉公望.《老乞大》里的“著”[J].蘭州大學學報,1988.
[5] 鄭光(韓)編.原本老乞大[解題·原文·原本影印·索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注解:
① 李泰洙.<老乞大>四種版本語言研究
② 原文引自鄭光(韓)主編的《原本老乞大[解題·原文·原本影印·索引]》,下文頁碼即這本書的頁碼
③ 例子為筆者補充
作者簡介:王鑫(1988—),女,漢族,籍貫:四川瀘州,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方向:現(xiàn)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