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水城縣位于貴州省西部,幅員面積3594平方公里,下轄20個鄉13鎮,總人口83萬,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十二五期間,水城縣以農業產業化戰略為主攻方向,穩定傳統產業,加大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水城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較低。水城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縣內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縣級財政收入、農業總產值、鄉鎮企業營業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經濟指標都較低。2012年水城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3500余元,整體發展水平較低。
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受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發展基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水城縣內各鄉鎮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問題十分突出。縣內煤炭資源較為豐富的鄉鎮或者交通較為便利的鄉鎮,財政收入相對較高,村容村貌也較為樂觀,農村普遍生活條件較為優越。但是一些邊遠鄉鎮,交通十分不便,農村經濟較為蕭條。
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制約水城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還有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民農業收入較低。水城縣內特色產業較多,茶葉硒含量高、紅心獼猴桃富含維生素,但是由于沒有走上產業化的道路,普遍農產品產量不高,也沒有深加工,導致農民收入較低。
二、水城縣農村經濟發展探索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營造農村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當前,水城縣應借鑒省內其他農業大縣的先進經驗,盡早完善促進整個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為縣域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寬松的環境。其次,政府部門應加大力度鼓勵縣域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借助國家優質的惠農政策,真正幫助農村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2、大力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走農業產業化道路。首先,對于適合本地區發展的農產品,要合理進行規劃,形成規模。其次,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扶持適合山區、農村的工業項目,特別是資源開發利用型、農產品加工型項目,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增加農民非農收入;再次,建立農產品加工企業原料基地,促進農戶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中介組織和龍頭企業,完善產前、產中、產后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構建各具特色的產業、產品和名牌,帶動廣大農民致富。
3、積極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和區域性市場。水城縣農業資源豐富,縣內各鄉鎮農產品特色各異,不能千篇一律搞一種模式。一是要從各鄉鎮的實際情況出發,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游則旅游,宜牧則牧,宜種植經濟作物就種植經濟作物,創造出自己的經濟特色就有了市場競爭力。例如我縣適合種草養羊、養牛的鄉鎮,就要統一規劃促進牧業發展。適合種植馬鈴薯、蔬菜、核桃、茶葉、獼猴桃、烤煙、生姜、中藥材的各個鄉鎮,要根據自己鄉鎮的特色,有組織地建立起特色產品生產基地和批發交易市場,形成區域性的特色商品集散地,以此刺激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優勢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增強縣域經濟的競爭力。