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務型教學法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是目前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方法。而任務是任務型教學法的核心,本文詳細的闡述了關于任務的幾個核心問題。
關鍵詞:任務,定義,結構,組成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任務型教學法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它是交際教學法的進一步發展。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師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活動,在語言教學中強調交流。任務型教學法認為學習者通過在做中學去獲得自身語言能力的發展。而任務是任務型教學法有效實施的關鍵。
一.任務的定義
1)從社會生活的角度,Long(1985)認為任務是人們為自己或為他人所做的,作為義務性的或有報酬的一項工作。Nunan(1989)將任務分成兩種,一是指學生能在外部世界碰到的任務,或在日常真實生活中運用語言的活動,另一種是指學習語言知識的活動,即為教學而設計的活動。Skehan(1996a)認為任務是與真實世界有某種意義聯系的一項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意義是主要的,并把任務的完成放在首位,同時根據任務的結果來評價任務完成的好壞。不難看出,Long對任務的定義僅僅局限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包括課堂教學。Nunan對任務的定義在范圍上擴大了,不僅包括真實的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任務,也涵蓋了為了教學而設計的活動。而Skehan對任務的定義中突出了意義優先。
2)從教育學的角度,Richards,Platt Weber(1985)認為任務是人們在學習,理解,體會語言之后所開展的活動。比如:邊聽磁帶邊畫畫;聽指示執行任務等等。通常要求教師明確指出成功完成任務的標準是什么。在語言教學中使用各種不同的任務能使得語言教學更具有交流性和目的性。這個定義更多的從教育活動的角度去定義任務,將“任務”和語言教學緊密的結合起來。
3)從語言學的角度,Breen(1989)認為任務是一種有組織的計劃,在交際過程中,它為一門新的語言及其運用所涉及的知識和能力培養提供機會。在語言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完成需要教師設計一系列的任務,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去提高語言能力。Ellis(2003)認為任務是指以意義為中心的語言運用活動。
4)從交流的角度,Nunan(1989)對任務是這樣定義的,任務首先是課堂活動,需要學生使用目標語去理解,操練和交流。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習者關注語言的意義而不是語言形式。Nunan是從交流的角度去定義任務的,但是與從語言學角度去定義任務的相似之處在于二者都強調語言意義而非語言形式。J.Willis(1996)也從交流的角度對任務進行了定義,任務指的是有目的的交流活動,也可以是學習者為了達到具體的目標所進行的交流活動的過程。此定義強調學生通過使用目標語去交流來達到掌握語言的能力。
從以上列舉的定義來看,任務有三個基本的特點:1)實現目標2)強調意義3)以交流為主導要求使用目標語。總結起來可以這樣來定義“任務”: 任務是一種活動,要求學習者以意義為中心使用目標語來達到目標。
二.任務的類型
從任務的定義來看,一些研究人員強調“真實任務”,即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事情。然而有些研究人員則從教學的角度去定義“任務”,強調任務,語言和語言教學之間的密切聯系。基于這一點,Nunan(1989)認為任務應該被劃分為兩類:真實任務和教學任務。真實生活任務型教學強調直接通過課堂讓學生去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即做各種事情),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用英語做事的能力)。教學任務指的是學習者使用目的語去理解,操控或是產出來達到教學目的,與此同時原則上學習者的注意力應在語言的意義上而非形式上。教學任務一般不會發生在課堂之外。
Pica,Kanagy,and Falodum(1993)根據交互模式將任務劃分為五種類型:
1) 拼圖任務:學習者成對或者以小組為單位。他們有不同的信息,相互交換信息才能獲得完整的信息。接著根據完整的信息他們需要回答問題或者完成其他的任務。
2) 信息缺失:組員必須組對學習。每個人只知道自己的信息。他們用目標與去交流。通過交換得到他人的信息。
3) 問題解決型任務:學習者了解任務和先關信息,通過協商和討論來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
4) 做決定型任務:通過討論學習者達成一致做出選擇。
5) 信息交換任務:學習者彼此交換信息但是沒有必要達成一致。
可以看出,以上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于任務的類型進行的三種劃分。Nunan根據任務與實際生活關系的密切度將任務劃分為兩個部分。Pica,Kanagy,and Falodum則根據學習者之間的交互模式將任務劃分為非常具體的五種類型。
三、任務的組成
為了給外語學習者設計合適的任務,有必要了解清楚任務的組成部分。Shavelson 和Stern (1981)認為任務的設計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內容——將要教授的主題;材料——供學習者觀察或操作;活動——學習者和教師在課堂上將做的事情;目標——教師對任務的整體目標;學生——學生的能力,需求和興趣非常重要;社會群體——班級作為一個整體和它的小組感。
Nunan(1989)認為任務由6部分組成。他們分別是目標,輸入,活動,教師角色,學習者角色和情景(見圖1)。目標是學習任務大體上的意圖;輸入指履行任務中所使用的資料;活動澄清了學習者要利用輸入的材料做什么;角色是指教師和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分別扮演的角色以及學習者之間的社會關系;情景指任務中教室的具體的布置也要考慮到任務是否要完全或者有一部分在教室外進行。
根據以上敘述的幾種關于對任務的組成部分分析,大體上任務包括六部分:1)參與者的角色;2)任務目標;3)輸入;4)活動;5)環境;6)評估。
四、總結
任務是任務型教學法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乃至整個語言教學理論中的重要概念。了解清楚了任務的定義,結構和組成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設計有效的教學任務,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Breen,1987.M.Learn contributions to task design.In Candlin and Mrphy(eds.),Language learning task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 Hall.International.
[2] Long,M.1985.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ask一based language teaching.In K.Hyltenstam and M.Peman(eds.).mode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77一99.
[3] Nunan.1989,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4] Shavelson,R.and Stem,P.1981.Research on the teachers’Pedagogical thoughts judgments,decisions and behavior.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51(4):4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