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進出口貿易額的不斷加快,國際貨運的規模也在快速增大,市場中對國際貨運代理從業人員的缺口需求量也十分旺盛,高職國際貨運代理課程的開設適應了社會行業的需求,對培養會操作、會動手的專業國貿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國際貨運代理課程在我國高職院校中開設時間較短,實踐經驗略顯不足,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為了適應現代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我們有必要改革國際貨運代理課程的教學方式,加強專業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以真正達到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國際貨運代理 課程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越加頻繁,而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對于國際貨運及貿易等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市場的高需求促使了國內各高校 在專業設置上的轉向,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國際貨運代理專業課程,其旨在通過對國際貨運代理流程工作的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來培養專業的國貿人才。不過,由于對國際貨運代理專業教學研究的不透徹,導致學科教育并不能很好地銜接實際操作以及各資格證書的考試內容,學生的實踐性不足、知識應用能力較差,這是目前高職院校國際貨運代理課程教學的主要弊端。因此,改革課程教育教學內容教育模式就成為了專業課程教育最現實、最迫切的事。
一.課程主要特點
國際貨運代理課程在高職院校中開設時間并不長,但是卻是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重要學科,其課程類型與其他國貿類專業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1.貿易與物流專業的雙重性
國際貨運代理課程是涵蓋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雙重特點的專業課程。當前,高職院校國際貿易課程主要涵蓋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經濟學、國際金融等,而物流學則包括國際貨運代理、倉儲與配送管理、國際物流、物流管理等課程。國際貨運代理課程不僅涉及到國際貿易、金融等相關知識,還必須涵蓋國際物流學科知識,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只介紹國際貨運代理業務流程與操作事宜,而必須要將課程置于國際貿易大環境下來闡述國際貿易機制的運作與銜接,因而,其具有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雙重特點。
2.理論與實踐的緊密性
國際貨運代理工作本身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就比較高,除了一般國際經濟金融知識以外,還要掌握相關業務審理、具體操作等能力。同時,要從事國際貨運代理就必須事先取得有中國貨運代理協會(CIFA)所舉行的國際貨運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我們從考試內容中就可以發現,國際貨運代理專業崗位對學生具體操作要求較高,尤其是在制單、審單、處理業務流程等操作性較強的環節,這與高職專業設置目標相同。國際貨運代理專業課程在學習業務流程與操作時,必須了解訂艙、托運、報關、報檢、核對海運提單、審單、結匯等一系列的操作流程,這些都必須通過崗位實訓方式來加強認知熟悉度,課程理論與實踐具有高度的緊密性。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專業教材缺乏針對性
國際貨運代理課程具有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的雙重性特性,其涵蓋知識面不僅廣而且雜,其對教材的專、精、實的要求較高。不過,就目前高職專業教材配置來看,市面上參考教材種類較少,內容較為陳舊,難以緊密結合國際貨運代理崗位實際情況,并且各教材內容大同小異,具有很強的同質性,專業教學教材的針對性嚴重不足。而在這種教材環境下,學生仍然被動學習,容易割離專業崗位理論與實際知識,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工作實踐。
2.教學方法不恰當
高職院校的職業定位在于實踐操作,然而,由于國際貨運代理崗位的特殊性,其實踐要求較高,且數量有限,在教學過程中,受教學環境與條件的限制,專業實訓課教學缺乏必要且充足的設備與軟件,學生對相關流程的自我獨立操作機會較缺乏。同時,部分教師并未充分理解國際貨運代理課程的專業特點,在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還大量存在,課堂教學照本宣科,并且仍然沿用傳統的“講——學”模式,學生大多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理論,卻難以獲得有用的知識。
3.專業教師素質普遍不高,實踐經驗不足
高職院校國際貨運代理教師除了應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之外,還應該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對崗位流程操作較為熟悉、理解深刻。但是,從當前來看,高職教師很少能夠滿足這一特點,多數國際貨運代理專業教師幾乎都是從國際貿易專業轉調過來,或者由實際崗位人員兼職,但是卻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專職教師雖然有理論基礎,但是對貨代從業經驗卻幾乎沒有,而崗位兼職人員具有專業知識,但是在教學理論與方法上卻略顯不足,這些都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改革的措施
1.轉變認知觀念,從宏觀層面上來設置和調整課程
當前高職院校對于國際貨運代理的認知程度還遠遠不足,大多仍局限于國際貿易框架,而對于物流模式的理解還不夠。要加強專業教學我們就必須從觀念上逐步加深認知,立足與職業教育,將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機制相結合,在專業設置上宏觀調整與劃分課程設置、教學資源分配以及班級制度建設等等。同時,在教材選用上要加強自主編寫的能力,盡量采取理論教材與技能訓練相結合的教材,并將涉及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相關企業與崗位職業活動、交際內容等作為課程設計內容,按照不同的人才輸送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宏觀設計。
2.改革教學模式,實行多元化教學手段
國際貨運代理課程開設時間較短,職業類型也較為新穎,而傳統的課程教學方式多以教材為中心,大部分時間都局限于課堂之上,學生很難適應實踐操作的要求,并且學習興趣也普遍不高。對此,教師有必要轉變舊有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在教學中善用任務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班級小組辯論、角色扮演等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模擬實踐與提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對實踐內容的認知。教師要針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講解,務必使每一位學生搞清楚業務流程基本操作和過程。
3.加強實訓課程的比重與實現途徑
實訓課程是國際貨運代理專業課程最為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為了使學生能夠深刻地掌握專業相關知識,通過職業資格考試,我們必須在實訓課程上下功夫。在教學中首先要樹立“工學結合”的理念,建設專門的實訓基地或者實驗室,并按照國際貨代企業的具體崗位來設計教學流程,并且充分利用多媒體軟件、沙盤教學等來分析實際案例,使實訓課程更具直觀性。另外,要將校內實訓與崗位實訓相結合,開展頂崗學習、企業實習、訂單教學、校企合作教學等等內容,給學生打下良好的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 肖存.高職《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教學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2.
[2] 潘曉莎.高職《 國際貨運代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職業教育,2012.
作者簡介:南熙(1982—),女,漢族,湖北武漢人,上海海事大學碩士,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國際物流、國際貨運代理、報關報檢、集裝箱運輸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