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檢察制度的產生源于約束、制衡國家權力的需要。我國憲法將檢察機關定位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的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權的屬性為法律監督權。通過良好的制度設計,能夠實現法律監督權的形式合法性與實質合理性的統一。
關鍵詞:憲法 檢察制度 檢察權 法律監督權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一、檢察制度的淵源
檢察制度是現代法治國家的重要制度,相對于警察制度和法官制度,其產生是比較晚近的事情。“現代的檢察官制度,乃‘革命之子’及‘啟蒙的遺產’,誕生于法國1789年之大革命,正式奠立于1808年之拿破侖治罪法典。”①
檢察制度的產生源于約束、制衡國家權力的需要,在西方啟蒙運動及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基于對國家的不信任,如何防止國家權力濫用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要制約法官權力,廢除糾問制司法制度,確立控訴原則,防止被告人淪為司法客體。另一方面警察權的過分強大和濫用勢必使無辜者受到不必要的刑事追究,導致人人自危的警察國的出現,通過檢察官行使公訴權,制約警察的刑事追訴權力,能夠防止警察追訴權濫用,避免陷入警察國的夢魘。
此外,建立檢察制度還有守護法律、維護法制統一的功能。檢察官不僅是訴訟的參與者,還負有客觀的發現案件事實,守護公平正義的義務。
二、檢察權的屬性
(一)不同學說觀點
檢察權是檢察制度的核心。與審判權沒有爭議的被認定為司法權不同,檢察權的權力屬性存在不同的觀點。②
行政權說,認為檢察權雖然與一般行政權有差異,但本質上仍屬于行政權。理由有:首先,檢察機關的上命下從組織體制和指令性行動原則具有行政特性。其次,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與制衡,是西方憲政政制的基本結構。檢察權不屬于立法權,也不屬于具有依法裁判功能并受憲法獨立性保障的司法權,檢察官是政府在訴訟中的代言人,是代表行政權對司法權實施監督制衡的機關。
(準)司法權說,認為檢察官與法官同質但不同職,具有等同性,檢察官如同法官般實現司法領域內的重要功能。理由是檢察權與審判權的“接近度”及檢察官與法官的“近似性”。檢察官不是單純的訴訟參與人,其具有法律守護人的地位,對檢察官及法官而言,二者都負有查明案件事實并客觀的根據查明的案件事實依據法律進行判斷的義務,這是二者可以相提并論的有力論證。
行政司法雙重屬性說,承認檢察權和檢察官兼具司法與行政的雙重屬性。這種觀點立足于檢察官居于法官和警察的中介樞紐地位,“檢察官作為法律的守護人,既要追訴犯罪,更須保護被告免于法官恣意及警察濫權,擔當國家權力雙重控制的任務,檢察官不是法官,但要監督法官裁判,共同追求客觀正確之裁判結果,檢察官也不是警察,但要以司法之屬性控制警察的偵查活動,確保偵查追訴活動之合法性。”③此種特性使其既不同于行政權,同時也與司法權有所區別,但又同時具有行政權和司法權的屬性。
法律監督權說,認為法律監督權才是檢察權的本質屬性。法律監督權,不是一項單一的權力,而是對人民檢察院在履行法律監督職能時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力的總稱。
(二)判斷我國檢察權屬性的依據
依據我國憲法及檢察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等的規定,采法律監督權說更為合適。但一些學者對法律監督權說的質疑值得我們深思,“實際上,偵查權和公訴權的實質就是刑事訴訟中最一般、最普通的訴訟程序上的權力,無論其行使機關為誰,它們的性質都是不應該也不可能會改變的,所以實在沒有必要硬給其套上個法律監督的外衣。……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理由或要求立案、審查批捕及通知公安機關糾正違法情況、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等,都是訴訟中應有的制約機制,屬于正常的訴訟程序。……請求法院正確定罪量刑、對法庭的違法行為提出意見、對判決裁定提出抗訴等,都是公訴權中的必然含義,是作為訴訟當事人必然擁有的權能。”④該觀點從刑事訴訟程序的角度分析了檢察權的各項具體權能,從一般訴訟規律和權力分配原則出發,得出檢察權的權能并不必然是法律監督權的結論,有其合理性。
但是,判斷檢察權的性質,不能僅從刑事訴訟程序的角度出發,因為檢察機關并非只是刑事訴訟中的公訴機關,它是我國憲法規定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的與審判機關等并列的國家機關。檢察權的性質問題歸根結底是憲政問題,“對檢察權性質的認識必須堅持分權制衡理論,必須回歸憲政基礎。否則,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⑤ 即我們不能從刑事訴訟過程中具體檢察職權不具有特殊性而否認檢察權是法律監督權,而是要在國家權力的憲政結構中,確立檢察權相對于其他權力的“法律監督”的獨特性質,檢察機關相對于其他國家機關的“法律監督機關”的獨特地位。然后在監督立案、偵查監督、審查逮捕、審查起訴、提起訴訟、抗訴等具體檢察職權行使中實現法律監督權。
