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章太炎先生的《成均圖》在戴震、孔廣森等人的基礎上繼承了中國傳統音韻學的許多理論知識,但是在音韻學方面又有一些自己新的見解。本文將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章太炎先生在《成均圖》中的音轉理論。
關鍵詞:章太炎,成均圖,音轉
中圖分類號:H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一、古音韻體系
什么是音轉?音轉即語音的轉化,或語音的流轉。作為有清一代小學研究的集大成者,戴震以其科學的治學方法,駕馭我國古代的學術遺產,開創了自許慎以來1700多年的訓詁革命。章太炎先生師承戴震,以變江永所言三難(淹博難、識斷難、精審難)為三長而著稱。他改傳統小學名稱為語言文字學,使之最終脫離了經學附庸的地位,建立了獨立的學科領域。他認為“音訓相依,妙入無間”。這也正是遵循了戴氏“訓詁音聲相為表里。訓詁明六經乃可明”的因聲求義原則。章太炎古音體系中,聲母為五類二十一紐:
(一)喉類:見溪群疑;(二)牙音:曉匣影喻;(三)舌類:端知透徹定澄泥娘日來;(四)齒音:照精穿清床從審心禪邪;(五)唇音:幫非滂敷并奉明微
韻部為二十三部:寒—— 歌泰;東——侯;諄—— 隊、脂;真——至(章先生晚年改稱至部為質);青—— 支;陽—— 魚;侵冬緝—— 幽(章先生晚年用嚴可均《說文聲類》說,合冬于侵);蒸—— 之;談、盍——宵
二、《成均圖》
章太炎先生認為,三十六紐始于唐末,經各家考證,古聲只有二十一紐,各家所論“悉信亦非,不信亦非。錢大昕者可謂得其中流矣,戴震者可謂會其玄極矣?!保ā缎路窖浴な弧罚┛梢娝麑Υ髡鹞孱愃奈欢畟€聲位的評價之高。而古音“娘日”二紐歸泥,也正始于章太炎的識斷。在章太炎以前,討論韻部之間的關系,注重的是詩韻、諧聲等材料中的矛盾,而章太炎講韻轉,已不限于古韻部分間的牽涉,更多的是試圖從語音和語義關系來討論言語變遷中的聲音轉變規律。因此,他的韻轉理論已不同于用于說明做詩押韻的權通應變之“合韻說”,而是在于說明同源詞、方言詞以及歷史音變的聲轉方式,幾近于戴震的《轉語》。
章太炎將古韻二十三部先分陰陽,再別弇侈,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創《成均圖》。首先分陰陽兩界,作為陰聲,右為陽聲,橫為陰陽軸分弇侈。陰軸上下分別為陰弇聲、陰侈聲,陽軸上下分別為陽侈生、陽弇聲?!瓣帍m與陰弇為同列,陽弇與陽弇為同列,陰侈與陰侈為同列,陽侈與陽侈為同列。”所謂同列,即陰陽、弇侈都相同。即陰聲:歌、泰、脂、隊、至、支、魚、侯、幽、之、宵,陽聲:寒、諄、真、清、陽、東、冬、侵、緝、蒸、談、盍,其中魚陽二部為軸聲,分陰聲韻和陽聲韻為弇侈。章太炎的“弇侈”概念與傳統所指不同。弇侈,一般主要用來指元音開口度的大小,小者為弇,大者為侈,而在《成均圖》中,弇侈則不以口腔開斂為準。章太炎《成均圖》中的弇侈之別不是指口腔的開斂,而是用弇侈指稱陽聲韻尾,其稱收撮鼻音即收[-m]者為侈音,收上舌鼻音即收[- n]者為弇音,收獨發鼻音即收[-]者為軸聲。陰聲弇侈由與陽聲相對而來,“夫陽聲弇者,陰聲亦弇;陽聲侈者,陰聲亦侈”。陰陽、弇侈都相同,稱為同列,同列是基礎,同列內可以旁轉,旁轉有近轉、近旁轉和次旁轉:二部同居為近轉,相比為近旁轉,相遠為次旁轉。而陰陽相對,同弇或同侈為正對轉,由旁轉而成對轉為次對轉。近轉、近旁轉、次旁轉、正對轉、次對轉為正聲,正聲是相對變聲而言的,變聲指交紐轉和隔越轉,交紐轉指凡陰聲陽聲雖非對轉而以比鄰相出入者,隔越轉則指間以軸聲隔五相轉者為隔越轉,既有同陰聲或同陽聲隔五而轉者,也有跨陰陽兩界隔五而轉者,后一類章太炎稱之為“幸而會合者”的隔越轉。其正聲與變聲是相對的上位范疇、上位概念,是在七類韻轉的基礎上抽繹出來。在章太炎列舉的韻轉中,具體的韻部之間的轉變關系如下:
(一)正聲:
1.旁轉
(1)近轉:冬——侵(陽侈聲);歌——泰,脂——隊(陰弇聲)
(2)近旁轉:東——冬,冬——蒸,侵——蒸,蒸——談(陽侈聲);真——青,真——諄,諄——寒(陽弇聲);侯——幽,幽——之,之——宵(陰侈聲);支——至,至——脂,脂——歌,隊——泰(陰弇聲)
