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舉足輕重,它的重要性已經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文章在審視我國職業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發展職業教育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前言
職業教育是“職業”與“教育”兩個名詞組合的概念,其分類的依據是“職業”。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指勞動者從事工作的種類?,F代社會,職業不僅是人與社會聯系的紐帶,更是社會組織的基本構架。它對人的影響作用不僅直接反映在經濟發展上,同時還直接反映在社會發展上。正是基于這個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職業教育是實現和平文化、良好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與造就國際公民的一個有效工具。我國職業教育的先驅黃炎培先生也提出:“職業教育的定義,是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和樂趣,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
一、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普通教育而輕視職業教育。近年來職業教育的地位雖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仍處于從屬地位。
(二)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基本上沿用普通教育的辦學模式——學校模式,國家出資辦學,其模式與各行業或企業無法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雖然也有一些是與行業或部門聯合辦學,但所占比例很小,無法形成規模,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并不明顯。
(三)辦學目的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很多院校仍重理論學習而輕能力培養,雖然每個學校都有固定的實習制度,但最終流于形式,成為花瓶。長期以來職業教育院校并沒有看到科技的發展使得單一職能崗位向綜合職能崗位轉變、簡單工種向復合工種發展這一趨勢,仍死抱著“崗位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放,從而忽略了“復合應用型人才”才是現代社會人才的需求標準。
(四)師資隊伍缺少職業教育的特色,教學質量較差。職業院校的教師雖然大部分達到了學歷的要求,理論知識過硬,但實踐經驗不足。對于職業教育要求的很多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因為許多教師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所以無法勝任,導致許多實踐性強的專業課教學只是應付了事。
(五)辦學者缺少長遠眼光,急功近利。一些職業院校辦學思路僵化,只注重招生,忽視教學質量。在畢業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時,為了保證生源數量,各院校只好降低門檻。入學門檻低,生源質量差,不僅不能增加需求,反而會使社會需求減少,更加降低了職業教育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六)缺少相應的法律規范保障。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法律法規缺失、剛性規范不足是重要原因。我國職業教育方面的法律規范大多是以“決定”、“意見”、“通知”、“辦法”等形式而不是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出現,往往只有規范內容而沒有規定法律責任,致其變成了口號式、宣言式的文件。雖然我國已經有了專門的《職業教育法》,并且在《教育法》、《勞動法》中對職業教育也作了規定,但總體而言,我國專門規范職業教育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仍有大量的不足與缺憾。
二、發展職業教育的途徑
(一)確立“雙元制”教學體系。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因沒有具體的法律規范和政策制度作保障,校企合作大多是松散的。因企業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未獲得直接利益,所以缺少合作的積極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校企合作,要遵循市場規律,探索校企合作的共贏機制。要尋求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深層次的合作關系,拓寬校企合作的渠道,建立學校和企業之間長期穩定的合作制度。設計適合我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體系,將企業中的職業技能和相關工藝知識的教育與在職業學校的職業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結合起來,使職業院校與企業實現真正的互動,培養職業化的人才。令受教育者能夠在企業以“學徒”身份、在職業學校以“學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規的職業教育。
(二)堅持“以人為本”和能力本位相結合的教學理念。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應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就業為導向,以注重人的發展、尊重人的權利、發揮人的主體性為核心。要充分考慮職業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以及當前職業教育的實際。職業教育是一種以滿足社會和企業需求為主,以實際能力培養為主的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職業角色活動為出發點,以提供崗位職責所需要的能力為基本點。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以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來確定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和過程。這意味著其教育思想從傳統的強調教育過程轉移到強調教育結果,即以學生畢業時實際所掌握的操作能力為目標。
(三)改革職業院校專業及課程設置。針對當前13益嚴峻的就業形勢,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應該采取市場驅動的培訓模式。給各級職業院校及合作企業以足夠的自主權,專業及課程設置可完全由學院和合作企業自行決定。專業課程設置由專業委員會決定,委員會成員部分由學校專家組成,大部分來自企業及社會不同部門。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要注重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城市社區,面向服務行業,面向個體民營企業,而不要貪大求洋、追求“高精尖”。教學計劃中可以精簡部分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加強職業技能訓練。要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學生經過努力能夠接受什么內容就教什么內容,能夠接受到什么程度就講到什么程度。要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就業率作為考核職業教育的標準。校企合作辦學要求學校不但要有教學質量,還要對市場變化反應迅速,能及時提供相應的培訓,否則就會出現生源斷流現象。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在課程設計和開發中必須進行大量的市場調查,正確預測未來的崗位、知識以及技能的市場需求,并且要隨著市場的發展變化不斷更新。
(四)注重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個產業和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對比關系和結合狀況,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部經濟資源在諸產業中的配置結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影響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經濟發展所引起的產業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到職業教育的發展變化。同樣,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在不斷地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二者必須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五)樹立職業教育區域發展觀。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速度與質量從東到西逐步遞減,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狀況較為明顯。處于工業化中期的東部沿海地區,對高層次應用型、工藝型、智能型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職業教育層次出現高移現象。處于工業化初期的西部或欠發達地區,由于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不充分,就業渠道狹窄,職業教育水平偏低。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和企業充分認識地區間差異,因地制宜,制定適應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教育方針。
參考文獻:
[1] 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集:3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
[2] 夏軍.我國職業教育創新路徑的探討[J].中國林業教育,2006(1)
[3] 王夢云.現階段職業教育的法律思考[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4] 姜大源.世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勢及其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7)
[5] 冉義明,陳立萬,陳健.發展職業教育必須建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制度體系[J].經濟師,2008(9)
[6] 陳錫寶.高職高專土建類精品課程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王秋實(1984-),女,湖北老河口人,河南水利與環境職業學院,助講、工程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