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體育崇尚回歸自然,本文指出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生態體育課程呈現出來的特性,并對高校構建生態體育課程進行了理論思考,分別從高校體育課的校園文化氛圍、課程體系、講授內容與方法、教學評價幾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議,旨在為高校開展生態體育課程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生態文明;高校;生態體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1.生態體育
1.1生態體育提出的背景
人類與生態環境是一種由單項轉向互動,由分散走向融合的新型關系。如今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日益突出,這其中包括各種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生態的失衡、環境的污染等,這些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隨之生態體育的概念呼之欲出,它提倡的是一種回歸自然的體育理念,主張重視陽光、空氣、水對人體健康的重要價值,是從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角度出發,使人類、自然環境、體育與文化四者相互協調、共生共融的體育實施策略。高校生態體育課程是在合理健康的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生態環境下進行適量的、不拘形式的體育課堂活動,運用適當的體育教學手段與方法,讓學生與自然、社會親密接觸,從中獲得一定的社會知識與經驗,以達到培養學生生存能力與野外適應能力的目標,從而提高高校體育教學效果。
傳統的體育從人們生產實踐中分離出來,是由跑、跳、投等基本技能組成,其目的是為改善人類生存質量、豐富人類精神的一種特殊文化活動。近年來,競技體育的迅速發展,使體育的本質由單質論向多質論轉化,隨著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出,體育的發展重新主張回歸本質,貼近自然。盧梭的自然主義體育與生態體育的理念不謀而合,主張親近自然,在感受自然環境之美,塑造和開拓人格的同時,培養出一種珍惜生命與自然景觀的情感,體會自然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進而愛護與人類共存的大自然1。目前我國各高校體育課程設置仍偏向競技性,應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使生態環境與體育教學相互融合,相互推動。在生態文明理念的倡導下,充分利用有利時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培養學生養成正確參與體育鍛煉意識。
1.2高校生態體育課程特性
1.2.1自然性
當今的社會結構和運行方式催生了現代體育,其正以驚人的沖擊力向國際化、科學化和高水平推進,卻忽視了體育運動最基礎的自然內在價值2。高校生態體育課堂是指體育教師帶領學生在自愿、自由、自樂的原則下,走出原有意義上的課堂,融入自然、社會生態環境中進行體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親近自然、尊重自然,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感受自然,提升學生保護自然的生態意識,重視自然條件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使學生達到個體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協調發展。
1.2.2和諧性
高校生態體育課程教學是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利用該城市既有的山、水、綠地及土地等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培養學生環保意識。高校生態體育課程在教學內容與手段的選擇上,應注重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污染、破壞環境、不惡意透支資源3,同時做到對資源的節約和對空間開發格局的優化,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
1.2.3系統性
高校生態體育課程是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等多種因子構成的“人——體育——自然——社會”的大系統。作為一種發展方法及理念,高校生態體育課程涉及到體育課設施的場地與器材、管理方式、等一系列要素,學生作為體育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影響并制約著體育環境效能的發揮。高校生態體育課程的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作,應運用系統觀來統籌安排生態體育課程的建設,挖掘各個層次對體育的效能,實現體育的可持續發展4。
1.2.4開放性
高校生態體育課程的開放性體現在教學空間由室內封閉環境逐漸轉向戶外甚至野外等室外開放環境。各高校應與周邊具有良好體育資源的其他單位、城市其他公共資源,綠地等開放資源達成共享。生態體育課堂的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一改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發揮其主動性與創造性,促使教學目標多元化發展。
1.2.5時效性
十八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高校生態體育課程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角度,緊扣時代步伐,集約化發展生態體育,以人們生活水平的高低、高效發展的訴求、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作為驅動課程創新的原動力。同時結合社會發展的特點及教改要求,根據自身因時因地制宜而創編所成。奧運理念由“更高、更遠、更強”向“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進行了轉變,這也為高校生態體育課堂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模式。
2.獨立學院生態體育課程開展模式的建設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仍然偏重于競技體育教學,重視競技價值的開發,缺乏生態價值上的思考,對其時效性、功能性的理解有所偏差。高校生態體育課程的開展應緊扣時代脈搏,從而回歸體育本質的特點,回歸自然,使人-體育-自然三者和諧相處,相互推動與發展。
2.1創建生態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校園文化氛圍包含大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過程中顯現出的態度、情調和精神氛圍5。大學生作為倡導與推動環保事業的主力軍,就整體而言,缺乏對生態保護的深刻理解與認識,大多數情況只停留在參與的層面,沒有形成獨立的生活態度。高校的生態體育課程首先要使學生樹立人-體育-自然三者和諧發展的意識,強化大學生生態體育教育觀念,把生態與體育相結合,運用周邊自然生態環境來豐富教學內容,在學生群體形成生態體育的活動氛圍,從思想上認可這種新興的教學方法,重視生態體育課程。學校可通過校園廣播、宣傳欄普及生態體育相關知識,舉辦生態體育文化節、生態體育知識競賽、生態體育知識辯論賽等獨特的群體文化,加強大學生生態體育知識的了解與認知,讓學生在充滿生態文明的校園氛圍中改變對體育傳統的觀念與態度,影響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形式與方法。