(3)次旁轉:東—— 蒸,東——談,冬——談,侵——談(陽侈聲);青——寒,真——寒,青——諄(陽弇聲);侯——宵,侯——之,幽——宵(陰侈聲);支——脂,支—— 泰,支——歌,至——泰(陰弇聲)
2.對轉
(1)正對轉:東——侯,冬——幽,侵—— 幽,緝—— 幽,蒸——之,宵——談,盍—— 宵(侈聲);青——支,真——至,諄——脂,諄)——隊,寒—— 泰,寒——歌(弇聲);陽—— 魚(軸對轉)
(2)次對轉:東—— 幽,緝——之,侵——之,東——之,冬——之(侈聲);青——至,真—— 支,真—— 脂,寒——支,寒——脂,寒—— 對(弇聲)
(二)變聲
1.交紐轉:寒——宵,談盍——歌泰
2.隔越轉:支——宵,至——之(附幽——至、宵——至),脂隊—— 幽;泰——侯(附幽—— 泰、宵—— 泰、侯——隊)(陰聲);青——談,真——蒸,諄——侵,寒——東(陽聲);宵——青,之——真,幽—— 諄,侯——寒,支——談,至——蒸;隊——緝,泰——東(跨陰陽兩界、“幸而合會者”)
交紐轉及“幸而合會者”的隔越轉均漫陰陽兩界,但在《成均圖》中,交紐轉的兩類涉及的韻部都很鄰近,屬于“近在肘腋”類;“幸而合會者”的隔越轉與同在陰聲或陽聲的隔越轉相同,也是“隔五而轉”,總之,變聲的兩類韻轉也是有規律可尋的。
三、各家對《成均圖》的評價
對于成均圖,歷來是褒獎者有之,批評者亦有之。胡以魯《國語學草創》認為:“章先生所謂對轉旁轉者,音聲學理所應有,方音趨勢所必至也?!蔽航üσ嗾J為:“章氏重要的成功在論音變的法則的闡明劃定?!庇终f:“向來講對轉明白而精細的,我們可以承認沒有第二人。”然而,羅常培即指出《成均圖》之“通轉科條,較孔、嚴益趨細煩”,“然案諸《成均圖》所列“實亦不無可議,且“交紐”“隔越”多歧滋迷,章氏后作《文始》刪此二目,但以雙聲相轉為變聲,蓋已自厭其煩細矣?!蓖趿Α对跐h語音韻學》中也說“他無所不通,無所不轉,近于取巧的辦法?!痹凇肚宕乓魧W》中進一步指出:”章氏的《成均圖》是主觀臆測的產物。韻部的次序和地位,都是以意為之的,因此,由成均圖推出的結論往往是不可靠的。”張世祿也說:“夫侵、談二部,本無其相配之陰聲;故輯、盍獨承陽聲,無陰聲可乘。章氏竟以侵、談與輯、盍同居,而與幽、宵對轉;此其失,較諸孔氏之以合類歸入陰聲而與談類對轉者,奚啻倍蓰。而章氏作《成均圖》,猶自以為正孔氏之失。……而實則章氏配列之誤,殆尤甚于孔氏也?!彪m然至今古音學界對此仍然毀譽不一,但王力先生在《漢語音韻學·本論》中也曾有較公允的評價:“人們往往不滿意于章太炎的《成均圖》,因為他無所不轉,無所不通,近于取巧的辦法。但我們須知,章太炎的通轉說與孔氏的通轉說很不相同?!绿字桓鶕ㄞD說以談文字之轉注、假借及孳乳之理,并未因此而完全泯滅古韻二十三部的疆界。所以我們說《成均圖》與他的古韻分部的理論沒有很大的關系,只表示某韻與某韻相近或相對而已?!壁w振鐸先生在《中國語言學史》中亦明確指出:“(章太炎)這樣列表只是為了證明古韻某部與某部相近,可以如此轉變,但是并不是說一定如此轉變,更不是說他無所不通,無所不轉,沒有一個界限?!蔽艺J為章太炎作為清代古音學的領軍人物軍,不會隨意繪出一張圖來,妄加臆說。
參考文獻:
[1] 章太炎.國故論衡[M].中華書局,2002
[2] 章太炎.文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王力.漢語音韻學[M].中華書局,1981
[4] 王力.清代古音學[A].王力文集[C].第12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
[5] 羅常培.周秦古音研究述略[A].羅常培紀念文集[C].商務印書館,1984
[6] 趙振鐸.中國語言學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 戴震.轉語[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 章太炎.新方言[M].中華書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