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敘事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英語口語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前搜集口語資料,保證有足夠的輸入信息,課堂上再要求學生征對課文內容對口語材料進行改編,并以敘事的方式將這些內容呈現給大家。此法體現了敘事教學法在運用過程中的情景性、生活性、交際性和操作性,不僅能激發學生對英語口語課的興趣,也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是未來英語教學改革的需要。
關鍵詞:敘事教學法 口語教學 認知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一、引言
口語課是高等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很多學校都開設了此課程,但如何通過豐富多彩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征對大學英語口語課上學生沉默,不發言,缺乏信心的現象,許多學校都對單一的模式進行了改革,而敘事教學法就是在認知心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敘事教學法
語言是人們進行思想交流、傳遞信息、相互了解的重要工具,語境則是學好英語不可或缺以及有效學習語言的一個前提。敘事教學就是一種能很好的呈現語境的教學模式。敘事是呈現和理解經驗的最好方式(克蘭迪寧、康納利,2008)敘事教學理念正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國內,熊沐清、鄧達教授(2010)率先提出了“敘事教學法”。此法用于外語教學中則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認知教學理念的一種,是對以前的多種教學方法的補充、完善和超越。第二,對于整個教學過程的敘事化,包含了教學材料和內容的敘事化以及教學過程本身的敘事化。體現在實際教學中又分為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宏觀敘事化教學指課堂教學內容的敘事呈現,即教師與敘事的互動;微觀敘事化教學指小空間的敘事化,即穿插一些故事情節演示、身體語言、游戲等等(張安律、劉安洪,2010)。可見,敘事教學是一種讓認知活動生活化,使得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學生積極性高,教學成果顯著的方法。
三、敘事教學法與口語教學
敘事教學法應用于口語教學中,能培養學生的敘事能力。敘事能力的提高能對大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升起到正遷移的作用(李凌燕,2012)。這種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從宏觀角度來看,可以促進學生的語篇組織能力。使學生在組織文章的時候連貫性強,結構緊湊。(2) 從微觀角度來看,可以促進學生詞匯能力和句法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在口語表達時,運用到豐富的詞匯和多種句型結構。(3) 學生所講述的內容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堆積,還要包含生動的故事情節。講故事的人,在其觀察力、記憶力、信息攝取、語言加工等方面肯定要優于其他人(熊沐清,2009)。敘事能力的培養對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四、敘事教學在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教師在課堂上恰當地使用敘事教學法,給學生提供較真實的課堂話語交際語境。在真實的語境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增進學生講英語的主動性,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在口語課之前,讓學生為即將要學的話題準備一些資料,作為課前的熱身活動。例如,以大學英語基礎口語教程Let’s Talk 1的Unit6為例,這篇課文的主題是Travel and Tourism,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出一些需要學生掌握的詞匯,如:active、amusement park、boring、frightening、fun等詞。讓學生根據所給的單詞編故事,故事要與travel有關。傳統的教學方法都是將單詞與語境分離開來的,而敘事教學法克服了這種劣勢,不僅讓單詞在敘事化的過程中體現了其在語境中的意義,也為學生講述故事提供了更多的輸入信息。多數學生都有旅游的經歷,所以,每個學生都可以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課前他們會以網絡為工具,查詢需要的信息。課中分享自己的故事。聽自己同學做presentation的時候,其他同學可以了解自己同學的奇聞異事,當遇到聽眾不懂的部分,講述者需要把生單詞寫到黑板上,做出解釋。
對于學生來說,此過程不僅能激發他們運用發散性思維,鍛煉了口語,還能激活已有的圖式,有利于新知識的導入。在實施過程中,可以讓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先帶頭做presentation,或者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分派代表做presentation,其他的組員則各司其職,根據自己的水平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做完presentation之后,便可以進行課本的Part B部分,該部分是聽一段對話,回答問題。這個過程也可以將敘事教學法融入其中。首先,可以讓學生先聽這部分,了解大意,回答課本中給出的問題。回答完問題后,教師可以對聽力材料講解,把學生沒聽懂的部分以及重點詞匯,句子寫在黑板上,方便學生回憶聽力材料的內容。在學生理解了聽力材料后,可以讓學生對這段聽力材料進行復述。
簡單的復述就是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詞匯對一段進行敘述,這種敘述最多不超過三小句。相對比較復雜的復述就是運用所學的單詞組成三句以上的一個較長的故事。這個過程不僅是學生通過句型的操練熟悉了新學的知識,還訓練了學生的發散能力和邏輯思維。學生通過一系列的信息加工使得短時記憶變成長時記憶。
敘事化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僅可以以單個人講故事的形式,也可以是兩人或者多人的對話、新聞報道、采訪、小品、話劇等形式。把課堂中需要學習的口語內容用敘事的方式呈現出來。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愿意參與其中,發掘學生的潛力,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五、敘事教學法用于口語教學中需注意的幾點
(1)利用多種途徑搜集與話題相關的資料。學生有話可說也需要建立在有大量的輸入信息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或者其他書上先搜集一些有關話題的相關知識,為學生積累大量的背景知識。例如,以口語教程Let’s Talk 1的Unit6 Travel and Tourism,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地方旅游的小故事,對照著下載的圖片講解給其他同學,在準備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在網上搜集關于這個地方的信息、視頻、評價,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用故事呈現出來。
(2)要鼓勵學生盡量勇于表達。實踐證明,學生會因為成就感和價值認同感而增強對英語學習的信心。課堂上學生在做口語練習的時候難免會有錯誤,失誤,老師應該盡可能的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3)在表達口語的過程中要注意幾點交際需要。1.交際口語基于語義。口語表達以表達信息為目的,只要其他同學能聽懂講故事的同學所表達的意思,對于講故事的學生來說就是莫大的鼓舞。例如,在表達口語中可以用到“中介語”。2.表達過程中需要符合語言表達習慣。在此過程中,老師需要盡可能的知道學生使用一些固定用法。例如,習慣性開場白、例行套語、禮儀套語、整體記憶句等。3.表達過程中需使用得體的語言。在表達口語時不僅要求語言正確、達意,而且還需要學生根據不同的場景、任務和參與者的角色采用不同的語體風格。
六、結論
敘事教學法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自我建構知識以及創造性的應用知識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口語表達的過程中盡量營造和諧的氣氛,是學生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口語課上有話可說,樂于說英語。
參考文獻
[1] 克蘭迪寧,康納利.敘事探索—質的研究中的經驗和故事[M].張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凌燕,吳晶.輪敘事能力培養的正遷移作用[J]社會科學家2012(4)
[3] 熊沐清.敘事與認知—簡論認知詩學的文學功用觀[J].外國語文,2009(1)
[4] 熊沐清,鄧達.敘事教學法論綱[J].外國語文,2010(12)
[5] 張安律、劉安洪,認知心理學與外語教學[J].外國語文,2010(10)
作者簡介:張崢嶸,女,西安外國語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語教師教育,外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