三、我國憲法視野下的檢察制度
(一)我國憲法對檢察制度的規定
我國憲法第12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第131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在《憲法》中,雖然多次使用了‘監督’的用語,如‘受人民監督’(第3條)……但在這所有的場合都沒有使用‘法律監督’的用語。唯獨在第129條規定檢察機關的性質時使用了‘法律監督機關’的用語。這表明‘法律監督’一詞在我國憲法中的使用極為嚴謹,是用來特別指稱檢察機關依法進行的監督的。”⑥
(二)檢察機關的實然憲法定位
考察檢察機關的實然憲法定位,需要立足于其所依賴的特定的憲法政治制度,憲法所確立的根本政治制度不同,適用的標準也不同。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在憲法沒有修改的情況下,必須尊重現行憲法的效力,以現行憲法的規定以及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解釋、判斷檢察機關地位、檢察權性質的標準。
我國憲法所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三權分立政治制度具有明顯的價值區別。在三權分立體制下,將國家權力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立法權通過事前立法等方式制約行政權和司法權,而司法權通過終局的裁判和違憲審查制約立法權和行政權,行政權以其人財物的優勢和積極主動的履行職責等對立法權和司法權形成制約。三種權力的合理劃分和制衡,使國家權力能夠正常運行,并符合法治的要求。而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與行政機關和審判機關之間并非制約關系,而屬于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行政機關和審判機關都是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并對其負責,受其監督。所以行政機關和審判機關能否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行使職權,不濫用權力,須依賴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依法行使監督權。“對執政黨的監督、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不可能采取西方那種分權制衡、黨派競爭的模式,而是必須形成一個健全的社會主義監督體系,其中包括由專門的機關實施強有力的法律監督,以保證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保證各種權力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⑦為提高監督的效率和效果,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的形式將各級人大享有的對法律實施的部分監督權授予檢察機關來行使。即檢察機關依據憲法所享有的法律監督權與人民代表大會享有的法律監督權具有從屬關系。這也決定了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機關地位和檢察權的法律監督權性質。
(三)檢察機關的應然憲法定位
針對質疑,探究法律監督權能否成為一種獨立于行政權和司法權的國家權力,以及總體的法律監督權和具體的起訴權等權能的關系,關系到檢察機關定位的實質合理性及其檢察權的憲法屬性。
憲法是調整規范國家權力以及國家與個人關系的根本法。憲政不僅需要形式的合法性,還需要實質的合理性。其實質的合理性就在于通過合理劃分國家權力,并構建不同國家權力之間的平衡關系,實現國家權力之間的制衡,以權力對抗權力,防止國家權力的濫用和侵害公民的權利。在分權制衡方面,“三權分立”模式是一種成功的典范,以至于部分人將“三權分立”認為是民主政治的唯一形式。但“西方實行三權分立制度 ,其基本的目的在于權力分工與制衡。因此,三權分立的精髓是通過國家權力的合理配置,達到權力的相互制約和平衡,其要點在于‘分立’而不在于‘三權’。三權分立理論并不等同于權力分立制衡理論,它只是權力分立制衡理論的一種類型,而不是國家權力結構的惟一模式,更不會是終極模式。”⑧因此,從手段與目的的關系來看,三權分立并不是最終的目的,其只是實現分權制衡、實現憲政、民主政治的一種手段。