2.2建立生態體育的理論體系課程
高校的生態體育課程要高效貫徹落實國家課程標準,開足開全國家課程標準要求體育選修課程,每學期36學時的生態體育教學模式,其中理論課時占4學時,實踐課時占32學時。開展初期,教學內容以常規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為主,占16-18學時,以生態體育創新內容為輔,根據各高校的辦校特點,文化氛圍,一切從學校實際情況、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構建具有各高校特點的“個性化”本土特色生態體育課程,例如定向越野等校本課程。充分挖掘綜合實踐課程,利用校友或者社會資源,搭建更大平臺,如開展4-8學時由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改編創新的生態體育項目課程,以擴展學生視野。最后,積極拓展新潮課程,緊扣時代脈搏,切合學生興趣的“潮”課,如遠足、登山。定向越野選擇在周末進行,安排3-4學時,以滿足學生好奇心與探索欲望與創新意識,同時促進教師對課堂教學模式改進的思路6。同時,根據天氣等原因安排一定學時的理論課,借助多媒體教學、校園網絡平臺講述運動損傷、疾病與預防等理論知識,讓學生全方位、多視角了解生態體育課程。高校以生態課程建設為抓手,自主選擇校本課程、綜合實踐課程與新潮拓展課程,搭建合理的課程結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遵循多樣化發展的規律,引導學生從思想、情感上尊重、關愛自然,培養學生形成對待自然生態的正確態度。
2.3豐富高校生態體育課堂教學內容
高校生態體育課堂應把體育教學內容與所處周圍自然生態環境相互結合。例如春秋天,可設置定向越野跑,讓學生接觸大自然,呼吸野外新鮮空氣,也可利用周邊山地等自然地形,登山望遠,遠足野營,培養學生室外生存能力和團結能力。冬天利用雪原進行滑雪教學,寓教于樂,也可利用校園內的生態資源創編或改編一些體育游戲,以生態為線索,以探險為情境,讓學生在進行體育游戲的過程中感受到應如何保護自然生態,激發學生的生態意識。同時,可以把民族體育的生態元素引入其中,構建高校獨特的體育生態課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來源于自然,場地設施融于自然,更加有利于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外部環境優化。生態體育課堂的重點在于民族體育的生態性,教師選擇難度系數不大、器材要求不高,例如民間的高腳馬、滾藤圈、莎朗舞、竹竿舞等民族性很強的生態體育項目,這些項目操作簡便、自制器材教易,極易普及7,在提高學生參與體育積極性的同時,也使高校體育課程內容具有了地方特色,從而體現了生態特色。
2.4拓展高校生態體育課堂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依托教學內容而存在,高校的生態體育課程應多采用啟發性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嘗試法、觀察法、發現法等學生自主型教學為主,并配合分組競賽測驗法,帶領學生學會如何自主學習。如開展民族性很強的莎朗舞等生態體育項目時,教師通過觀察跳莎朗的特點,帶領學生由模仿性思維向創造性思維過渡,把學生分成小組自主創編隊形動作,進行小組間的比賽,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參與的動力,提高動作的質量,也能促進學生進行思考。野外的生態教學課程,有情景教學法,其方式是創設情境、烘托氣氛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有配合互動式教學法,教師參與其中,帶領學生一同感受大自然,在減少和避免對生態環境破壞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挖掘自然環境功效。
2.5建立科學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高校生態體育課程始終貫穿“健康第一”的原則,學生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健康既為出發點,也為最終目標。改變以“跑得快”、“跳得高”、“擲得遠”等傳統量化指標作為評價標準,引入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增強的程度、自身生存能力、社會公德意識、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等人文素質指標,建立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在傳統的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的基礎上,建立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檔案袋評價、學會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相結合的多元性評價體系,淡化傳統教學評價中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強化對學生的引導與激勵功能,從而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得到多元化、全面的發展。
3.結語
高校生態體育課程教學是以尊重學生情感、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為核心,其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與人們生活方式的需求,堅持以人為本、符合人類回歸自然主體需求9的一項新興體育教學模式,在生態文明的視域下,這種教學模式的建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的現狀,我們應抓住時機,在積極倡導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同時要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融入自然,使得高校生態體育課程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剛.評析盧梭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特質[J].體育科學,2012,4(32):77-82
[2] 王改艷.體育的自然內在價值論[J].體育學刊,2006,6(13):127-129
[3] 朱玲.淺談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生態體育課堂建設[J].當代體育科技,2013,3(9):126-128
[4] 郭榮菊.試析生態體育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菏澤學院學報,2012,2(34):135-138
[5] 陳彥.體育與環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4(17):18-19
[6] 林黎華.以課程生態為抓手推動學校特色發展[J].教育導刊,2013,1:(66-67)
[7] 楊雪林.對高校生態體育課程資源的探討[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0):95-96.
[8] 譚志麗.體育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05,8:17-18
作者簡介:劉婷,(1989.-)女,漢族,湖北武漢市人,教育學碩士,單位:成都體育學院,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
楊哲,(1989.-)男,漢族,江蘇揚州人,教育學碩士,單位:成都體育學院,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