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環境問題一直是我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有必要運用法律手段,通過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以及環境法律責任承擔的方式,達到生態系統與法律體系的融合,最終實現生態法律化。
關鍵詞:生態法律化 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法律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一、生態法律化理論概述
在談到生態法律化的問題時,我們要不可避免的提及生態現代化這個概念,生態現代化理論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是少數西歐國家首次提出的一種理論模式。它是在歐洲經驗的基礎上,設想的一種經濟和環境的雙贏模式。它是一種既在環境領域內又在意義上超越生態環境范圍的巨大變革。①生態現代化的核心理念在于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保持人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變換的合理利用,進而實現保持生態平衡。確立社會的綠色發展觀念,將科學的生態價值觀與社會現代化理念有機結合起來,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理想目的。這種生態現代化的理念與我國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有相似之處。但前者所引起的變動范圍更廣,突破了生態領域而擴展到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領域,并對這些領域產生全面的認識和變革。其中,生態法律化便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所謂生態法律化是指,在社會整體步入現代化的過程中,生態環境的全方位戰略(我國的提法是生態文明)是實現全面社會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確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與正確的法律觀,通過法律特有的權利義務的調整方式,遵循自然客觀規律,對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有力運行以及對引起生態環境失衡的法律補償與制裁的責任方式,達到生態與法律的融合,是生態環境系統平衡的維護及其社會效益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使其具有可預測性的健康發展。
二、目前我國環境現狀及其應對措施
1.我國環境現狀
盡管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新型工業化道路”,但截至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不容樂觀,局部污染治理有所好轉,但總體污染繼續擴大的趨勢并未得到根本改觀。比如,我國時有發生的酸雨污染事件,雖然當地具體經濟損失不詳,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些污染事件必然對當地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就拿世界其它一些國家的經濟損失來看,后果相當嚴重。相關研究證實,美國和歐洲各國森林、湖泊和農作物遭受酸雨的侵蝕狀況令人堪憂,每年因此遭受的經濟損失分別高達250億美元和130億美元。尤其是瑞典和挪威南部以及美國東北部地區相當部分的湖泊則已經嚴重酸化甚至演變成為無魚的死湖,其中瑞典大約18000個大中型湖泊已經酸雨化,4000個呈現嚴重酸化。②
而在我國,土地荒漠化問題急劇上升,尤其是我國北方的許多地區,森林、濕地和草地覆蓋面積日益銳減,農田和村莊正在遭受風沙的肆虐,草原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由此可見,目前我國的生態問題已非常嚴重,亟待解決。
2.法律是解決我國生態問題的有力保障
法律是社會調控的最后一道防線,它的強制性、終極性、權威性決定了在此嚴峻形勢下,我國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法律措施去應對這些生態問題。從生態環境立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嚴格執行,最重要的就是要生態法律化,培養人們的生態法律的權利義務意識,依據法律規定,嚴格追究破壞生態環境的單位和個人的法律責任,使他們不敢肆意妄為。而對生態環境做出積極貢獻的個人和社會組織則要給予獎勵,通過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生態法律化的有效實施。
三、我國生態法律化的具體制度構建
1.建立有效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目前,我國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生態效益補償問題,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運作過程并不理想。例如眾所周知的西氣東輸工程,從總體上來看,這項工程為縮小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共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另一個角度我們會發現,自然資源的忽略成本的開發所外來的負外部性給我過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帶來了諸多困境。
“法作為對社會利益關系的權威性的調節器,主要是通過分配利益來實現的。”③由于缺乏有效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使當地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動意識匱乏,無法實現其充分的激勵作用。從而導致生態環境失衡問題加劇,進而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導致地區新的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因此有必要在法律框架內,根據生態法律化理念,合理分配生態效益的權利義務問題,權衡不同地區發展之間的利益關系,給予生態利益鏈中受損失一方更多地關注與支持,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2.生態法律化理論下的法律責任問題
在生態(系統)平衡以及社會經濟發展中諸多客觀的規律都向我們揭示了生態法律化的重要性。環境法律責任的承擔是通過法律手段分配和調節社會利益不可回避的關鍵之所在。我國環境法學者對環境法律責任也頗有研究。如蔡守秋教授認為:“環境法律責任是指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單位和個人所應承擔的責任。”④王燦發教授則認為:“環境法律責任是環境法主體因不履行環境義務而依法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⑤根據筆者的理解:環境法律責任,首先是環境法律主體實施了危害環境的行為,而這種行為侵害了我國法律法規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或者法益,進而承擔的法律責任。環境法律責任內涵的復雜性決定了它是一種全方位的責任,具體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由于危害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的負面影響力廣泛,我國近年來對環境責任的處罰力度越來越大。對于部分造成嚴重生態破壞的以身試法者,當其他手段不足以制止其違法行為時,刑罰的嚴厲性和震懾性決定了其成為必要的最后制裁措施。當然,法律制裁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打擊制裁責任承擔者,而使人們在法律的權威保障下使生態法律化制度得到遵守、執行,最終從源頭上解決生態問題,真正實現我國經濟增長和生態文明的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鑫.生態現代化語境下的環境刑事責任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18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372-373
[3] 胡旭晟,蔣先福.法理學(第二版).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30-31.
[4] 蔡守秋.環境資源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283
[5] 王燦發.環境法學教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17
作者簡介:吳尚榮(1986—),男 ,漢族,河南項城市人,蘭州大學法學院,2012級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