我國采用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及配套制度,雖然還有有待完善的地方,但總體上能夠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實現權力的分立和制衡,“在分權制衡的理論基石上認真思考,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應被看做是我國國家權力結構中發揮自我調節功能,均衡國家機器運行的國家監督制約機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⑨因此從權力劃分目的的角度來看,將法律監督權與行政權、司法權并列作為一種獨立的權力并無不當。盡管法律監督權與行政權、司法權在具體權能上有一些交叉,“但這些相交關系并不能影響某種具有特殊分類意義的國家權力的獨立性,更不應當將具有獨立分類意義的國家權力納入到從不同角度分類所產生的其他國家權力中去。”⑩
法律監督權與具體的起訴等權能之間的關系問題,是質疑檢察機關享有法律監督權的一個重要理由。如有觀點認為,法律監督權是一種超然的、完全獨立的國家權力,而控訴職能則要服從于訴訟目的的內在要求,檢察法律監督職能與刑事控訴職能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B11筆者認為這種擔憂有一定有道理,但是可以通過相應制度的完善避免這種局面的出現(初步在本文第四部分展開),實現設立法律監督權的良好初衷。
四、檢察權的行使
檢察權作為一種國家權力,其行使必然受到憲法、法律以及司法規律的約束。本部分主要就檢察權行使中的客觀公正原則和尊重司法規律展開。
(一)檢察權的行使必須遵守客觀公正原則
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等對檢察權的行使規定了客觀公正原則。客觀公正原則,實質上是客觀性原則和公正原則的結合,因而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事求是地查明案件真相,客觀全面收集證據,不僅收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利的證據同時也要收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證據;二是公平地執行法律,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檢察官之職責不單單在于刑事被告之追訴,并且也在于‘國家權力之雙重控制’:作為法律之守護人,檢察官既要保護被告免于法官之擅斷,亦要保護其免于警察之恣意。”B12
(二)檢察權的行使必須遵循司法規律
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都是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向人民代表大會負責的國家司法機關,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按照訴訟規律,在三角構造的控訴訴訟結構中,公訴人和被告人居于三角形的兩端進攻或者防御,法官居中裁判(職權主義下的法官還要調查發現案件真實)。作為三角構造中一方的公訴人,雖然其負有客觀公正義務,但在審判過程中其與被告人地位平等,其享有的訴訟權力應當與被告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在攻防的角度動態平衡,同時法官應超然于公訴人和被告人。這并非對檢察官法律監督權的否定,而是對法律監督權的合理回歸。
注解
① [臺灣]林鈺雄著,檢察官論,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5頁。
② 參見陳衛東,我國檢察權的反思與重構——以公訴權為核心的分析,法學研究2002年第2期,第3-4頁。
③ [臺灣]林鈺雄著,檢察官論,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77~78頁。
④ 陳衛東,我國檢察權的反思與重構——以公訴權為核心的分析,法學研究2002年第2期,第11-12頁。
⑤ 石少俠著,檢察權要論,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第51頁。
⑥ 孫謙主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年,第31頁。
⑦ 孫謙主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年,第24-25頁。
⑧ 姜瑞林,權力分立與制衡視野下我國檢察機關的地位與作用,前沿,2010年第 14期,第97頁。
⑨ 石少俠著,檢察權要論,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70頁。
⑩ 莫紀宏著,實踐中的憲法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34頁。
B11 參見郝銀鐘,評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和理論,環球法律評論,2004年冬季號,第448-449頁。
B12 [臺灣]林鈺雄著,檢察官論,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9頁。
作者簡介:高斌,男,(1986.1-),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